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泾阳县城的白菜心——县前村
2022-12-17 18:00:00 来源:鼎州文化微信公众号 作者:邢群娥 张西平

邢群娥 张西平

图片

泾阳县的县前村地处陕西省泾阳县城泾干街道办东南,东与东关村接壤,西与西关村相伴,南与先锋村相依、北邻粮集村,属城中村。全村总人口1843人,462户,共7个小组,辖区总面积792亩,可耕地面积255亩。

县前村处于泾阳县城的白菜心,是整个泾阳县域的核心地带,因为这里曾经是泾阳县衙、钟楼、文庙等所在地,有着厚重的历史。

泾阳县城很早就有,但和现在的城址有偏差。直到隋开皇三年(583)迁县城于今址,以后再未变迁。明清之际,为了有效抵御战乱和匪患,泾阳县城修筑起坚固的城防工事。此时,泾阳县城的城墙布局,如果从空中俯瞰,县城城池颇似一只巨大的乌龟,匍匐在泾河北岸的滩地之上,别致而又坚固,故又称“龟城”。正是县城的乌龟形状消解了泾河水患,保护了一方百姓安宁。县前村大概此时就存在了。

图片

县前村,是因为村庄处于泾阳县衙门前而得名。

关于泾阳的老县衙,一些老人还有印象,我们根据他们的描述,可以大概复原出老县衙的模样。曾经的县衙,门前有一对石狮子,足足有一人多高,狮子头上有黑亮黑亮的眼珠,口衔的石球也玉润光亮,真像是玉雕成的。狮子两旁竖立着蟠龙钢柱,全是精铁铸成的,煞是壮观夺目。柱顶上是承接天露的铜斗,象征着上承天子的圣恩,下沐黎庶的深意。衙门的门顶上镶嵌有“雲阳旧治”和“泾阳县衙”的青石匾额。

走进县衙,只见县衙四周的院墙高大雄伟,右侧是捕快们拘捕羁押犯人的班房,左侧是老爷升堂讯问罪犯的地方。县衙里还设有民司、农司、商司、学司等办公场所。

泾阳县衙历经几百年,值得一提的是泾阳的知县——涂官俊。涂知县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涂青天”。涂官俊在光绪十一年(1885)、十五年(1889)曾两次任泾阳知县。他性好清静,衙门属吏不过数人,而政事却井然有序。光绪十六年(1890)他捐资增修泾阳瀛洲书院,又在全县兴办义学44所。在光绪十七年(1891)整顿泾阳各渡运输秩序。光绪十八(1892)、十九年(1893)渭北大旱,他开仓放赈,又呈请省仓拨给豌豆等杂粮应急;定期周恤孤贫百姓。涂知县在任期内操劳过度,死于任所,就地葬于泾阳县蒋路村。士民感戴,捐资建立涂公祠(在县城二条街西段),春秋祭祀,并呈请朝廷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

明清时期的县前村依托县前街,凭借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有了数百年的繁荣。这一时期,县前村的骆驼巷就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骆驼巷曾名骆驼弯,因其形状弯曲,宛如驼峰,从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这里当时是泾阳茯茶贸易聚集地,很多从西部来的茶商都在这里停脚,巷子里有很大的一块空地,是给骆驼提供歇脚的地方,所以这条巷子叫骆驼巷。

泾阳县的骆驼巷为重要的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集散地。当时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茯茶销售后,回来带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

清朝同治年间的回变,给泾阳县城带来灭顶之灾。泾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鼓楼、文庙以及泾阳县衙都没有在这场大火中幸免。

泾阳县的鼓楼钟楼是县城的重要建筑,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在回变之后钟楼鼓楼进行了重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钟楼鼓楼以及四明楼被拆除建泾阳戏院。

泾阳县的文庙,始建年代均无记载。但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庙碑记》中载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庙的情况。

文庙被火烧后,同治四年(1865),知县黄传绅修大成殿。清光绪十一年(1885),吴周氏捐银四万两重修文庙,建筑样式参照曲阜孔庙,仅是规模较小而已。建国初,文庙被学校占用,之后改为粮站、种子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泾阳县又将文庙修葺,辟为县博物馆。

近年来,泾阳县又在文庙遗址前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文庙广场。文庙博物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供人们免费参观,又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广场上群众以各种形式休闲娱乐,而文化墙上以浮雕为艺术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泾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名人的风采,使人们在游乐的同时又接受了教育。

战乱后的县前街也就成了霜后黄花,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了。一些逃到泾阳的外地人在这儿落脚建房,才略成新街。在这儿住下的大多是做茶叶、皮货、丝绸的小贩,以及杂耍艺人,还有打铁的、做木器的手艺人,他们在此地繁衍生息成了新一代的县前村人。

而泾阳县衙历经战乱后,也大不如以前。刘镇华、冯玉祥、杨虎城以及后来的马鸿魁等先后入住泾阳,坐镇县衙。

1952年5月,冯世光担任新中国泾阳县第三任县长兼县人民法院院长。她在任期间,治理盐碱地,使一些颗粒无收的盐碱滩变成肥沃良田。又在灌区打井灌溉,,实现渠井双灌。在整修县人民政府时,她考虑到旧县政府沿用老式县衙建筑格局,大门南开,背向大街,不利于群众来访,于是力排众议,果断地将大门北开,以方便群众进出,一时传为美谈。群众称赞她:“女县长,不一样,衙门开的变了向。过去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现在衙门朝北开,方便群众设公堂。”

图片

县政府门朝北之后,县前村虽保留了“县前”的名字,但已经不是“县前”了,而是“县后”了。而此后,还保留有“县前”名字的还有“县前小学”。

县前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公办完全小学。其前身是“水惠小学”,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创办。那时,李仪祉先生为了兴修水利,急需培养一些可用之才。他便在温家的大院举办培养水利人才培训班,这一举动为后来的泾惠渠的修建培养了大量可用之才。在此以后,把原来办班的地方,就作为一个惠民学校,至此“水惠小学”诞生。解放后,水惠小学更名为“县前小学”。

近年来,县前小学以“童真童梦,幸福人生”为办学愿景,各方面工作得到不断改善提高,得以长足发展,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022年8月,县前小学更名为“泾阳县城区第四小学”,“县前”从此被抹去。

县前村的逸夫小学有着更悠久的办学历史。 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唐秉刚主持,在此地修建瀛洲书院。1902年奉诏改为蒙养学堂。1913年改为文庙小学。1984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泾阳县教育局直属小学,更名为“泾阳县城关小学”。2001年香港企业家、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53万元人民币,建成逸夫教学楼一座,学校再次更名为“泾阳县逸夫小学”。2022年8月,逸夫小学改名为“泾阳县城区第六小学”。

图片

县前村最有名的便是“县前茯砖茶”。县前茯砖茶创造于1316年(元·延佑三年),随茯砖茶文化的逐渐兴盛,于1368年成名,有700年的历史,被公认为茯砖茶鼻祖。

汉起唐兴的西域以茶易马交易,虽朝代更替而茶运不衰。古时交通不便,在长期车船转运中,抛载、防雨始终困扰着人们。约在宋熙宁变法1068—1077年间,有批茶到泾阳,因受雨淋,晾晒后包装入库。后发现茶结块生满黄点,“放坏”的茶扔掉可惜,便大胆尝试,结果发现发酵后的茶叶口感效果更佳。泾阳茶人经过二百多年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原料是基础、加工是关键、储藏是升华”的独特茯茶制作工艺。到明洪武初1368年,铸就以地域署名的品牌“泾阳茯砖茶”,堪称茶中茅台!古代的茯砖茶为官茶,由国家严格掌控。史传朱元璋的一个女婿欧阳伦因走私官茶被正法。

县前茯砖茶的前身是县前村的“盛和泰”老茶行,是茯砖茶诞生之源头,被世人传颂为“天下第一砖”。700年来,该茶以“养肠胃,甲天下”闻名于世,被誉为“肠胃砖”“生命茶”、“长寿茶”。曾先后受到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泰国皇室和日本皇室、蒋介石夫妇等的青睐。民国23年秋,作为宋氏家族御医的茶痴刘全禄写诗一首曰:“先品县前砖,再评天下茗”,“汤红醇香厚,茶中养生王”。

据记载,满清时,泾阳知县得知陕甘总督左宗棠到泾阳拜见他的恩师徐法绩,他特意拿出泾阳茯砖茶招待左宗棠。

泾阳茯砖茶经历盛衰,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剩八家加工厂:茂盛、意诚、马合盛、天泰运、裕兴重、庆余、积成、元顺栈,都集中在县前地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茯茶一度停产。

图片

2009年4月,茯砖茶源头的县前村八老:田生林、刘百顺、胡冬至、赵世民、李巧云、朱全盛、李满洋、张云涛,八户集资合作创立了“复兴盛茶业合作社”,先后四次下湖南,续茶缘,考工艺,究数据,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制,第八次终于试制成功,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泾阳茯砖茶”。

能见证县前村悠久历史的还有一颗古老的槐树,它至今依然繁盛。老槐树位于泾阳县城四明巷与县前街交汇处,今年已经有700多岁了,它见证了社会的变迁,默默的注视着这里所有经过的人……

上世纪90年代,这个历经沧桑的老槐树差一点被连根“拔起”,有人建议把这个老槐树,移植到新建的泾干湖公园。县前村人坚决反对,这棵树为他们守着好风水,保佑着他们的子孙平安。最终老槐树才继续在这里生长,接受人们的朝拜。

图片

县前村后来也多次改名,但最终还叫“县前村”。在解放后,为发展农业生产,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在原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初级合作社。1955年转为高级合作社,简称城中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三原县泾阳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县前生产大队。1960年改为泾阳人民公社城关镇县前生产大队。1964年全国开展社教运动,县前生产大队改为东风生产大队。1984年行政体制改革,东风生产大队划分为两个行政村,1、2、4、7生产队划为县前村,3、5、6生产队划为南门村。1992年将两村合为一村,统称县前村,并延续至今。

近年来,县前村在郑永生、康建军等两委会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比如,县前新村距县前村约2公里,属县前村偏远的一个组。天然气管道一直未通,经村两委会多方协调,于2018年11月初,将天然气管道引进县前新村,使县前新村21户村民用上了干净洁净的天然气炉灶。县前村二组南环路武校路,多年来大车碾压破损,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出行,经村多方协调予以硬化,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问题。2020年,村委会协调解决四明巷路西、南环路北,骆驼巷、县前街等街巷的天然气管道增容更换,解决了群众用气气压不够的问题。为县前新村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村内管道已铺设完毕,水表已安装至各户。更换县前街路灯近20余盏……

新的时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县前村党支部继续奋斗,他们还有更高的奋斗目标。他们要让县前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步过上全面小康生活。家家通自来水、天然气,出门有干净的水泥地,真正实现吃讲科学营养、穿着得体时尚、住房舒适宽敞、行有车辆、文化娱乐多样、生活社会有保障,幸福的笑容时时展现在村民的脸上。县前村也会紧随时代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下,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

邢群娥 张西平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