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郝家桥记忆
2013-12-05 14:41:13 来源:新西部杂志

□文/图 本刊记者 呼东方

1943年春天,时值延安大生产运动起步之际,新任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到郝家桥村调研,与村民同吃同住,并将以刘玉厚为代表的当地农民精耕细作的经验在绥德地区推广,掀起了“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习仲勋和绥德地委在这里还写出4篇调查报告,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太阳出来满天红,革命前辈是习仲勋。

43年来到郝家桥,树立边区的模范村。

减租减息为人民,大生产运动创始人。

调研工作最成功,边区人民啊都欢迎。

如今, 在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乡郝家桥村,能像马兴业这样信口就能编上一段“信天游”的陕北老人已经不多了。村里人说,关于习仲勋和郝家桥的“信天游”,马兴业老人说过不下10个版本。

马兴业今年69岁,他告诉记者,父

▲郝家桥的习仲勋纪念碑,旁边是刘玉厚纪念碑。

亲马光济提起习仲勋,劲头比他更大,“一夜往天明了说”。

1 9 4 3年春天,习仲勋担任绥德地委书记后, 到郝家桥村调研大生产运动,此后形成的调查报告,使郝家桥一夜之间名扬边区。

习仲勋在郝家桥村40多天,一直住在当时的村长马光济家右边的那孔窑洞里。

习仲勋住过的土窑洞

马兴业现在的家,距离父亲马光济留下的老院子直线距离不到5 0 0米,要上一道窄窄的陡坡。只要有人来参观,马兴业老人都会兴致勃勃地讲上一段郝家桥与习仲勋与齐心的往事。

上世纪20年代末,郝家桥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村”。1927年,郝家桥就建立了党支部。大革命时期,这里又成了李子洲领导的四师(绥师)进行革命宣传的重点村庄之一。1943年,习仲勋到郝家桥村调研时,村里已经有20多名党员。

当时的绥德地区下辖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吴堡、子洲六县,自然条件非常差。从1 9 4 3 年3 月1 4 日开始,习仲勋带领地委的8名干部深入农村调研。他们发现,绥德地区可供开发的荒地极少,根本不能像在延安、陇东地区那样大规模开垦荒地,增产增收。

郝家桥村是他们一行考察的重点,当时正是春耕时节,习仲勋看到,当地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选择优良品种,有计划地精耕细作。有一个叫刘玉厚的村民,更是把地种的极为细致。这一点,引起习仲勋的极大兴趣。

习仲勋白天调研,晚上就在窑洞里记笔记。马兴业常听父亲说,习仲勋窑洞里的那盏麻油灯有时整夜都不灭。多年后,为了找到这盏家传上百年的麻油灯,马兴业说他把老院子翻了个遍才找出来。

除了麻油灯,马兴业还翻出来一把石锁。他曾听父亲说:“习仲勋不管晚上睡没睡觉,天一亮,第一件事就是锻炼身体。”这把十多公斤重的石锁,就曾是习仲勋锻炼身体的“器材”。

1 9 4 3年的春天,习仲勋就是在马兴业家的窑洞里,写出了《谈收夏》、《谈锄草》、《谈两个变工队》、《移民问题》4篇调查报告,先后发表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

▲习仲勋当年树立的模范村和模范人物都被《解放日报》报道

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

“选刘玉厚当劳动模范,也是在这院子里进行的。”马兴业告诉记者。

刘玉厚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村里的老人郝思俊回忆说,“刘玉厚不仅苦水(能吃苦)好,种出来的庄稼产量也高,村里人没一个不说好的。”

在马光济家的这个院子,习仲勋召集村民推选劳动英雄,刘玉厚几乎拿了全票。后经习仲勋提议,绥德地委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在全专区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延安召开。“当时全区有180多个代表,我们郝家桥村就去了4个人。”郝家桥村现任村支书王仰强介绍说,刘玉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获特等奖,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此后半个世纪,习仲勋与刘玉厚一直保持联系。1 9 8 4年和1 9 9 0年,刘玉厚先后两次去北京看望习仲勋和齐心。1 9 9 5年1 2月刘玉厚去世后,习仲勋亲笔提字: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

在郝家桥村委会,还挂着一块醒目的木匾: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据王仰强介绍,这块木匾是1944年7月由时任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专员白治民、袁任远、杨和亭亲自题字,是授予郝家桥村的称号。可惜原匾在“文革”时被造反派毁掉,现在的匾是照原样重制的。

1 9 4 4年夏,为了巩固郝家桥村的工作,习仲勋新婚不久的妻子齐心被派到这里任乡文书,一干就是两年多。

1 9 4 8年春,齐心再次来到郝家桥村,这次她的任务是恢复和整顿村里的党团组织,同时开展救灾工作。

“ 那么小的姑娘, 白天在乡公署里除了工作,还要搞短期培训班,读书会,办黑板报。晚上在村里办夜校,给

▲马兴业家的两孔老窑洞现在是村里的“习仲勋故居”

▲70年前,习仲勋在这个炕桌上完成了对郝家桥村的调查报告。

村里人教识字,唱歌……”村里的老人如今说起齐心,一个个依然记忆犹新。

他们就是我们村的人

从绥德县城往西,沿河岸有条不宽的通村公路,10公里的地方,就是郝家桥村。

“ 这条路是齐心2 0 0 0 年回村后修的,我给她写了封信,请求她老人家为村里解决三件事情,这是其中一件。”马兴业提起这段往事,非常兴奋。

在郝家桥村村民们的心里,一直是把习仲勋和齐心当做同村人看待的。王仰强说,“他们就是我们村的人,从来没有和我们分开过。”

王仰强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5 0 年代开始,村里人给习老写信,他都会回复。当时的《大众日报》还全文刊登过习仲勋给郝家桥村的回信,“他鼓励我们要‘搞好生产、过好光景’。”

王仰强担任村支书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83年春天,他在北京见到了村里人念念不忘的习仲勋。

“那年我去北京见习老,带了两个任务。”王仰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对于“包干到户”等一系列新政策,从省上到榆林地区和绥德县,谁也吃不准。“省上来了几个领导,写好一份材料,让我带到了北京。”

王仰强说,习老根本没有看那份材料,开门见山地告诉他和同行的干部:“中央的政策是对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着大家共同致富。你回去告诉大家,中央的政策是不会变的。”

这次见面本来只安排了半个小时,可习老和大家拉起村里的家常话,就刹不住了,不知不觉花了两个多小时。

王仰强带的第二个任务是有点“私心”的,他对习老说,只要天一下雨,大理河的水涨起来,村民们出行都成问题。如果能在五里湾村修个大桥,村里的人出行就方便了。”习仲勋听完,当即表示要将村民们的愿望批示给陕西省政府。

2000年仲夏,听说齐心受习仲勋的委托,要“回家看看”,郝家桥全村人早早就等在了村口。马兴业说,他们当时想去迎接,被齐老拒绝:“哪有回家还要人来接的!”

“ 她的记性好的很, 村里老一点的人,她全能叫得起小名来。”马兴业说:“齐老对那些老人们说,自己常梦见郝家桥,常梦见又回到了郝家桥。”

齐老离开时,村里人准备了红枣、小米、粉条、绿豆, 用一个小纸箱装着。马兴业还代表村民写了一封信交给齐老,信中提出三个心愿:一是修条公路;二是想维修村里的小学;三是解决一下村子附近的大坝问题。

▲1984年2月11日,习仲勋在北京亲切会见当年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刘玉厚。

▲习仲勋去世后,从郝家桥去的18位陕北乡亲专程去北京参加了追悼会,齐心与儿子习近平特意与他们合了影。

马兴业说:“齐老回去不久,就给我们村里的账户打来15万元,她自己掏钱给村里重新整修了希望小学。”

通往郝家桥的通村公路,不久后也开始修建了。

深山沟里的纪念地

郝家桥村的“习仲勋纪念室”,是王仰强的骄傲。

“我们就只有三间土窑洞,叫纪念馆有点太大了,我觉得就叫‘习仲勋纪念室’比较合适。”提起8年前建这个纪念室的过程,王仰强说他一直难忘一个人:朱部长。

2005年春天,时任绥德县组织部部长朱飞云在办公室见到了来找他“解决个问题”的王仰强。“我当时把我们村与习仲勋的渊源,还有我们想给习老建个纪念室的想法给朱部长作了汇报,没几天他就来到我们村实地了解情况。”

在此之前的2003年秋,郝家桥村村民自发筹资1万多元,在村委会门前为习仲勋立了一块两米高的纪念碑。

“2002年5月24日习老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办公厅通知我们村委会去参加追悼会,还特别邀请了刘玉厚和郝思宽两家的家属也去了北京。”王仰强说,追悼会后,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特意挽留从郝家桥去的1 8位陕北乡亲多住了一天,专门宴请了“老家人”。

朱飞云在郝家桥村了解情况后,很快批了3万元,用于“习仲勋纪念室”的建设。此后,升任绥德县委副书记的朱飞云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儿,不仅给村上又批了两万元,对纪念室进一步修缮,还亲自组织绥德县党史办、广电局等有关单位,录制了一个当年习仲勋在郝家桥工作生活的资料片。

村上建纪念室时, 马兴业主动将老院子作为“习仲勋故居”,交给了村子。老窑洞被重新粉刷了一遍,前炕的羊毛毡上,摆放了当年习仲勋用过的四方炕桌;后炕上放着两块雪白的被子,仿佛住在这里的习仲勋刚刚离开。

郝家桥村“ 习仲勋纪念室” 逐渐得到了省、市、县等部门的重视,王仰强也专门去了北京、西安、富平等地搜集资料。现在,在绥德县党史办的帮助下,纪念室已经有了习仲勋和齐心在郝家桥村工作和生活过的详实文字和图片资料,成了绥德县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但王仰强还是很忙碌,他要给榆林市旅游局和水务局报送材料,因为水务局准备给村上安装自来水,旅游局要将郝家桥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项目。对村民来说,这都是实实惠惠的东西。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对村子做一个全面规划,在山上种植苹果等经济作物,在山下搞农业养殖,要让村里的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

(本文部分图片由绥德县党史办提供,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郭晨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