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
2014-04-16 19:32:45 来源:新西部杂志

本文为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2013年项目《西藏普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编号:2013ZJRW23)阶段性成果

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

郭龙岩 张越友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藏拉萨 850007)

【摘 要】文章概述了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需要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以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为基本原则;其次,建立准入机制,健全管理机制;再次,强化培养机制,拓宽发展机制,培育团队文化。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问题;原因;对策

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处于初创时期,存在职业意识不强,职业素质低,专业技能水平低,队伍结构不合理,组织管理有待加强,人力资源效益不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高效能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系统地设计队伍建设方案。

一、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宏观背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滞后性

(1)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规范单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是4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些文件规定了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和职责,辅导员的选拔标准、教育培训和待遇等,建立起了基本的制度。但其方向性、原则性很强,还需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支持,如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办法等。

(2)缺乏连续、独立的专业发展标准。近些年设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但由于缺乏专业发展标准配套,更多体现为一种优惠政策,无法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引导辅导员树立职业意识,稳定职业意愿。

2、中观因素:学校的组织与管理

(1)科层制的组织体系。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体系强调由学工处直接管理辅导员。这种倒三角的组织结构上层功能分工较细,基层工作高度集中于辅导员身上,角色要求多造成角色超载和角色冲突;工作内容的庞杂,使辅导员陷于例行的、琐碎的、被动式的管理工作,而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主动的服务和指导,难以在辅导员内心建立角色认同感和工作的成就感。

(2)兼职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客观上影响精力投入。西藏高职院校目前专职辅导员少,大多数仍然依靠兼职教师充任,有的辅导员同时还是专业骨干教师,一学期承担多门专业课,这势必导致辅导员精力投入不够,工作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3)辅导员工作起步晚、经验少。如何将教育部的统一规定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创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如何有意识的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还缺乏有效思考和研究,缺乏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扎实地行动。

(4)缺乏系统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对于在职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必要的探索和研究,辅导员在职培训进修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学生工作的发展。

3、微观因素:辅导员自身观念和素质

(1)陈旧的教育理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学生工作从过去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转变到强化指导和服务的新格局上。但目前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职能上发挥的作用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临时岗”的职业意识。队伍初创时期,辅导员由于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缺乏,不愿意将它作为长期的职业乃至事业。而在制度设计上,相关文件政策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后备力量来培养,更助长了这种“临时岗”的意识。

(3)职业信念和专业精神缺失。辅导员尚未被视为一门专业,致使辅导员难以建立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对辅导员的管理强调外部职责和他律,而较少通过内部责任和自律方式促成其专业精神的生成,致使辅导员难以形成正确的角色观念,主动服务精神缺乏。

(4)知识结构失衡和专业水平低下。学生工作是一项以多学科知识储备为基础,多专业技能融通的复杂的实际工作,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团体拓展等专业技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生工作中。而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无一名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各门学科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系统设计队伍建设方案。

1、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原则

(1)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完善选聘和考评机制,推进规范化管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辅导员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体现人性化管理。加强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凝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辅导员自主化管理。(2)专业化培养。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坚持面上培训和骨干培养相结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重点培养一批专家型辅导员,形成队伍的骨干核心,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3)职业化发展。强化职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稳定骨干力量。

2、建设内容与措施

(1)建立准入机制,优选队伍。①严格选聘标准和程序。新聘专职辅导员应为中共党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热爱学生,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选聘辅导员时要进行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核,经过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②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制定职业准入制度,实行“先培训、再考核、后上岗”。对于工作满一年,修完一定学时的辅导员培训课程,能够胜任学生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研究成果的辅导员,颁发辅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任职的重要条件。③建立“矩阵式”配备模式。学生人数超过500人的系部,遴选有专业能力的辅导员兼任学生党团建设、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辅导员。

(2)健全管理机制,严管队伍。①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制定辅导员伦理准则、行为规范、工作手册等,逐步建立起各类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对其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做出明确规定。②优化组织体系。推进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建立集思想政治教育、勤工助学、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③完善考核制度。组织辅导员年度人物和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加强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制定辅导员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辅导员淘汰退出机制,发挥好奖惩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④建设管理平台。建立辅导员人才数据库,作为辅导员培训、考核、科研等管理的主要依据,全面反映辅导员学习、工作和专业成长情况,助推其滚动式发展。

(3)强化培养机制,精育队伍。①完善专业化培训体系。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内培训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重点加强岗前、日常、专题和骨干研修等多类别培训。②明确专业化培训内容。以专业化要求和提高职业素质为推进目标,从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和专题研修等方面制定系统的培训大纲,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辅导员培训教材,建立辅导员工作案例库,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实际运用和可操作性。③加强专业化培训考核。完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把辅导员培训情况作为辅导员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④强化学科支撑。加强辅导员与相应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把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纳入校级科研课题,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开展德育研究,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⑤着力培养骨干。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单列辅导员班主任系列;实行中青年辅导员骨干与名师结对带教制度;每年组织骨干辅导员到其他省市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进行考察交流、参加研修项目。实施辅导员培养项目,制定跟踪培养办法。以工作实践为依托,以合作研究为纽带,建立交叉学科集成发展的德育创新工作团队。

(4)拓宽发展机制,激励队伍。拓宽职业化发展方向。设计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网络思政、学生法律事务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多方面的职业发展方向,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遴选若干名优秀辅导员,结合其专业优势和工作特色设立辅导员工作室,着力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

(5)培育团队文化,引领队伍。①培育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开展辅导员誓词征集评选活动,实行辅导员岗前宣誓制度,凝练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开展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大讨论,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培育发掘辅导员先进典型,塑造辅导员职业形象,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②打造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建立辅导员协会,提供教育训练、专业帮助和专业发展课程,指导工作研究,搭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专业人员相互合作创造机会等。建立辅导员网上沙龙,打造辅导员网上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卜玉华.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道德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12号.

【作者简介】

郭龙岩(1978-)女,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越友(1970-)女,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郭晨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