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30年用心护长城
2022-01-31 22:42: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高晓梅(右)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考察长城时向羊倌问路。

内蒙古明长城科普摄影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高晓梅(右一)向观众做介绍。

1993年,高晓梅与父亲高旺(右)讨论稿件。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月6日傍晚,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寒风凛冽。高晓梅不顾严寒,拨开丛丛酸刺,登上大青山南麓一处低矮的山坡,架起相机,对准连绵的山脊。在她的镜头中,一条黄色“巨龙”蜿蜒于山岭,这便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赵北长城。

高晓梅今年54岁,是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近30年来,从考察调研到科普宣传,高晓梅一直致力于长城保护事业。近日,高晓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用脚步丈量长城

内蒙古长城资源丰富,境内分布有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长城,总长度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的1/3。由于长年遭受风吹雨淋及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完整段少之又少,古长城保护迫在眉睫。

考察长城古堡,拍摄长城现貌,研讨长城保护,宣传长城文化……在高晓梅看来,“爱长城,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付出实际行动。”

一个双肩包、一部手机、一台照相机、一个笔记本,这是高晓梅行走长城的“标配”。

每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她不是在长城,就是在去往长城的路上。曾有朋友开玩笑说,“高晓梅的脸快晒成‘长城色’了。”

丰镇市、凉城县、和林格尔县……为保护尚存的内蒙古长城,她时常与其他长城文化爱好者去长城沿线考察。“主要是察看长城的安全情况,如果发现险情,就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高晓梅说。

行走长城之路有不少艰难和风险。一次,高晓梅一行人去考察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的栜木塔长城。由于下山时天色已晚,四处一片漆黑,汽车在山上绕来绕去,怎么都找不到下山的路。“当时我有点受凉,下坡弯道多,胃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高晓梅告诉记者,那天一直折腾到晚上10点多,才找到安全下山的路。

还有一次,由于坡陡路滑,高晓梅一不小心从长城城楼滚落至城墙脚下,幸得树丛阻挡,才没有摔下山去。等她回到车上,低头一看,裤子磨出一个大洞,相机的遮光罩和镜头盖也不见了。

然而,各种困难都吓不倒这位坚强的女子。多年来,她坚持用双脚丈量长城。“下雨了,就找个山洞躲一会儿;走路走饿了,就冲盒泡面填肚子。”高晓梅坦言,在长城上行走了快30年,该经历的困难早就经历过了,对于一切艰辛和挑战,她早已习惯。

她将行走长城的所思所感凝诸笔端。自2016年起,高晓梅连续4年组织召开内蒙古长城研讨会,先后出版了《情系长城》《长城华章》《话说长城》等书籍。

2021年3月出版的《故塞长风——内蒙古明长城科普摄影集》是高晓梅比较满意的作品。3年时间里,她背着相机,先后到内蒙古兴和县、乌海市、阿拉善左旗等地,沿着明长城的走向一路考察、调研、拍摄,记录了长城沿线边堡、关口、墩台、马市等文物古迹的现状。摄影作品配文结集成书,为长城保护和修复提供了一手资料。

摄影集出版后,部分摄影作品还在内蒙古展览馆展出。这是内蒙古首次举办明长城摄影作品科普展,为大众奉献了一场长城文化盛宴。

长城情结代代传

高晓梅为何如此执着于长城保护事业?这与她父亲高旺有着莫大关系。

193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高旺,是长城研究专家。

1977年,在清水河县广播站当记者的高旺,偶然间读到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撰写的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激起了对长城文化的兴趣,他决定自己实地走访、搜集资料,填补相关研究资料的空白。“父亲经常去长城沿线乡镇,听老乡们讲发生在长城脚下的历史故事,写了许多有关长城的稿件。”高晓梅说。

了解得越多,高旺对长城的爱就越深。上世纪80年代,他萌生一个计划——自费徒步考察长城。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他来说,自费考察万里长城谈何容易?高旺卖掉了自家住的窑洞,才凑够钱买了台海鸥相机。为了节省经费,考察途中,他经常到老乡家借宿。

有一次在路上,高旺的提包被偷了,里面装有他近两个月考察长城收集的资料。他急得几天吃不下饭,只能凭记忆将资料再整理出来。自此他吸取教训,之后的考察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往家里邮寄资料。

一路走来,高旺始终未曾言苦,走到哪里,就把“爱我长城”的宣传带到哪里。“每次看到长城被破坏,他都很心疼。”高晓梅说。

1989年,在清水河县考察长城时,高旺发现部分村民偷偷拆掉长城砖,用来盖猪舍、围羊圈。他当即制止,并向上级写材料汇报情况。这一问题引起内蒙古及周边省份的重视。不久后,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偏关县、平鲁区共同组建“偏平清联合保护长城委员会”,协同开展长城管理和保护工作。

高旺不光考察长城,还研究长城。在实地踏勘中,他得出不少新认识、新发现,纠正了学界一些不准确的观点。例如,他发现长城不仅仅是汉民族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在辽、金、元等朝代,许多少数民族也曾参与修筑长城。

东起辽宁虎山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历经20年风雨,高旺走遍了内蒙古、宁夏、山西等9个省区市,行程达4万公里,收集了关于历代长城的资料1000多万字,拍摄照片1万多张,整理出版《长城访古万里行》《长城烽火》等多部著作。

高晓梅从小跟随父亲考察长城,对古人留下的这一建筑奇观深深着迷。

“10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长城,感觉特别新奇,拽着父亲的衣角,不停地问这问那。”高晓梅回忆说,父亲耐心地告诉她,脚下的土墙就是长城,他们一起爬过的土墩子是烽火台,鸿门口遗址曾经是一处交易市场,每到开市,牧民们便赶着牛羊来这里换生活用品……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工程奇迹,长城是需要保护的。”那天,父亲对她说的这句话,她至今记忆犹新。一颗“长城梦”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播撒。

高晓梅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一家媒体当记者。1993年,高旺决定创办全国第一份中英文长城期刊《万里长城》,人手和经费都很紧缺,困难重重。25岁的高晓梅毅然从原单位辞职,帮助父亲创刊。1999年,父亲去世后,高晓梅加入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名全职的长城文化研究者。“我的哥哥和弟弟也帮助父亲做过不少工作,但只有我一直坚持下来,把长城研究和保护作为自己的事业。”高晓梅说。

正如当年高晓梅受父亲高旺的影响爱上长城,高晓梅的儿子王东麟也受她影响,从小就对长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7年,14岁的王东麟参加“体验长城魂,共筑中国梦——2017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学生长城夏令营”,并在结营仪式上发言。2018年,王东麟出版书籍《我以笔墨话成长》,其中多篇作品讲述了他与长城的故事。

让更多人爱护长城

从《万里长城》编辑到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这些年,尽管身份在变,但高晓梅对长城的热爱却未改变分毫。

打开她的随身挎包,里面放的不是化妆品,不是暖水杯,而是相机和各种介绍长城的资料。这些年,她逢人便讲,遇景就拍,努力将内蒙古长城文化推广出去,呼唤更多人关注长城、保护长城。

高晓梅是呼和浩特广播电台直播节目《品味书香》的常客。每次上节目前,她都会认真准备,确保自己能准确回答关于长城的各种提问。节目主持人江红敬佩地说:“为了不到1小时的直播,高老师会准备3天,这充分体现了她的严谨认真。”

2016年6月,高晓梅接到一个任务——为《长城》特种邮票在内蒙古选景。“国家邮政局找到我协助工作,我把内蒙古长城的基本情况向他们作了简要介绍。”高晓梅说,大家经过反复商议,最终选定清水河县明长城作为取景地,将晚霞映照的长城美景用镜头记录下来。《长城》特种邮票第四枚“长河飞龙”,就是根据这次拍摄的画面设计出来的。

“邮票发行那天,我起大早去排队购买。拿着这套邮票,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其中一枚邮票的设计与我有关。”高晓梅高兴地说。

因为长城,很多人认识了高晓梅,又因为高晓梅,很多志愿者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中。由于在长城保护方面所做的贡献,高晓梅被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选为2019年度“青城好人”。

近两年,高晓梅依然不遗余力地奔走着。她走进学校和街道,宣讲长城文化;根据实地调研和思考,撰写了清水河县丫角山长城开发旅游的可行性报告……

“可喜的是,长城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晓梅说,内蒙古的长城故事还有很多可待挖掘,她正在创作“长城拥抱黄河”系列文学作品,期盼能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爱护长城,“让长城永远留在我们的视线里”。(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18日 第 07 版)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