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正文
“成渝双城·双碳论坛2022”在成都举办
2022-10-30 08:36:43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29日,“成渝双城·双碳论坛2022”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智汇双城、睿议双碳”为主题,双碳领域院士专家、知名学者、名企高管等各方重磅嘉宾,紧扣时代脉搏的前沿内容,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研究视野围绕双碳战略、政策、产业、科技等热点议题作了精彩分享。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四川省委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智库承办的,汇聚多方智慧力量,凝聚绿色发展共识,赋能双碳行动决策,打造政产学研金跨界交流与深度合作的高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四川省经济合作局机关党委书记李骏,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副主任龚平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开幕式环节还举行了“碳达峰碳中和专利信息平台”启动仪式、“成渝双碳创新共同体”成立仪式及“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西部平台合作意向”发布仪式,这也是主办单位积极服务成渝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双碳战略目标的切实举措和具体抓手。

论坛邀请了12位双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双碳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分别作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中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冯起,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刘清友分别围绕“双碳目标与科技创新方向思考”“青藏高原地区对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献与工作方向”“绿色氢能与液态甲醇的碳中和贡献”“西部地区碳达峰的现实基础与路径思考”“双碳目标下的地热资源及综合利用研究”做了精彩的分享。刘中民院士从我国能源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出发,提出当前我国能源面临着能源供应缺口、能源安全形势、环境压力等方面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从发电端、消费端和固碳端介绍我国“双碳”重点领域总体框架设想,并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方面提出碳中和科技路线图。陈发虎院士从青藏高原的碳排放格局、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固碳现状及潜在贡献等方面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保碳、生态工程增汇、可再生电力等青藏高原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重点方向。李灿院士指出液态阳光甲醇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绿色氢能及通过液态阳光甲醇可实现交通领域和工业领域(建材、冶金、化工)的规模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同时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实现了工业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转型。冯起院士分析我国碳排放的现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碳达峰的路径思考,具体包括改进能源结构方面除了重视储能技术,还需做好优化能源开发和协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需调整产业机构尤其是要优化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交通领域需从化石能源绿色电力替代和氢能替代等方面寻求突破;另外建筑低碳转型和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行动对西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也非常重要。刘清友校长以双碳目标下的地热资源利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川渝地区地热资源潜力、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成都理工大学地热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的几大发展方向,包括地热资源评价及勘探技术、地热能高效开发技术、地热综合利用技术和地热伴生资源开发技术等。

特邀报告环节,各位专家从不同方面分享了双碳相关研究进展。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洪磊做题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路径》的报告,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及碳排放现状,指出了现阶段交通运输碳减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举措。四川大学朱家骅教授做《绿电制氨与硝酸-低碳化工产业链技术经济性突破要点》的报告,从新能源材料创新、绿氢制储输运的工程优化、绿氨能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低碳化工产业链创新方向,并分享了四川大学的相关实践。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廖强在《生物固碳及资源化利用》的报告中指出,生物光合固碳、非光合固碳等生物固碳技术中,微藻固碳是二氧化碳生物利用的重要技术方向。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仲平处长做“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展望”报告,他提到,科技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构建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时,需正确处理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挑战与机遇的关系、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以及技术、政策与市场的关系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春梧研究员在《农田富碳减排的碳中和贡献潜力》的报告中提到,农田富碳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农业地区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富碳减排方案,建立适应未来气候情景的低碳韧性农业系统。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李哲研究员做《水系统碳核算与减碳降耗实践进展》报告,分享了流域水系统碳核算主要特征和流域水系统减碳降耗案例。科睿唯安中国区数据科学创新负责人赵冲做《专利视角下的碳捕集与利用报告》,分析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技术的全球专利趋势、中美日技术领域差异、中国的研发态势及成渝地区的重要创新主体。

企业交流环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代表文圆圆分享了双碳目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对该公司清洁高效能源装备产品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支撑作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华夏电投智慧(北京)能源有限公司龙帅以成渝“电荒”为案例,分别总结展示了电化学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来自重庆鑫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卢正坤董事长从碳咨询、碳技术应用、“双碳”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方面分享了该企业的“双碳”产业化实践。

技术路演环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空气及污水治理、发电、储能、节能等领域双碳技术特点、性能指标、应用场景等进行了项目推介。

现场访谈环节,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技组组长、研究员王学定,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郑建能,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原院长、教授朱家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处长仲平,四川发展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攀辉,四川能投集团建设管理部副部长周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春梧围绕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储能发展机遇、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土壤固碳减排、科技创新助力四川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共绘双碳蓝图、谱写绿色新篇。本次论坛提供了交流思想、辨析问题、探讨学术、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聚焦本届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真知灼见,推进了更高维度的创新,增进了更高质量的合作,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共赢。未来,论坛将打造成为双碳领域的常态化合作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 石逸龙)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