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明广济渠的故事
2023-05-29 06:30:00 来源:新西部网 作者:姚海滨

作者简介

姚海滨,男,汉族,陕西省泾阳县人,出生于1977年1月6日,毕业于西北大学。历任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法制办主任。现任陕西省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致力于泾阳县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和宣传普及工作,编辑出版有《泾阳历代碑石录》四部、散文集《遇见茯茶》《泾阳村落》。

▲姚海滨

□姚海滨

明广济渠是清河流域的一段灌溉渠道,位于泾阳县安吴镇李家庄村,修建于明嘉靖年间。笔者日前在泾阳县太壸寺看到《广济渠记》碑,反复研读碑文内容,从而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修渠故事。

此碑碑额为“广济渠记”,隶书,古拙浑厚。碑题“泾阳张氏义渠记”,说明广济渠是泾阳张氏出资修建的。碑文为赐进士出身、吏部文选司主事三原马理所撰。马理为明代关学大儒,时以学识、文章和书法闻世,他和武功的康海、高陵的吕楠并称“天下士”;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被朝鲜作为范文传诵。碑文,是马理的学生张统(故事主人翁张绅的兄弟)抄录、书写,并立碑。

泾阳县嵯峨山之南、清峪河之西,相传为唐代李靖(卫国公)故居所在地。从碑文知,此地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但是没有灌溉设施。嘉靖八年(1529)夏季干旱,一些民众迁移他乡。这个时候,西安府的主官马炳然发出告示,请民众对政府治理提出意见。明代,泾阳县归西安府管辖。此时,一直乐善好施的泾阳义官(不拿俸禄,以为社会作贡献为己任)张绅响应号召,挺身而出。他的祖父张敏,曾经捐献粮食千石赈济荒年,皇帝表彰为义民;他的父亲张寿,捐钱资助边防,被授为承事郎(正八品文散官)。由此可见,张家祖孙三代的善行是有传承的。

张绅认为,清峪河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地势相平,可以利用水势,开渠引水灌溉民田,造福百姓,这是当时泾阳治理最紧迫的事情。于是,张绅将意见画成图,向马公请示;马公非常赞赏张绅,委托主簿李永昌研究张绅的意见能否实行。李永昌认为,张绅的意见可行。随后,马公命令渠长张璨等人督工开凿渠道,群众响应的很多。从清峪河到所灌地渠道长达十余里,需占用民田三百余亩,修渠难以进行,执行者面有难色。张绅认为,这条渠可以利益千人,自己不能吝惜钱财,于是捐出白银三百余两,购买修渠占用的民田,用来行水。渠建成后,灌溉居民田园500顷。从开始修渠到完工,仅用了三十天。那年秋季大丰收,得益于渠的建成。

故事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同乡职选官赵乾、张鹤、李锗等敬佩张绅的善举,于是组织有威望的人和民众积极参与讨论。大家认为,张绅仗义疏财,他的德行要报答;就以一月30天为限,张绅灌溉一旬10天,其他人灌溉二旬20天,并且约定后从无爽约。这也反映出乡人非常仗义。马公听到后非常高兴,分别进行了勉励。到立碑那年,执行约定已经三年。张绅的弟弟张统,是秦藩临潼府仪宾(宗室的女婿),跟随马理学习,文章和德行都很好,富而知礼,能够惠泽他人。马理认为,张氏的后人,没有人比张绅更仗义。

从碑文可以部分反映出明代的地方社会风貌。当时官方和民间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对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水利工程大力支持。地方执政官员注重发挥社会人士的作用,在许多方面借助当地富户和贤明人士,兴办社会事业,弥补政府财力不足。基层民众知恩图报,给予作出贡献的社会贤达非常高的礼遇。

在农业社会,有水就意味着有收成、能生存,古代因争水引发的斗殴不胜枚举。张绅捐资修渠,体现的是一种义举;当地群众能让张绅先行灌溉10天,体现的更是一种社会觉悟。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和谐、友善颇有相通之处,值得弘扬和传承。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