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文化宝鸡奋进新时代——写在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2019-11-07 15:59:18 来源:陕西日报

宝鸡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资料照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本报记者 刘强摄

陈仓老街。 黄河摄

大型民族山水舞蹈史诗《凤飞羌舞》。 本报记者 刘强摄

宝鸡文化艺术中心。白檬摄

西府老街。 资料照片

11月8日至9日,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宝鸡隆重举行,全国知名学者将齐聚这里,携手并肩为宝鸡文化产业大发展献计献策。这场大会必将如一块巨石,激荡起宝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一池春水,也必将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宝鸡“四城”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宝鸡是一个文化大市,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硬实力”?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说:“必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追求的契合点,真正让宝鸡的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文物‘活’起来,让城市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起美名远扬。”

让宝鸡美名远扬,首先要知道宝鸡之美。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金字招牌蕴含着宝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神农尝百草到姜子牙垂钓,从文王访贤到武王伐纣,从周公制礼到召公遗爱……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折射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让宝鸡熠熠生辉。尤其是国宝重器何尊上首现的“中国”二字,让宝鸡美名享誉海内外。

宝鸡古称陈仓,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陕西第二大城市和国家关天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宝鸡之“宝”灿若星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宝鸡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中推进追赶超越,掀起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春潮。

进入新时代,一个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宝鸡,正豪情满怀向我们走来!曾经闻名全国的宝鸡卷烟厂搬出了市区,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漂亮大气、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赋予这座城市新的内涵,悄然之间,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目前,宝鸡全市文化企业达到2700多家,从业人员逾10万,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2.8亿元,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8%,文化产业产值位居全省前列。

古老宝鸡 文化宝藏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这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277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故地。

八千年前,这里是三皇之首伏羲氏所治之地;七千年前,北首岭的原始部落已经有剩余粮食喂养家畜;五千年前,炎帝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帝来此求教岐伯;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人由此一统天下,孕育了光耀千载的周文化。《周易》《周礼》等先秦典籍在这里诞生,开启了影响中华文化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宝鸡成为“德政思想之邦,礼乐文明摇篮”。

出土于宝鸡的何尊铭文中“中国”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在文字中出现。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已达两万多件。其中,国之宝器的毛公鼎等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麟游《九成宫醴泉铭》碑誉满神州。

沧海桑田,宝鸡的故事一直在延续。在这里,演绎了凤鸣岐山、武王伐纣、太公钓鱼、周公吐哺、甘棠遗爱、伯仲让贤、秦始皇登基加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星落五丈原、苏轼东湖疏浚饮凤池、张载创立关学等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宝鸡还有“两当兵变”“工合运动”“扶眉战役”等红色基因传承的历史记忆,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宝鸡山川雄峻,风光绚丽多姿。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的主峰太白山,“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皇家牧场”关山草原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被原始森林包裹的黄柏塬是游客深爱的天然氧吧……

现代宝鸡 产业新城

2019年第一天,“一带一路”奔跑宝鸡万人迎新微型马拉松赛在宝鸡激情开跑,吸引包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与。这是宝鸡推进“文化+体育”的成功实践。围绕“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今年,宝鸡先后举办太白山汽车旅游文化节、全国太极拳暨传统武术邀请赛、陈仓九龙山国际马拉松赛等20多场次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宝鸡文化都市的魅力。

进入新时代,为助力文化“软实力”和产业 “硬实力”融合发展,宝鸡市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理顺了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在市县两级建立文化产业园区,设立产业发展扶助基金,全面发力文化产业。

宝鸡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设立3亿元的文投基金、1亿元的担保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文化产业新增财税收入全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出版印刷、传媒广告等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陈仓区天地社火多次走出国门巡演;陇县枕头猪,凤翔泥塑马、泥塑羊、木版年画连续五年登上央视春晚和国家邮票;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学机构组织多批次文化、历史学者来宝鸡考察研学。《凤飞羌舞》《梦回大秦》《三英战吕布》等一批实景特效文艺精品惊艳四海宾朋。一批文学精品先后获得冰心散文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大奖。在麟游县拍摄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在央视一套热播,并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时,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微电影、动漫游戏、纪录片、AR、VR等风起云涌,并为北京、上海电影艺术节制作专题节目。

今年国庆节前夕,宝鸡秦花蜜泉、碳纤维拐杖登山杖系列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这是继社火脸谱、青铜器衍生系列之后,宝鸡“文创产品”再次获得全国金奖。

新体制焕发出新活力。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在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太阳市文化产业园、茵香河文化产业园、金台区大数据中心、渭滨区互联网产业园等园区,新兴文化企业超过100家。许多文创产品和农产品一起走出国门,走进美洲、欧洲等地区的高端消费人群中间。文旅融合服务平台系统终端、无人机搭载VR视频系统、文旅智能私人定制机器人、激光刻标等一批文化科技和工业融合的新产品,受到了市场热捧。陕西西普数据、太白秦岭旅游股份公司相继在新三板挂牌。

通过“走”出去,让“看中国、来宝鸡”深入人心。利用宝鸡发展大会、京津冀招商、文博会、丝博会、“智耀宝鸡·文创未来”2019宝鸡文化产业高峰论坛等平台开展大型文化产业招商活动20多场次。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苏州、杭州等地,宣传推介宝鸡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产业政策,吸引了中粮集团、华中激光、北京奥瑞金等注重文化内涵的企业纷纷来宝鸡落户。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达到2700多家,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超过11家,文化产业产值位居陕西省前列。

1月—10月,宝鸡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4.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和19.5%,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位居全省前列。

创意宝鸡 开放高地

进入新时代,宝鸡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助推文化产业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文化+”“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金秋十月,2019中国·宝鸡国际(丝路)美食博览会暨丝路美食产业化发展大会隆重举行,吸引了法国、也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印度等15个国家的游客参与。宝鸡也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丝路)美食之都”称号。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宝鸡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引爆点”,一批文旅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依托工业遗存,宝鸡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长乐塬申新纱厂旧址被命名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同时,以周文化景区、周原遗址、雍城遗址、张载祠、燕伋望鲁台、五丈原三国文化体验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基地;以石鼓文化城、陈仓老街、西府老街、汤峪温泉小镇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以西普数据、雪云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基地;以羌文化演艺中心、茵香河、大秦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影视演艺基地;以太白山、关山草原、大水川、黄柏塬等为重点,建设的山水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扶眉战役纪念馆、“工合运动”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以汽车文化产业基地、西凤酒CFC文化创意园、卧龙文化艺术园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正在加速建设。

大东湖文化景区、约克动漫文创园、古玩文化城、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中心等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已在宝鸡落地生根。

即将开放的宝鸡文化艺术中心集科技馆、音乐厅、群众艺术馆及美术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宝鸡市金台区,一座废弃了10多年的水泥厂,正在被赋予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新生命,这里将成为宝鸡的“798”文化创意艺术区。

正在建设中的宝鸡大剧院投用后,将成为宝鸡市民又一处欣赏艺术的殿堂。

随着宝鸡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批国家级的“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美食”等活动在宝鸡举行,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即将在宝鸡市拉开大幕。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宝鸡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个崭新的宝鸡正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活动日程安排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