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以“中华关学”为精神标识,构建新关学学术命运共同体
2019-06-10 13:07:11 来源:新西部网

以“中华关学”为精神标识

构建新关学学术命运共同体

——在“中华关学继承创新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魏冬

我把关学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关学产生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由张载及其弟子门人等形成张载学派,到北宋末年因为金兵南下而逐渐衰微;

第二个阶段,是关学的渗透融化。这个阶段,是南宋到金朝末年。这一时期,由于南北的对峙,关中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加之以战乱频仍,所以作为学派意义的关学并没有呈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关学的中绝和消逝,而是融入到关中人的精神生命中去,回顾金代时期关中人30多年与金的抗争,不难看出这一点,但这一点还没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另外,随着宋室南迁,关学的思想也逐渐融入到徽、湘、蜀,浙,闽的理学思潮中去,成为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共有文化资源。而以朱子对关学的吸收容纳对后世影响最大。但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三个阶段,是关学的中兴发展。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蒙元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这一时期,朱子学作为主流又回到关中,成为关学的主流表现形态。但这一时期,关学学人并不是完全信从朱子学,而是注重自得,注重自己的体会实践,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与地方文化传统的结合,因此张载所奠定的以礼为教、躬行实践等学风,张载的气论等,都得以继承和弘扬。这一阶段,我们目前的着力点较多,但仍需要开拓。因为很多人物、文献还没有进入大家公认的理学史,作为完整呈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明代关学史还没有出现。

第四个阶段,是关学的融会贯通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从嘉靖时期阳明学在关中的传入为的开端,而大致以清末民初为终结。这一时期,关学一方面固守自得、实践、体认的立场,以朱子学为本位,而呈现出两派,一种是传统的朱子固守派,但这不是关学的主流。关学的主流是在张、朱的基础上融合阳明学,或者在阳明学的基础上体认朱子学,但都继承张载奠定的学风。还有一种情况出现,就是西学的传入。这一方面,以王徵、杨屾、刘古愚为代表。

第五个阶段,是关学走出理学的阶段。这一时期分为三派。传统理学式的,走出理学的事功式的,以新史学构建关学学派的。第三个学派后来成为关学继承的主流。后来侯外庐先生的《宋明理学史》、陈俊民先生的《关学学派》,到我们现在,都是走的这个路子。所以我们关学的发展,已经走上学术研究为主流的路子了。

第六个阶段,是关学走进新时代的时期。这一个时期,我觉得可以从2001年为开端。这个时期,刘学智、林乐昌先生已经开始从新的角度思考关学的整体历史问题。刘老师认为关学是延续的学派,从张载开端,一直延续不绝;林乐昌老师提出,关学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分时期研究。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传承,一个注重学术形态,对推进对关学的整体研究都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林老师的观点,但整体上认同刘老师的观点,因为在注重学术形态表现的基础上,关学的精神传承更为重要。单独学术研究的方式,是否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继承发扬关学,值得思考。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启动了《关学文库》,用了十年、八年的时间,才把这部书推出。这是近千年来关学发展从没有过的大事,也正以为如此,关学才走出了局限于学术界,而为社会所普遍关注;才突破了原来零散的、个别学人研究的局面,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关学研究团队,也才突破了对个别关学学人研究的局限,而形成了对关学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所以《关学文库》的出版,不仅仅是整理旧文献,他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我说一句过头的话,《关学文库》的出现,可以说在隋唐之后,为重新树立陕西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原来说我们陕西,基本停留在周秦汉唐,但现在认识到,虽然唐代之后陕西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关中的文脉并没有断绝,而是在历史的冲荡中不断提升、淬炼,这就是关学。而《关学文库》无疑是关学文献和关学学人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呈现。我们陕西人从此可以说我们在隋唐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还有关学,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命脉的贡献,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最悠久的、唯一没有中绝的文明;在中华文明中,陕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策源地,是中华地域文化中最悠久、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大流派,关学是历史最长,最悠久的学派;宋明理学一千年,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命脉,关学也走了一千年,为陕西文脉、中华文明的命脉延续做出了贡献。这是其他理学派别都没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关学,提升到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的高度、提升到世界文化的视野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提出“中华关学”这个命题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问题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关学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影响力和贡献。远的不说,单说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张载的四为句,多次提到张载的民胞物与,这都说明关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以关学的基本精神,已经走出了关中,已经到了需要从国家文化构建的高度,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的地步。这也是我提出“中华关学”这一概念的理由。

但是,关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需要重新认识、重新探讨的问题。比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传统关学固然是理学,但后期的是不是关学?理学能不能盖摄现代视野下的关学?如果后期的不是关学,那我们从哪里接着讲?理学形态的关学,如何与现实社会结合?关学是不是局限于关中地域的关学?关学与关中文学、事功等有什么关系?关学在陕西千年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如何?关学与早期隋唐三教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探讨。从现实的角度讲,单纯的学术研究,是不是弘扬关学的唯一之路?关学如何与现代社会治理,价值观念,与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事业工作等结合?关学能为国家新时代文明建设、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这都需要我们探讨,思考,研究,实践。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学已经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但对关学来说,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时代,所谓的新,就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上讲,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这个文件里,也明确提出:

1、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2、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3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4、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5、融入生产生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7、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无疑为关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为我们如何发展关学、弘扬关学提供了思路。在我们看来,弘扬关学,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事,更是面向社会的事。张载讲“为生民立命”就是这一点。

弘扬关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里,

学术研究是弘扬关学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出版发表是弘扬关学的重要平台,没有这个关学就不能和社会对面;

文艺创作是弘扬关学的窗口,没有这个关学就会远离生活,成为象牙塔里的故事;

文化遗传是弘扬关学的根脉,没有这个就会失去精神依托,成为失去庙宇的神灵到处游走;

新闻媒体是弘扬关学的重要途径,没有这个关学就不能深入人民生活;

没有企事业单位、家庭、社区的积极投入,关学就失去了社会的基础,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在天上飞舞;

海外传播是弘扬关学的重要桥梁,没有这个,关学就成只能成为自己家里的土特产,而不能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就只能是民族的,地域的,而不是共享的,共有的。就不能得到提升。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关学目前还停留在“找朋友”的阶段:学术研究的在找出版发表平台;而出版发表平台也在找好的项目;文艺创作的需要学术研究的指导;而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只有通过文学的、艺术的形式走进人民生活;企业在寻找精神依托,而学术研究也在苦于如何获得现实的生命活力,文化遗传需要保护,但往往力量过于单薄而成效不显著;在寂寞中越来越衰落;海外的在寻求精神家园,而海内的文化也在学找漂泊的孩子;新闻媒体在寻找思想亮点,而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也需要传播的途径。

所以,我们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目的就是想为关学的继承发展搭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台子。就是想让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听听对方的声音,就是让大家能互通声气,就是想为关学的继承发展,为关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探索出路。这是我们的目的。

作者简介 魏冬: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