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文武人生皆精彩 ——《西部法制报》资深记者姜争民印象
2022-05-02 08:00:00 来源:《华文月刊》杂志2022年5月号

◎文/康新民

人生是一条长河,时儿风平浪静、缄默深沉,时儿波涛汹涌、浪花翻滚。《西部法制报》资深记者姜争民就是这样一个缄默深沉又浪花翻滚的人。他当过兵、上过战场,在血与火中锻造过人生品格;他当过企业经理、搏击过商海,在得与失中校正过人生价值;他当过记者、记录时代的脉搏,在苦与乐中品味过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战场、到商场、再到职场,从枪杆子、到笔杆子、再到心中的永驻“秤杆子”,一次次华丽的转身,都是一次次人生的历练,也是一次次境界的升华,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铸就了他那平凡而绚丽的人生。

六十年代末,姜争民出生在陕西渭北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这里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父母一年到头,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却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焦日子。不满十七岁,还在上中学,怀揣着有许多改变人生现状的梦想,姜争民突然萌生了去当兵的想法。他想,也许通过部队的锻炼和熏陶,能跳出农门,使自己再不要像父辈那样,把一生捆绑在到处冒着穷气的农村。

1985年10月,征兵工作开始了。面对这个也许能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姜争民却异常紧张、忐忑不安起来,晚上不停地在土炕上“翻烧饼”。最后,他毅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决定,背着家人偷偷报了名。真是老天相助,在全乡20多个报名体检的小伙子里,合格的仅有4人,姜争民便是其中之一。

当月22日,是姜争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家门前的树梢上,几只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大队民兵连长党耿良把入伍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里。他接过通知书,一时激动得心都要跳出胸口了。他把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贴在胸口,眼前浮现出自己身着绿色军装、英姿飒爽的军人形象,不由得心潮澎湃。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大(当地人把父亲称为大),妈,我去部队上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为家争光,为你们争气。”可是,他不敢把这一消息告诉家人,悄悄把入伍通知书藏了起来。

谁知,在母亲收拾房间时,藏在他炕头衣物下的入伍通知书被母亲发现,这下全家人像炸开了锅。父母亲坚决反对他去当兵,因为他还是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还不到18岁。当地已经有传言,这批入伍的新兵,要去云南老山前线打仗。父母心疼儿子,坚决不让他去。他们苦口婆心地说好话、规劝他,都无济于事。因为姜争民已经铁了心,即便是去打仗、有牺牲,他都不怕,他一定要去。姜争民的执着和强硬,最终还是让家里人心服,尤其是作为老党员的父亲,还是理解儿子的心情,由开始的坚决反对到最后大力支持,一再叮嘱他,既然选择了部队,就要好好干,安心工作,不要挂念家里的事。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姜争民无比激动。他站在家门口大槐树下,背靠巍峨的万斛山,眼望广袤的田野,顿觉天高地阔,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儿,就要搏击长空了!

初到部队,就像进入一片绿色的海洋,无数军人精神抖擞,意气昂扬,看得姜争民眼花缭乱。训练场上,他们统一服装、统一列队、统一口令、统一动作,个个生龙活虎,人人意气风发,军人的威武和气质,令他大开眼界,心旷神怡。自己置身其间,更加为之激动、为之自豪!

沉浸在激动、自豪中的姜争民,还没来得及思考军人的天职是什么,内心的平静很快被打破。一个月的新兵队列训练刚刚结束,部队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参战命令”。起初,姜争民还漫不经心地跟其他战友说,新兵刚入伍不可能参战,老兵才去打仗呢。谁知,连长余忠国说,成建制参战,全员额参与,一个人不落。姜争民侥幸的心理,被突如其来的命令弄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发懵。

姜争民毕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他深藏在内心深处朴素的爱国热情之火被点燃,他和其他战友一样,投身到紧张而又火热的训练中去了。距离开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作战不到一个月,白天除了战术训练和实弹射击等军事科目外,团里还每晚组织观看电影,接受战前教育,《上甘岭》《董存瑞》《地道战》《高山下的花环》《花枝俏》等革命战争题材片,看得姜争民热血沸腾。尤其是看到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纪录片,越军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大肆驱赶我华侨、炮击我边民、肆意制造流血事件,使姜争民义愤填膺,恨不得马上开赴前线,消灭越军的嚣张气焰。

但是,打仗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而要有过硬的本领。1985年12月18日,部队按上级指令,乘坐南下的列车,又通过摩托化行进,如期到达云南文山州某地,开启为期三个月的强化性临战训练。1986年3月底,部队临战训练结束,开始陆续接防,正式进入作战区域。姜争民所在的步兵第九连,系第二批7月下旬接防,位置在老山战区松毛岭方向,哨位在距敌人80米左右的541阵地。在一口气蹲守180多天的猫耳洞战斗生活中,他目睹了甘肃平凉籍战士贾向恒和陕西洛川籍战士李忠两位战友被越军炮弹炸成重伤而光荣牺牲。他所在的连队至作战结束撤下阵地,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特别是在“北虎行动”战斗中,密切配合七连突击队出击拔点,取得了良好的战果,受到团前指的通报嘉奖。

当时,部队的作战模式是防御作战,就是以守防为主,确保人在阵地在。白天不能出猫耳洞,晚上不能睡觉。由于在亚热带雨林地区作战,北方部队根本不适应此气候。猫耳洞阴暗潮湿,官兵衣服不能穿,几乎都是裸体作战。加之蚊虫叮咬、老鼠泛滥、病菌肆虐,所有官兵都不同程度患有“烂裆”病,那种痛苦和折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姜争民守卫的阵地,属于半隐蔽半暴露地形,越军就把这儿作为重点炮击对象。将士们每天都要承受越军数百发炮弹的袭击和轰炸,晚上还要遭遇越军特工偷袭和骚扰。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每个官兵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大家决心坚守阵地站好岗,誓与阵地共存亡。所有指战员从来没有因恶劣的环境而叫苦叫累,更没有因生活艰苦而影响战斗力,而是克服重重困难严防死守,英勇作战。“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就是当时老山精神的写照。

姜争民记忆力超强,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他虽然是刚刚入伍的新兵,刚上阵地不久,但连队党支部反复考察、再三考虑,决定把向营指挥部报告前方战情的报话工作交给了他。接此任务后,通过连队短短一个礼拜的以战代训,他就掌握了电台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1987年1月5日凌晨6时许,所在团著名的“北虎行动”战斗打响,七连突击队奉命收复被敌军占领的310高地。我军万炮齐发,战地上火光映天,硝烟弥漫。在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刻,他的电台无线信号遭到越军严重干扰,必须使用外置天线。危急时刻,他三次冲出猫耳洞,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将电台天线架设成功,顺利地向后方指挥所通报了实时战况。战后,姜争民荣立三等战功,还被评为优秀老山战士。

姜争民先后在猫耳洞战斗生活的9个多月时间里,他利用战斗间隙见缝插针抓紧学习。翻看从后方送到前沿阵地的各种书籍和报纸,不断用知识充实和武装自己。他坚持练习写作,向擅长写作的战友学习请教,慢慢的就和同班谢荣民以及机关宣传部门等战友共同进行散文、诗歌的创作,他的近百篇作品也多次在军、师、团战地报纸《猛进报》《猛击报》《猛攻报》和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刊登,其中《猫耳洞里射进一束阳光》一文还荣获集团军战地好作品一等奖。

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更加激发了姜争民战地写作的热情和动力。作战间隙,他就写人物通讯、写战斗故事,一发不可收拾。记得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埋头写文章,敌军偷袭他的哨位,他二话没说直接扔下两枚手榴弹,同时引爆哨位前两颗定向雷,只听到不远处传来几声惨叫,次日一看,距哨位十几米的地方留下越军两具尸体。

1987年5月,部队顺利完成执行对越轮战任务,以小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满载至高荣誉凯旋而归。经过短时间休整,部队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和训练。姜争民先后被调入团司令部和政治处担任打字员,接触打印首长机关的文稿和材料,领略和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文字水平,结合自己的写作爱好,不断吸取他们的文中精华,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由于工作出色,成绩突出,在机关党委和领导的推荐介绍下,姜争民1988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记得在1989年9月份,原兰州军区一位副司令员来团检查指导工作,他的秘书在中午休息时间拿来一份讲话手稿,让姜争民尽快打印出来。他二话没说,坐在打字机前开始“盲打”,不到一个半小时,两万多字的讲话稿很快就打印完成,并按时交给首长秘书手中。这位将军看过装订好的文稿,竟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错,惊讶地拍着姜争民的肩膀,向在场的团首长说:“你们这个打字员是个人才呀,好好培养……”。就是这一次的材料打印,让天生好学的姜争民又一次学到了大文稿的写作知识和风格。他不但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不断用新学到的知识充实自己,按时完成团首长和各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年10月19日,他被家乡的《富平报》以“老山前线立过功,部队训练做贡献”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年末,姜争民被团党委评为学雷锋标兵,并号召全体官兵向他学习。并再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战场也不曾中断的写作,是姜争民的一个爱好。当专职记者,更是姜争民一生梦寐以求的事。从部队回到地方,姜争民被安置在县机关工作。民政局,商业局,公安局,不论在局机关还是局直系统单位,都是从事行政或文秘工作,与他热爱的文字工作并没有离得太远。他闲暇时从没停止过诗歌、随笔创作,《华商报》《女友》杂志、《渭南日报》等都刊登过他的作品。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半脱产形式报考了渭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专业,三年时间学完所有课程准予毕业,并获得大专文凭。2003年初,他辞去县食品加工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参加公开招考,毅然走上了新闻工作者之路,荣幸成为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的一名新闻记者。

在近二十年的记者生涯里,姜争民把自己的新闻岗位当作“战场”——尽管这个“战场”没有硝烟,没有枪声,更没有恶如虎狼的敌人,但他要把他在战场上历练的不怕死不怕苦的拼搏精神,赋于他的新闻从业当中去。笔尖伸向基层,镜头对准一线,写真情,报实事,扬正气,申大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艰辛,都没有让他退缩过一步,报社分配的采访任务都能按时出色完成。

他曾与报社《平安交通三秦行》栏目主任肖元并肩同行,为陕西交警在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方面,作了大量纪实性报道,连续两年被省交警总队评为“宣传公安交警优秀新闻工作者”。他还被聘任为陕西公安交警执法监督员、西安某警校法制辅导员、国家税务总局西咸税务局税收营商环境及纳税服务质效监督员等。

回首在报社近二十年的日子里,姜争民心生感慨,像家一样温馨的报社,和亲如兄弟姐妹一样的同事,共同走过了那一段不寻常的路程。更让姜争民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每每采访中留下那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那一幕幕写不尽的感人场面,见证了报社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做好新闻,他记不清多少次来回穿梭于美丽的三秦大地,来不及细听那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更没时间品味那一段段神话般的故事,总是有忙不完的采访,写不完的稿子。纤纤之笔就是他手中的“钢枪”。一篇篇稿件,一段段视频,一张张照片,或登上了《西部法制报》的版面,或在网络平台传播,或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时候,他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姜争民显得的有点无所适从。他曾经犹豫过,打过退堂鼓,是走还是留?翻来覆去、思前想后,自己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二十年,阳光的事业,同事的感情,领导的关怀,和家一样温馨的报社,走了不等于失去了美好的家吗?还有他一来二往的采访单位,是他们给了他提高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写作水平,更让他想到宣传政法单位那些英雄人物和典型案例,让他恋恋不舍,他毅然决定继续坚守,踏踏实实的干他终生喜爱的政法宣传报道工作。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西安也不例外地按下了“暂停键”。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封城时间里,全市所有公安干警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他们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可能,下沉到防疫一线,严防死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夜以继日坚守在工作岗位,姜争民更是不甘落后。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是他在疫情期间报道最多的单位之一,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该局国保大队老民警乔锦仁,连续奋战28天,因病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疫情在前、警察不退”的庄严承诺,展现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在前、顶得上的先锋模范形象。姜争民专题采访报道了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末到2022年初,西安又一次爆发疫情,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人员居家办公,到不了一线采访,姜争民就利用电话连线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灞桥公安民警,及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工作动态第一时间予以报道。

岁月匆匆,暮然回首,姜争民离开部队三十多年了。一生过往,既是经历更是财富,他每当回忆起来就心潮难平,眼圈发红。年幼懵懂时,迫于生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农村,心想这下子逃离了衣食难保的黄土地。不料又被送上了对越反击战的前线,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给他的人生打上了一辈子都不会褪色的底色,家国情怀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终于明白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有了为祖国捐躯而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好多战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而他们幸存的人随部队凯旋而归,他越发感觉到了生命的珍贵,而只有把珍贵的生命融入到革命事业中去,才是军魂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

回到地方,进企业,当经理,也曾干得风生水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又给他的眼前打开了一扇实现自我更大价值的大门,一个脱了军装的老兵,握过枪杆子的手又拿起了笔杆子,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寒来暑往,春花秋实,东奔西征,风雨兼程,他终于可以自豪地用自己近二十年在新闻岗位上的顽强拼搏,在人们心中的秤杆子上,留下了一名好军人、好记者、好党员的美誉,以告慰在老山前线英勇牺牲的战友们!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文武人生”是姜争民的自豪!

康新民,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人,祖籍榆林市靖边县。共产党员,参加过对越自卫防御作战。曾就读于旧县中学、西安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35年军旅,现退居西安。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关爱伴我守边防》。敬惜文字,热爱文学,愿另起一行的人生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