•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全面二孩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6-12-15 16:54:28 来源:新西部杂志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背景,分析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目标需要的整体性配套措施。要保障职业女性的生育权利和工作权利,解除再生育的后顾之忧;完善公共服务,降低养育成本;通过立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经济社会影响;配套措施

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背景

从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计划生育公开信》开始,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执行三十多年,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9.25亿人,之后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为9.11亿。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率2.1以下,为1.5-1.6,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比16.1%。第三,出生性别比失衡。从2009年起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转增为降的趋势,2015年更是达到了113.51这一本世纪以来的最低值,但是离世界公认的103-107的正常值范围仍相差甚远。

2013 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单独二孩”政策,截至 2014年12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仅有100万对,比例仅占符合条件单独二孩夫妇的9%。[1]出现了单独二孩申请遇冷的现象。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了35年的城镇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真正宣告终结。

二、全面二孩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加劳动力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资本存量。长期看,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显著,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

1、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

全面二孩政策不能改变未来劳动力下降的趋势,但是能减缓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如果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203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8.35亿;如果不实施此政策,2032年劳动人口约8.32亿。到2045年前者是7.48亿,后者是7.18亿。到2050年,实施全面二孩要比不实施多3000-4000万劳动力。

劳动力的紧缺会导致市场上其价格的上涨,必然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商品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3]而且,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应,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的稳定。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部分关联产业将会从中受益。[4]按16岁成年前城市农村平均抚养成本20万元粗略估算,二胎婴儿潮所蕴含的消费红利每年约1200~1600亿元。二胎时代的到来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家用汽车、教育培训、家政、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13—2017年,婴幼童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5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二孩政策对于累计生育意愿的释放,将带动短期内城镇出生人口增加1500-2000万人,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2.9平方米计算,未来五年将增加城镇住房面积4.9-6.6亿平方米。全面二孩政策将促进中等户型住宅成交量增长,目前刚需二室户型将难以容纳家庭人口数的增长,夫妻一间、孩子各一间的三室户型将成为未来刚需主流。

3、增加资本存量

据估算,全面二孩政策实行的第1年带来新增人口约500万。[5]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会在未来5年释放,共计1500-2500万。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增加有效需求。厂商为了追求利润,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生产扩大的过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从而提高就业率,增加工资性收入。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和储蓄的增加。

不仅厂商投资增加带来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且由于储蓄增加转化成的投资增多,也拉动了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这就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全面二孩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口结构、家庭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有利于人口结构优化

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人口性别结构会得到优化。从1953年到1983年,我国除了1966年外其他各年份的出生性别比都在正常值(103-107)的范围内。从1984年开始,性别比开始一路攀升,到2007年更是高达125.48,2010年来尽管有所下降,2015年为113.51仍比正常值高出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5岁的婚龄差来计算,我国未来二十年将要出现4500万光棍。性别比失衡与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密不可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能够增加生育空间的选择,让性别比失衡的状况得到缓解。

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人口年龄结构会得到优化。2000年开始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例超过7%,宣告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2005年之后老龄化步伐逐步加快。从原来的每年0.1%增幅到每年增速0.2%,到后来超过0.3%,增长明显提速。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的绝对值是31-32%,但如果不实施,占比在35%左右。

2、不会降低中国家庭的幸福指数

家庭生活质量主要包含经济方面的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方面的幸福指数。假设每个家庭做出生育选择时都是慎重的,一些认为幸福指数提升效应大于生活水平下降的家庭会更倾向于生育二孩,而有着相反感受的家庭则会放弃。所以,一部分家庭因为选择生育二孩而提高了幸福指数,还有一部分因为放弃此权利,幸福指数没有改变,社会总体幸福指数提升了。

3、有利于社会保障系统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有限且标准不高,[6]居民为了防患未然必然要增加预防性储蓄,导致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老龄化日益严重,预防性储蓄进一步增加,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高储蓄率抑制了消费,而投资储蓄转化率也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百问》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贴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达到22个。如果全面二孩政策能够落实好,扩大未来人口规模,增加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人口范围,有利于社会保障系统的健康发展。

四、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目标需要整体性的配套措施

2015年单独二孩政策效果没有明显显现,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不增反降,比2014年减少32万人。[7]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应警惕“单独二孩”遇冷的现象,出台全面的配套措施。

1、保障职业女性的生育权利和工作权利,解除再生育的后顾之忧

一是完善生育产假和配偶产假制度。适当延长女性再生育的产假,探索适合不同行业的职业女性生育二孩的孕期假、产假和哺乳假。探索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鼓励男女共同分担育儿责任。二是保障女性生育期间的基本经济收入和医疗需求。用人单位在女性怀孕期间保留其工作岗位,正常发放工资。提高女性在生育期间的生活津贴、生育津贴,发放二孩子女补助金。探索鼓励生育二孩的多层次生育保险制度。三是加强社会支持力度,社会公益组织或服务机构给予孕期女性心理压力的疏解和育儿知识的传播讲授。

2、完善公共服务,降低养育成本

一是发展托幼事业,消除0-3岁托幼极度缺失的局面,减轻妇女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尽快出台托幼事业的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优质廉价的社区托幼机构,政府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并进行质量监管与验收。二是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供给,注重优质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不同学区、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充分流动,解决好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三是对二孩家庭提供政策扶持,给予生育二孩的父母补助金、生育补贴,降低养育成本。在社区开展二孩家庭帮扶活动,缓解经济困难二孩家庭的压力。

3、通过立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当前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阻碍了生育妇女的平等就业机会,一些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二孩而提高用人成本,更加不愿雇佣女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修订出台,应尽快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保护生育妇女权益。我国法律制度方面不健全,违法成本过低,屡发拐卖儿童、天价幼儿园等事件,应通过完善相关立法保证儿童最基本成长环境的安全,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1]“单独二孩”即父亲或母亲一方为独生子女,方可有生育第二胎的权利;“全面二孩”即父亲和母亲不必是独生子女,皆可有生育第二胎的权利的计划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1]陈友华,苗国.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遇冷[J].探索与争鸣,2015(2):48-53

[2]翟振武,赵梦晗.“单独二孩”政策的前因与后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16-19

[3]海旭.父母 别放弃你的主权[J].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3):1-2

[4]刘家强,唐代盛.“普遍两孩”生育政策的调整依据、政策效应和实施策略[J].人口研究,2015(6)

[5]张晓青,黄彩虹,张强等.“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生育意愿比较启示[J].人口研究,2016(1)

[6]唐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7]向书乐,仲志.中国人口红利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吴洁(1989—)女,就职于德州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人口与环境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 马颖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