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土家族元宵 “赶毛狗” 习俗的社会学解读 ——以官店镇为个案
2014-04-16 19:28:25 来源:新西部杂志

土家族元宵 “赶毛狗” 习俗的社会学解读——以官店镇为个案

胡晶晶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文章介绍了土家族赶毛狗的民间传说及活动过程和意象,分析了其体现的家庭本位与群体协作的氛围,探讨了赶毛狗文化的功能。一是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二是对付自然危害的一种手段;三是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所以,保护这一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元宵习俗;土家族;赶毛狗;文化功能

官店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一个镇,位于建始县的最南端,地跨北纬30°,东经110°,属于二类高山地区;西与恩施接壤,南与鹤峰相连,东与巴东毗邻,北与景阳相依。镇政府距县城120公里。官店镇属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区,全镇有土家族、苗族、汉族三个民族,总人口中以土家族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81.3%。由于交通较为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因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些土家族传统的文化事项,正月十五“赶毛狗”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毛狗,指的就是狐狸,喜偷鸡吃。为了驱逐其危害,便用火驱之,谓之“赶毛狗”。

一、赶毛狗的民间传说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就元宵节而言,在北方流行跳白索,走百病,闹蛾等民俗,在南方则盛行迎城隍,度厄,拍鼓,偷青等民俗,而在土家族地区赶毛狗则颇为流行。关于“赶毛狗”,在民间有两个传说,其一为: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多喝了几杯酒,在南天门口看下界,嫌弃山旮旮里的吊脚楼、茅草棚子难看,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脚楼、茅草棚子都烧毁。火神刚到凡间,跟着来了屋脊神和挡门神。这屋脊神和挡门神懂得凡间修屋造宇不容易,劝火神积点德。火神也知道是玉皇大帝喝多了酒,于是就出了一个主意,叫天兵天将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点火燃烧。只见烟雾腾腾,火势熊熊,凡间只看得见烟和火,什么都辨不清楚了。玉皇在天上一看,以为真的烧尽了人间茅屋。后来,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烧,专门糊弄玉皇大帝。这茅草棚子很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其二为:在很久以前,土家族的先人认为毛狗很聪明,就把它当成朋友请到家里,可毛狗子在吃饱喝足后仍不满足,走的时候偷了先人的鸡。先人发现后不再和它往来,可是毛狗还是常来偷鸡。有一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先人们全出去了,家里无人看守,毛狗就趁机偷光了先人所有的鸡。先人回来后很气愤,便带着家人找到毛狗住的地方,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村里的牲畜就平安无事了。于是就有了赶毛狗的习俗。

二、赶毛狗的活动过程及意象

赶毛狗作为一种非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着一套规范的程序。下面简要说明。

1、搭毛狗棚

搭毛狗棚的人员主要是小孩,当然大人有时也参加。正月十五吃过早饭后,各家各户的孩子聚在一起,开始准备搭毛狗棚。搭毛狗棚的材料主要是竹子和苞谷杆,包谷杆主要用来引火,而竹子在燃烧时可以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砍竹子时很有讲究,最主要的是不能使其破损,这样能保证竹子尽可能的炸响。材料准备齐后,便开始搭建。毛狗棚的搭建很简单,先固定一个三角架在地上,在里面放一些易燃的物质,然后往上面添苞谷秆,再添加竹子。在搭建时,还要留出一个门。门的方向就是毛狗被赶去的方向。这样毛狗棚就搭好了,人群也就散开,张罗着晚餐。

2、赶毛狗

一到黄昏,随着一声吆喝,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便聚集起来,点燃毛狗棚,待火势燃大后,大家围着火堆叫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某家灶门口,某家煮罐肉,毛狗望到哭,某家蒸盘粑粑,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屁。”这时,对方也开始叫喊,形成对峙的两派,一直喊到火熄灭为止。

3、仪式的意象

首先,在人和动物的关系上,体现为“赶”,即驱逐的意思,是以一种和缓的方式驱逐毛狗,从而产生净化的功能并保持与促进丰产。正是经过驱逐与净化仪式后体现生命战胜死亡、新生与旧死交织,彰显人与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循环往复的本质。体现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有限的生产水平下无法消除人们对自然灾害、死亡危险等不安全事物的恐惧感, 而恰恰是那些具有灾害性力量的事物同时也对人具有保护性力量。因为鬼和神是统一的, 人们在驱鬼的同时也是在迎神,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这样使人们陷入到了行为选择的困境,想消除却又不敢消除,最终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或借助某种“魔力”(主要是火)将其驱逐出去。

其次,赶毛狗的工具是“火”。说明赶毛狗的习俗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产物。这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人们获得新的生产力时,便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房产生了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力磨房产生了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从利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种不灭到人工取火,才算是第一次控制了强大的自然力量。所以,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赶毛狗习俗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从侧面也表达出了其历史的悠久性。

再次,生物链条的意识。康德说,整个生物链条中的一切物种,从能思维的生物中最高的一类到最受轻视的昆虫,没有哪一个对进化是无关紧要的,而且哪一个也不可缺少,否则就会损害他们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美。也就是说,缺少任何一个中间环节都会造成整个生物进化的连续序列的中断。驱赶毛狗是因为它的存在破坏了生物链条,毛狗的肆掠迫致鸡的数量减少,鸡是吃虫的主要途径,最终导致庄稼的减产,庄稼减产致使挨饿人数增多……链条一层层的推演开来,呈现出整个生物链条环环相制衡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三、家庭本位与群体协作的氛围

农耕文明背景下的赶毛狗仪式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互相叫喊,形成双方对峙的场景显露出浓厚的家庭本位意识。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家庭或由家庭扩大化的家族是社会的本体,社会是无数个家庭或者家族的集合,国是家的放大。在人的确立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既是个人生命的来源,又是个人经济的依靠和政治生活的起点。作为个人,他(她)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家庭成员,然后才是社会公民。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往往把家庭看得比个人更重要,特别重视家庭的伦理关系和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说到底,这就是家族本位意识。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和谐与秩序,造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在此不得不提“差序格局”,它是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生动表述,在阐述中他结合了自己所观察的大量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是从他人生的实际体验中得出的观点。在他看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系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在这个次序中,波纹最深、与每个人最切身、而且最被看重的是每个人“己”的利益,其次是他的“家”,然后是他所在的更大一个范围的团体,最后到“国”和“天下”。“赶毛狗”中单个家庭的对阵叫喊,希望把毛狗赶到对方家中,以守卫自己家庭不被侵犯,突出“己”的利益,再次应验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网络格局。

《大学》中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教导人们做事还是要先顾好自己,要把自己作为思考的中心和出发点;其次是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在“差序格局”的网络中,“家庭”的边界是不清晰的,具有“伸缩能力”,甚至可以“伸缩自如”,“‘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人们交往中倾向于持——为自己(家庭)提供一个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这样的尺度来拓展网络圈。那么何以可能呢?

在“赶毛狗”中,人们出于对外部强势力量的难以招架和对于生存及保障的考虑, 鉴于用个体自助的消耗战形式难以完成,需要借助于村民的合力,自家人的圈子发生了扩大,成为集体抵制的团队。在追问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入詹姆斯•斯科特的“道义经济”中的公正和互惠理论(斯科特,2001)。经验告诉我们,封闭的社会空间与地理环境中有可能在道义推动下通过互惠机制的作用得以获得。出现两种行动类型,一个是互惠逻辑下的“交换”,另一个是合作逻辑下的参与、抵制和守护。正是在这些原则支配下,村民们以互惠式交换处理着与乡亲邻里之间的关系,结成联盟战线,旨在守护他们自己的和集体的资源,抵御外来侵犯即毛狗的侵入。互惠义务说到底是一种道德原则,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约束下才得以执行,如果其中一方不执行,另一方的不公正感、排斥感便立即产生,而且不执行方必定会受到村寨或关系网中人的谴责、惩罚和抵制。“赶毛狗”中全体村民参与其中,他们遵守默契,形成合力发挥作用,是农民抗争智慧的另一种运用。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看,社会的组织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强,因而集体活动多。越原始越显出这种特征。土家族的“赶毛狗”是纯粹的集体活动,而且往往是全寨子出动,是自发地组合。只要到固定的日期、时间点(天刚刚黑),人们就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自始至终体现出团结友爱、共同劳动的情景。

赶毛狗的整个过程都是集体行动,人们的群体意识得到了强化,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以集体叫喊、点火等形式驱赶毛狗的方法中,证明了群体优越性。这是原始生产形式的传承。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类越是和动物界划清界限,就越是对群体产生依赖感。最初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人们在日常生产中看到个体力量单薄时,就会产生战胜自然地群体意识。赶毛狗习俗应该是这种群体意识孕育并强化的催化剂。

四、赶毛狗文化的现代转型

“任何形式的宗教,都是适应个人及社区的一些深刻的——虽然是派生的———需要。”虽然赶毛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它表达出了土家族的一种信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民间的一些信仰和仪式往往起源于人们企图把握但又不能把握的东西,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保佑,可以得到很大的心理安慰。赶毛狗是一种象征性的、抽象化的仪式,它反映了当地人祈求六畜兴旺的愿望,把它和当地的一些习俗结合起来考察,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当地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表达了土家人祈求平安,盼望丰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如吃团年饭时不能泡汤,以免来年庄稼遭洪水;在大年三十要烧很大很粗一截柴,且在正月十五之前不能烧完,待十五日之后埋在土里,据说谁家的木炭大,谁家的萝卜就长得大;再如正月初一不能扫地,以免庄稼遭风吹。

第二,对付自然危害的一种手段。在外人看来,赶毛狗似乎是荒诞不羁的,是迷信的。然而这是当地人抵御自然威胁的一种手段。其原因有二:第一,从赶毛狗的传说来看,先人们用火驱逐了毛狗,使其生活得以安宁。当地人认为,任何野兽都是怕火的,火是他们免受伤害的一种重要途径。第二,从现实来看,火在当地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政府收缴了村民手中的枪支,野猪、刺猬等野生动物泛滥,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产生活。为了驱赶野兽,保护庄稼,天黑之后,当地人往往会在地里生一大堆火。据当地人说,这样往往会起作用。可见,赶毛狗这种仪式传递的是一种地方知识,是对付自然危害的一种生计方式。

第三,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扣人心弦的、群体渴望至极的仪式场面还会加强地方族群战胜危机,获取团结与认同的力量。”赶毛狗这种仪式可以把人们聚集起来,通过树立“外敌”,唤起其“集体意识”,增强其抵御大的外来危害的能力。这种树立“外敌”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做法在今天的心理学和管理学上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农村地区,人们除了必要的合作外,很少聚在一起,赶毛狗为大家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赶毛狗在中国有很久远的历史,在光绪年间有记载:“元夜迎紫姑卜问丰歉,各乡村燃火炬,以照田间,声彻远近,谓之赶毛狗”。发展到现代,其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部分功能已丧失。涂尔干说:“事物的效用虽然不是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是一般来说,事物能够生存,必须有存在的效用”,可以看到,由于人们知识的增多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赶毛狗在很多地区已经消失,用爆竹、烟花取代了竹子,在更多的土家族社区,已趋向于点蜡烛。“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为更多的民众所接受。从外部看,赶毛狗的仪式形式发生了变迁;从内部看,其信仰体系已经衰弱,原有的功能逐渐丧失,更多的是为了娱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发展和外部接触,必然会发生变化甚至变迁,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于赶毛狗这种习俗,如果不加以保护,必然会逐渐消失。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长期劳动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着该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元宵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土家人敢于同自然危害作斗争的民族品格,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受到保护。这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也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家族对休闲情有独钟,在非休闲的社会活动中享受了许多休闲的内容,就算在“赶毛狗”中,也不乏有一些娱乐的环节。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休闲感并非仅仅是外在因素的结果,也并不是闲暇时间、假日、周末和假期的必然产物。它应当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灵状态。”恩施土家族在赶毛狗、宗教仪式、祭祖拜神、婚嫁习俗和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中完全可以实现休闲与娱乐适度结合的现代文化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1】萧洪恩.土家族哲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郭晨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