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贵州工业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启示
2018-11-27 13:46:02 来源:杂志2018年11月上旬刊

贵州工业发展的四十年历程,得益于贵州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要素支撑,着力抓好融资和人才需求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贵州持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贵州工业经济从古代手工业作坊经济发展为近现代产业经济,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建国前,贵州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到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有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工业产值仅占GDP的12.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都低于历史最高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贵州工业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工业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工业发展实践及成就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基础,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创新的主战场,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全局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西部大开发阶段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阶段等五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贵州不断清除“左”的错误影响,逐步端正经济发展方向,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1979-1980年,全省工业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工业生产获得恢复性发展,到1981年底,工业企业转亏为盈,实现利润900多万元,初步扭转了工业生产的被动局面。1982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的通知》,决定从1982年开始,用两年到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省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效果比较明显。1982年与1981年相比,全省第一批整顿的185家企业的产值增长,利润增长48.5%,亏损额减少41.8%,上交税金增长5.7%,可比产品成本下降2.7%。到1984年,全省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国有地方工业的亏损户由上年末的204家减至133家,亏损面下降35%。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5-1991年)

1985-1991年,贵州把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把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改革全面深入发展。1985年8月,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试行)》;同年11月,省委第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1991年8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增强国营工业企业活力的通知》。几年中,由于增强企业活力的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全省改革开放工作不断深入。1991年,全省有95家优势企业兼并了121家企业。与此同时,企业集团的建立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1991年全省已有各类企业集团31个。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贵州工业取得了很大成就,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18.16亿元,并超额完成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工业发展计划,五年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44%;199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1%。

(三)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以后,贵州各部门和企业认真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健全以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全省工业改革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2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随后又相继出台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性措施和实施办法。1993年2月,省政府制定并颁发了《贵州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明确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必须遵循的原则、企业生产经营的15项自主权和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等,选择了80家企业作为试点,各地区也相继选择了110余家企业进行试点,以探求更成熟的经验。1995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意见》,全省选定22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到1995年底,共组建有限责任公司600余家,股份有限公司46家,新组建的企业集团也有所增加。在申请破产的10家资不抵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有7家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到2000年,贵州“九五”工业计划超额完成,工业增加值达308.5亿元,比1995年增长65%,年均增长10.5%。国有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并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幅度。

(四)西部大开发阶段(2001-2010年)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贵州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部署。200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贵州工业要把做大总量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到2005年,能源工业已发展成为贵州第一支柱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支柱产业一直锁定在单一的烟酒工业的状况。能源原材料产业、烟酒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增速超过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电力、烟草、煤炭、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铁合金冶炼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等7个优势支柱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50亿元。2005年,贵州工业完成增加值7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8%,增幅比“九五”时期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0年增长95.9%,增速在西部12省市区中列第8位,位居甘肃、陕西、宁夏和云南之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4%。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全年实现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的有10个行业。其中,电力、烟草、饮料、化工和医药五大行业对全省工业的增长贡献最大,合计贡献率达到71.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2.21个百分点;全省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171.8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0.6%;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达786.78亿千瓦时和1.06亿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0.94倍和1.88倍;原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3%;铝和磷矿石产量分别达41.99万吨和878.79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54.5%和49.3%。这一时期,贵州有重点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航空航天和电子产业加快发展。通讯、计算机、自动仪器仪表和新材料产品成为发展重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7.62亿元和48.0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0.3%和8.6%。“十五”时期,伴随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贵州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0.04,为五年来最好水平,比2000年提高74.3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29亿元,比2000年增长5.72倍,五年平均增长46.4%。

继2007年贵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后,200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达1242.56亿元,比1978年的15.24亿元增长80余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3%,涌现出一批百亿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形成了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到2010年“十一五”期末,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63个,资产总计5960.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926.01亿元、利润总额317.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206.37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516.87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85.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27.17亿元,年均增长14.1%。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以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加快发展,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5.3%,一个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支柱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多点支撑经济增长的符合贵州省情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五)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同年10月,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体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有序发展产业园区”四个方面,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行了部署。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要“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4年,贵州省编制下发《“十二五”工业布局与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按照“扩张总量,调整结构,强化集聚”思路,坚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扩大总量中调整和完善工业行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发挥工业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增强工业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工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质量最好的五年,是贵州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排头兵”,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规模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时期,贵州每年平均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工业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一五”末的2963家增加到2015年的414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206.37亿元增加到11003.8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规模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14.4%,由“十一五”末的1227.17亿元增加到3550.13亿元,扩大2.89倍,全国位次前进1位,高于“十一五”时期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的全国第2 5 位提升到2015年的第3位,大幅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税金分别达616.1亿元、700.7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12.7∶38.5∶48.8调整为15.6∶39.5∶44.9。全省煤、电、烟、酒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2069.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8.3%。电力、煤炭、烟酒、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六个产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34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00亿元,产业规模是“十一五”末期的3.2倍。

三是集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按照“一区两翼多组团”的工业发展布局,全力推进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等加快发展,打造了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工业区域及产业发展组团。

四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48%;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7%。“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0%。五年中,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250户增加到2015年的500户,实现翻番,成为支撑产业规模扩大的重要基石,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7.6亿元,增速25.4%,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三倍。五年,全省共完成工业投资1998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五是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 时期, 贵州累计淘汰钢铁冶炼、焦化、铁合金、电石、造纸、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2959万吨,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7.88%,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

经过“ 十二五” 持续快速发展, 贵州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进入“十三五”,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贵州工业扩大开放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大数据、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贵州工业做大总量、转型升级创造了宝贵契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等提供了良好条件。《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贵州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全力打造贵州工业经济“升级版”,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90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2016年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以来,贵州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7年)》显示,2012年至2017年,贵州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200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0亿元,工业企业户数达到5600户,实现了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企业户数“四个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4.80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9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4%,高于全国25.4个百分点,达到了近五年来最快增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贵州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8.64亿元,同比增长86.3%,增速跃居全省工业前列;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以大数据为引领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增加值总量突破100亿元,达到118.6亿元。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率先成为国家首批工业云平台试点示范。全省白酒产业以占全国约3.6%的产量、实现全国30%以上的利润总额排第1位。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达到2490亿元,增长9.3%,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57.9%,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63倍,占GDP比重提高到53.5%,撑起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 十三五” 乃至今后较长时期, 贵州将持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大力提升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冶金、建材等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培育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提升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园区升级发展。“千企改造”工程将打造216户龙头及高成长性企业,着力推动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批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且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将被打造成贵州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贵州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贵州地处西部山区,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经济总量小、起点低、基础差,属于“欠开发、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持续十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且良好的发展势头仍在继续,特别是2011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前三位。2018年第一季度,贵州全省GDP达到2904.79亿元,同比增长10.1 %,增速高于全国水平(6.8%)3.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9个季度位于全国前列。目前,贵州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32%,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压舱石。贵州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速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改善的特点。回顾贵州工业发展四十年的历程,在创造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贵阳吉利整车产业化项目基地生产线

(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高度统一

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六十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贵州工业持续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全省形成高度统一。2010年10月,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统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是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的必由之路。栗战书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贵州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为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的共同使命,调整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执行力。真抓实干,做到“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空论”,在真抓实干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解决问题、创新经验、求得实效。同时,各级各部门强化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加快贵州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针对工业发展存在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工业总量太小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等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贵州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着力点放在传统优势产业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上,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坚持把做大总量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特别是“ 十二五” 以来,贵州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总量,加快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膨胀总量,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加快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解决总量、结构、布局、动力等问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为确保工业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并先后制定了《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出台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系列优惠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解决交通、用地、水利、信息、环保等贵州工业发展瓶颈问题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认真研究、吃透、用好政策。各级各部门强化保障和服务意识,不折不扣落实好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真正为贵州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强化要素支撑

贵州工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动力机制转换的重要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工业强省进程中,贵州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强化要素支撑,在解决工业用地问题方面:全省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有效增加工业用地供给,为全省工业战略发展预留空间。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年度计划。在解决工业资金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用好用足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改善企业尤其是非公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金融供给,扩大市场融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个层次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强化工业运行保障措施方面:加强煤电油气等的协调和调度,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保运输快捷便利,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资料物畅其流。

(五)着力抓好融资工作

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贵州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着力推动民间投资,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招商引资,将省外、国外资金引入贵州,与省内的生物、矿产、劳动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大发展,经济大提速。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同时改善投资软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理念,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高效开展。三是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按照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努力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扩大直接利用外来投资规模。重点开展大项目大企业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中央企业等优强企业交流与合作,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兼并重组、股份收购、BOT、TOT、ABS、BT、资源换投资等多种有效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等战略投资者。四是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加大对东部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对口帮扶城市以及苏州市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成渝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积极扩大对欧美地区、东盟等境外招商规模,加强对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客商的招商引资。五是丰富招商形式。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合力推进的招商引资机制;充分调动贵州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的积极性,重点针对中央企业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招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展会精心策划和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六是突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开发区(园区)作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努力把各级开发区(园区)建设为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聚集区、体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引导和促进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在开发区(园区)集群发展、配套发展,发挥其招商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努力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针对贵州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工业人才匮乏问题,加强政府部门尤其是工业管理部门及企业人才的建设,为在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建立完善工业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工业人才激励机制,面向全国引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工业人才并充实到工业管理部门。二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工业的领导同志围绕贵州工业发展加强学习,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三是把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四是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培育一支振兴贵州工业急需的企业管理、科研、技工等各类人才队伍。五是强化自身培养,组建了贵州理工大学,同时加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的建设和资源整合,突出工业发展所需专业、专业技术和技工人才培养。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探索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六是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辐射带动作用,赋予高技能人才以师带徒职责,通过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并对师徒所在企业实施一定程度的补贴,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迅速成长。七是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攻关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人才梯队,并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工作调动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八是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考核、培训、监督机制,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九是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链,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具体考核指标,科学考核评价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魏霞)

参考文献

[1]贵州五十年.编辑委员会编:贵州五十年(1949-1999)[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 工业经济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

[3]贵州工业编辑委员会编:贵州工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0.

[4]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发改委.

[5]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2期.

[6]贵州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经信委.

[7]贵州省召开工业发展大会 栗战书赵克志讲话,贵州日报[N].2010-10-27.

[8]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4]13号).

[9]2018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贵州日报,2018-02-05.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