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进西部 >> 正文
大时代个人命运和社会生活的巨幅长卷——读陈彦长篇小说《主角》
2022-12-06 08:00:00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9年9月上旬刊(总第488期)

文丨杨柳岸

可以说,长篇小说《主角》是一部自《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来,陕西近年来少有的具有时代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它以近百万字的篇幅,以社会全景图的气魄来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四十年历史沧桑和巨变的艺术长卷,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十多位人物堪称典型,为当代小说所能创造的人物形象画廊里又增添了新的艺术形象。而这其中就有一个作者精心而浓墨重彩创造的一个当代秦腔女艺人形象“忆秦娥”,她是小说最中心的人物。如果把整部小说看作是一出秦腔大戏,那么忆秦娥就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陈彦近影

光彩夺目的“秦腔皇后”

《主角》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女人的命运史。

小说从忆秦娥小时候写起,十一岁那年夏天,她缀学在家放羊,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命运。她舅是县秦腔剧团里敲鼓的,她被舅带到秦腔剧团学唱戏。就这样,一个在穷山沟里放羊的女娃,一步步逐渐成为一代秦腔名角。

正如诸多文学先贤所指出的那样,文学是光明正大的隐私。而这部小说就是要讲述忆秦娥这样一个“主角”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其中亦能折射出我们社会四十年丰富的“信息”。

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在剧团里连学唱戏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她苦练到可以唱主角时,她和楚嘉禾就成为新一代“主角”争夺对象,并且一争就是几十年。到后来忆秦娥在县剧团暂时成功成为“主角”时来到省剧团,又与省剧团原来的女一号龚丽丽再争主角。而在小说结尾处,作为一代“秦腔皇后”、几十年无可争辩的“主角”的忆秦娥,在争一个新秦腔大戏的主角时,她却败给了自己的养女宋雨。此前几十年都时常体现出“不争”的高风亮节的她,却在年过五十后和自己的养女争主角,这是否有损于她的人格?但小说就是用这个情节,聚集于对主角的“争与不争”这个两难问题。忆秦娥毕竟是个人,有着普通人的感情,正因为有着普通人的瑕疵,所以才更真实。

几代秦腔艺人的沉浮与追求

小说也是一巨幅人物群像图。小说以“主角”忆秦娥大半生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叙述了几代秦腔艺人的命运起伏。

▲陈彦小说《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一大群秦腔艺人,其描写到的人物之多可谓社会全景图。其中忆秦娥的舅胡三元是一个重要角色,是一开场就写到的“引子”式人物,是他把忆秦娥带进了剧团,让一个小女孩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他是县剧团的头牌鼓师,对敲鼓技艺精益求精到了痴迷的程度,是他的开场鼓声拉开了小说的大幕。在那个阶级斗争氛围还很浓的年代和此后时代巨变时期,胡三元都算是一个清醒的智者。他有点玩世不恭,有点诙谐和个人主义。是一个世俗生活中的传奇人物,终身未婚,但一直爱着这个剧团原主角、有夫之妇胡彩香。胡的丈夫张光荣因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就填补了胡彩香丈夫不在身边的感情空白。二人的婚外情本来就众人皆知,等张光荣也知情后,除了酒后听信他人唆使而闹事之外,这两男一女的奇特感情结构,竟然也能相安无事保持平衡。这三个人物算是一组感情矛盾冲突的故事线。

其实可以认为,这部小说就是把几乎所有人物都划分为一组一组的来描写的,小说名为《主角》,主角的惟一性就决定了要争取,要比拼,小说中人际关系中充满了一种竞争比拼。小说刚开始时,“两个真正的台柱子”是胡彩香和米兰,这两个原本闺密好友,在争当主角时也明争暗斗争风吃醋,但二人那种知根知底的友谊和情谊却是深厚的。演闺阁旦行的周玉枝和演小花旦的惠芳龄这两个人物,她们原本算是一组“专业配角”人物,她们之间也有竞争,争青蛇一角,她们觉得,能争到演青蛇一角,就是争到了“主角”。

不仅是唱戏要争当“主角”,剧团中各个工种行业都在争“主角”:在敲鼓师这个行业中,胡三元和郝大锤就在争“主角”;仅有的两个厨师中,廖耀辉与宋光祖争当主厨,争当行业“主角”,小说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而作为中心人物的忆秦娥,她个人的婚恋生活也是小说一个重要内容。她生命中几个男人也存在着一种争“主角”的潜在关系。

在争当“主角”的人群中,还有一些人,是剧团的领导们。此书作者陈彦,就曾在剧团任领导多年,对剧团这个社会团体的政治生态有着非常熟悉的了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说时间跨度四十年,从县剧团到省剧团,忆秦娥的上级领导换了一茬茬,有的还因公殉职比如单仰平单团长。这些领导们也构成一个微型的官场生态。

在小说中,几乎所有有意或无意参与到“争当主角”的人中,能主动表现出“不争”意愿和情怀的人,多是道德优胜者,他们以“不争”为“争”,却往往是胜出者。而小说中在争“主角”中失败的人们,可以罗列一起作为一组人物。他们每个人又都是其自身生命的“主角”。龚丽丽在争主角失败后和男友皮亮去南方经商,同样获得了人生的成功和价值。而小说写到封导的夫人,她算是争主角失败后的一个反面例子,她“原来也是唱花小旦的,有一年从外县调来一个女主演,一下子把她的主角替代”,她心理失衡,有了心理疾病,以至于“一般女的找封导,都是不到家里的”。

而整部小说的女二号楚嘉禾,从人物的重要性上来说,如果说忆秦娥是林黛玉,那么楚嘉禾就是薛宝钗。如小说中所写,要从身体等客观条件上说,她比忆秦娥更有当主角的优势,但她却成为了失败者,其中的逻辑耐人寻味。

小说中还写到一个特殊的“失败者”,她是忆秦娥遭遇巨大打击后产生厌世之想时去的那个寺庙的住持,一个人到中年的尼姑,这个特殊女性,是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但失败也成为她对人生作更深入思考的一个契机。她的人生经历对忆秦娥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秦腔艺术的“谈艺录”

《主角》也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关于秦腔艺术的“谈艺录”。这部小说不仅是个人命运史,众多人物群像图,现实生活史,也是秦腔这门艺术在这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的发展史,和对秦腔这门艺术本身的“谈艺录”。

作家陈彦的个人身份和经历在这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曾在基层剧团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他把秦腔行业里的所见所闻和奇闻轶事都用到了他的小说里。小说中那个民间编剧秦八娃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具有双重作用,他是“剧中人”,但又不仅于此,这个人物中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在小说中起着作者代言人的作用,作家把自己对秦腔的艺术理论,通过这个人物表达出来,避免了作家本人站出来议论那样生硬,如此就把原本很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形象、通俗地表达出来。

而小说中写到的那四个经历“文革”磨难后复出的秦腔老艺人,他们各怀绝技,复出时已到中晚年,人生大半时光已逝,但他们出于对秦腔的热爱,发挥余热,他们甘愿当配角,把各自的特长都无私地教给忆秦娥,将其培养成为一代秦腔皇后,一位大众热爱的秦腔名角。他们四个人,其生命经历,生动形象地给秦腔艺术作了注解。

还有众多的人物,只要是秦腔艺术从业者,就可以从自身角度来呈现秦腔艺术的点滴,比如从胡三元这个人物身上,读者可以懂得敲鼓这个专业的许多知识。包括多位剧团领导、导演等,他们的“说戏”“导戏”都或多或少在一些情节中表达出他们对秦腔艺术的理解与体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秦腔是这部小说的“原型”,小说在这里有一个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这些秦腔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他们所热爱的这种艺术,这种生命的载体和象征。

向传统经典文学艺术致敬

《主角》这部既大气又细腻委婉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生活长卷,它在整体构思和精神气质上,继承了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以底层人民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一出正剧。而在具体写作手法上,则汲取了中国古代明清以来传统长篇章回小说的一些特点和方法,比如经常在某一章节结束时简要概括一下接着要发生的故事和重要情节,以此设置悬念,经常在一个章节结束时有这样的语句:“刚搬回去不久,舅果然出事了”;“没想到,这趟年过的,竟然能闹出那么大的事情来。差点没让人家把舅的腰打断了。”诸如此类的叙述语言方式,可以说贯穿了整部小说,这样的效果就如同古代章回小说所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结构,如此能让读者产生阅读欲,并使小说叙事有一种讲故事的快节奏感。

《主角》的通俗性特质,除了来自作者在叙述方式上吸取章回小说的一些技巧外,还来自于秦腔本身。秦腔同样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作为民间艺术,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有其自带的大俗大雅品性。这里的大俗,不是低俗,而是来自于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与人民群众一心一意,内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者不故作高深,尽量去掉作家和知识分子姿态,不玩弄什么高技巧。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作者可能相信,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就是以真情动人,以真善美感人。如同白居易作诗一样,力图让老妪也能懂得。

可以说,这部小说“化用”了秦腔这个艺术“内核”,不仅给予小说巨大的艺术元气,也给了小说难得的通俗而大气的艺术精神气质。因此,不论是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内容的通俗,这二者都可以说是向传统致敬,向《红楼梦》《水浒传》这些章回小说或古老的民间艺术秦腔等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学习。这是这部小说一个很成功之处。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史

这部小说也是一部中国四十年社会发展史。小说特别选取1976年作为小说情节开始的时间点。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有特别标志性的一个年份。小女孩易青娥是在1976年跟着她舅走出穷山沟来到县剧团学唱戏的,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生活视角来经历这一年一系列社会大事件,诸如七月底的唐山大地震,九月的毛主席去世,十月的打倒“四人帮”。这样的开头,奠定了好的基调。

这是一部以个体小人物生命历程为视角来写大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个初涉世事的小女孩在一步步慢慢成长,而中国社会也在一步步摆脱贫穷、封闭,走向繁荣、进步。这样,大事件和小人物二者并写,构成了一层同构关系,小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密连在一起。

不过小说在用一些细节来表示年份年代时,却也偶有硬伤或小错误,比如小女孩易青娥她舅胡三元教育她,“舅说了,学戏这行,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这情节发生在1976年,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前苏联电影是在1980年拍成并上映的,那么在此四年前的人物说话中的“梗”又是从何而来的?同样是借用电影来叙述事理,小说在后边人物对话中提到电影人物“瓦尔特”,以之形容优秀、厉害这样的特质,这一次就很合理,因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1977年就在中国上映。改革开放之初,这些外国的电影都成了全民记忆,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代表的年代感的特征是很强的。

尽管有出现小失误,但诸如此类这些能标志年代的或社会大事件或文化符号之类的细节,还是应该在小说中恰当使用的。遗憾的是,小说在中后部分,却很少再看到这些有年代标志性的小细节了。事实上近几十年有标志性社会大事件当然是很多的,比如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走向深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中国崛起等等,都是很好的细节,都可以恰当地出现在小说里,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以文纪史的厚重感。可是,遗憾的是小说后半部分几乎再没有这样的“大视角细节”,陷入琐碎的情节之中,甚至有些章节给人一种通俗电视剧的感觉,这可能也算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不足和欠缺。当然,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这部小说整体上的成就。

最后纵观《主角》这部小说,这是一部具有很多陕西元素的长篇小说,陕西简称秦,小说写的是秦腔,女主人公叫忆秦娥,这个大气的艺名原本是个词牌名,在小说中巧用为一个秦腔名角的艺名,暗含“陕西三秦大地的儿女们”之意。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曾说:“陕西文学的高度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而这部《主角》在今年正值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获得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它的作者陈彦,成为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第四位获得这个中国最高文学奖项的陕西作家。和柳青、路遥等开创陕西社会全景图式现实主义小说风格一样,作家陈彦用一部名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如同一部秦腔大戏,以一个人的奋斗历程贯穿全剧,把中国四十年的社会现象包罗其中。鲁迅所说的长篇小说是“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这部小说展示了近四十年丰富的社会生活,尽管充满曲折,但社会进步的步伐还是清晰的明确的。从现实意义上考量,在当下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点上,中国社会如何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这部小说提供了现实层面上的借鉴意义,以史为鉴,这本来就是历史的意义所在。

当然,这部小说提供的可解读性是非常丰富的,小说中的“主角”忆秦娥,也只是全中国数以万万计自强奋斗者的一个代表,中国之所以现在能取得如此成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富强,就是与这些“忆秦娥”们的辛勤劳动者分不开。这部小说在意义结构上,存在着“谁是主角”这样一个意义追问结构,那么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对人民的讴歌,人民大众,才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主角”。

作者简介

杨柳岸 本名杨晖,文化学者,文学批评家,著有文学批评集《守望家园》《守望家园2》《安黎评传》等。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终审:杨旭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