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脚下的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有着这样一间美丽的庭院。它出门遇山、推窗即林,白墙与青瓦相得益彰,随处可见精巧的装饰。走进屋内,木质的屋顶与特意保留的木椽保留了古朴的韵味,悬挂于其上的多边形吊灯却又带来了现代的新意。而在它们之下,蓝色印花桌布上摆着新鲜的向日葵,墙边的木柜中则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这里是非遗技艺“泥叫叫”“唐流彩”的制作技艺传习所。
在装满事先调配好水溶液的容器中滴入颜料,使它在水中自然晕染开;接着使用自制的工具在其上描绘出各式各样美丽的纹理,最后将其转印到扇面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副美丽的团扇。这是非遗传承人张双敏在展示名为“唐流彩”的非遗技艺。从艺三十余年,张双敏拜师学艺、精深钻研,参加了各项非遗以及文化主题活动,她为大唐不夜城绘画的“花舞大唐”纹样还申请了专利,唐流彩这项传统技艺在中华大地再次绽放。
2019年,张双敏应邀前往小峪口村,探讨在村中建立非遗展示空间的想法。古朴安静的村落让她十分喜爱,更激发了她的思考:“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诞生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与来自农业文明的村落共生,这里不正是非遗最好的回归点与传播地吗?”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双敏成为了这片非遗乡集的创建人之一。
如今,在小峪口村,还有许多非遗传承人,作为“新村民”来到这里改造废弃宅院、展示技艺:“木兰摇”土织布、“耀武”秦腔脸谱、广陵派古琴、关中葫芦……数十项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品,扮靓了小峪口村,既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底蕴,也为村内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这里逐渐成为集合文创、旅游等于一体的“非遗乡集+民俗文化”花园乡村。
“非遗乡集”是小峪口村创建美丽庭院的重点抓手之一。小峪口村还利用废旧的老屋改造与“产业经济”“民宿经济”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新业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多赢。小峪口村非遗乡集新业态,让原本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村,抓住了村庄发展的新机遇,利用青山绿水下的美丽庭院,与传统非遗项目有机结合,为村级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业态的发展,改变了村内的年龄人口结构,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到村内吃、住、游、购、租,进行消费,为村内及周边群众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和致富项目。同时,在外务工年轻人已出现回流态势,为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外来的“新村民”将新文化引入传统村落、新思想传播给传统村民、新生活习惯带给传统村庄。另一方面,新业态发展激发了“土著居民”的自豪与自信,为身为一名“小峪口人”而骄傲。许多学业、事业有成的乡贤、能人带着文化、思想与资金“反哺”家乡,成为带动村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在创建“美丽庭院”的过程中,村中许多妇女主动担当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韦兆南村女书记金团利带领村民修复重建村史馆、刘秀妇女黑豆豆主营独具王莽特色“永宁门”黄酒等一大批妇女先进典型,各村妇联干部积极进村入户积极宣传,各村巾帼志愿者积极出点子、能工巧手编织农产特色创意产品。村内现有的一些女性传承人,不仅传承传统文化,更为群众致富增收、提高家风提供帮助。村内已建成女大学生创业基地、女艺人古琴传习所、女企业家创业基地等非遗传承地。“木兰摇”作为女大学生创业基地,为村内有劳动力贫困户、留守老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古琴传习所传承人每周义务为辖区居民和儿童提供古琴教学……都为美丽庭院创建增光添彩。
(《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记者王顺利发自西安)
(责任编辑 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