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白描:《社树姚家》是文学陕军商贾题材的奠基之作
2023-09-18 15:20:30 来源:新西部网

▲白 描(左) 王顺利/摄

编者按 2023年8月26日,黄天顺长篇小说《社树姚家》研讨会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举办,著名作家白描发言称赞《社树姚家》是文学陕军商贾题材的奠基之作。本文是白描先生所作的发言全文,题目系编者所加。

《社树姚家》是文学陕军商贾题材的奠基之作

白 描

截止昨天晚上躺在宾馆的床上,我才看完这厚重的两本书。本来我想用今天上午时间,写一个比较详细的一个发言提纲,结果穆总一大早就来接我,无奈只好随行。在车上,我说穆总别跟我说话,我要想想下午讲点什么。在轿车的颠簸当中,我在书后写了一个发言提纲。

刚才李刚教授的点评,我觉得很有意思,黄天顺给我们陕西文学界、给陕西的文化人出了一个题目:陕西文学历来以乡村题材为重点,在乡村题材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陕西文学有短板,就像李刚教授刚才说的秦商,是非常大的一个题材,但很久以来被作家冷落,还有工业题材,陕西的工业数量很多,陕西的教育机构、陕西的科研机构都位居全国前列,我看陕西也是个人才大省,一个工业大省。我们的航天飞机,我们的航空事业,我们的军工,咱们在这方面都不弱,但是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很少,很薄弱,也缺少精品力作。今天,我们就《社树姚家》说秦商,让我高兴的是黄天顺在这一方面给我们陕西文学商贾题材提供了厚重的奠基。我不说他填补了空白,因为他此前还有几部陕商题材长篇小说已经填补了这个空白。《社树姚家》之前,讲奠基还比较勉强,但是《社树姚家》出版以后,可以说黄天顺的这一系列作品,包括前面几部,为我们文学陕军商贾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厚重的奠基之作。不仅仅是开山,可以说是厚重的奠基,值得祝贺!祝贺黄天顺又推出了一部精品力作。

我拿着这部书总是想他书出这么多,不知道他怎么想,现在的读者很少看这么厚的书。出版社往往也不喜欢出太厚的书,太厚的书在书店里一般都不好卖。现在是个读图时代,不是读文时代,不是阅读时代,是个浏览时代,是一个图像叙事时代,不是文字叙事时代。你把两本书往那儿一摆,看起来洋洋大观,但是读者要真正掏钱买啊,要花时间看啊。我对这部书的确是很重视的,我把它读完了,应该是读的比较认真。因为天顺是我的朋友,我替天顺感到高兴。这么厚的书,这么大的工程量,从元代写到明代,写到清代,写了民国,当代也写了,五个朝代的事情,上下几百年呀。我说是这个工程量太大了,天顺能把这个工程完成,我觉得实在不容易。

《社树姚家》不单独是一个商业家族的发展史,其中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商业经营模式、社会组织形态、官场江湖等等东西,没有非常广阔的知识,没有学养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大量的文献支撑,无法把这本书完成。我写《天下第一渠》的时候,泾阳县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在招待所弄了一个大套间,里外间摆的全是桌子,桌子上堆的全是文件、档案馆找来的各种图书文献资料。我不相信网络上的资料,所有资料都是自己查找、核实。《天下第一渠》中涉及到社树姚家,我看到过他们编的《入川必读》、创办商业学校等资料。看到过姚家在四川的管理模式,分配方法,激励办法,他们创造的契约制、合伙制等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姚文青写的姚家经营管理经验,我都认真阅读,认真做笔记。可以想象天顺写的这个东西,做了巨量的准备工作,我真的很佩服。社树姚家,名声显赫,读了这本书,让我们对社树姚家以及泾阳这个秦商大本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让传说变为真实,让历史风云汹涌,让耳闻的一些人物变为可以目睹的清晰形象,在我面前展开了一组人物雕塑群像,实在可喜可贺。

第二点《社树姚家》的结构从时间顺序上一直排下来,从姚家汉族人怎么当了元代驸马写到民国,我当时对他这个结构表示疑惑,这样写写到什么时候啊?后来看他这是有意为之,他的后记里称这种写法是一种线性结构。在我看来,黄天顺这种线性结构,就是一条线,一个家族史,甚至像家谱这么一代一代接续往下写的那种线性结构。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金线吊葫芦”,就像一根线串起来一串葫芦。为什么叫金线?就是时间这条经线。什么是葫芦呢?一条瓜蔓绵延生长,它连续不断过一段就给你结出一个金瓜。这条金线把这些金瓜连缀起来,就是姚家的商业传奇。我从前看到后,大的历史跌宕,大的风险阻遏,大的冲突波澜,大的命运转折,一条线把这些葫芦都给我们吊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一个葫芦一个样子,让我们欣赏这些葫芦里承载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他用这种结构所能取得的最好的一个结果。一般作家不会这样子,绝对不会一条线下来。这一串葫芦的接续勾连要自然合理并不容易。我觉得天顺做得很好,这值得我学习。譬如说书里面我们能想到的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该出现的都出现了,没有拉下谁。譬如说林则徐、左宗棠、刘古愚、宋伯鲁、于右任、吴宓、李仪祉等等,对这些历史人物,他的确是动了心思的。对王桥镇的于家、安吴堡的吴家、桥底镇的刘家、甘肃的马合盛、三原的胡家、渭南孝义镇严家、三水(今陕西省旬邑县)党家等商业家族的串连,也是费了点心思。而这些联系让读者一点都不觉得牵强,一点儿不仓促。我看到他勾连姚文青和吴宓的关系的情节,有这回事儿吗?吴宓在北大呆了很短时间,他主要的成就清华。姚文青去北大报名时,恰好碰见了穿着长衫的教授吴宓。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这都是作家的加工,假吗?不假,觉得合情合理。历史未必是这样,但有可能是这样,我觉得这是作家用了心思。

还有在故事推进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很大的历史事件。譬如说写姚家,写左宗棠就避不开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叫做回民起义的那场回汉冲突、回汉战争,在目前的出版环境下,这是非常非常难写的。我写《天下第一渠》的时候,经过走访乡村老人,查阅大量史料,绝对不同意叫回民起义,而称作回汉战争,后来觉得定义为回汉战争,怕有人觉得太重,就有意淡化,称作为回汉冲突。回汉冲突是个中性词,结果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一看就说你这个表述不符合现在的出版规定,一定要我改写成回民起义。我最后不得不屈从。

在此之前,我和黄天顺讨论过这部书不能回避左宗棠。阅读完这部书后,我觉得黄天顺写的很好,真的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智慧。打开这部书的445页,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表述:

姚汉唐说:“民间有传言说左大人是镇压起义军的刽子手,他是用这些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头上的顶戴花翎。父亲,您如何看呢?”

姚德冷哼了一声说:“太平军曾经占据了江南大部分,建都南京,号称太平天国,但随后就因争权夺利陷入了内讧,最终被湘军、淮军击败。陕甘回民军尤其是陕西回民军、捻军也曾在关中纵横,最后被左大人击溃。这些起义的根源是朝廷腐败,屡次在外战中失败,丧权辱国,不断增加赋税,造成民不聊生引发的。这三次起义,都不同程度地打击和动摇了朝廷的根基,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商业凋敝,使国家更加羸弱,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被分裂的危局。左大人作为朝廷倚重的肱股重臣,奉旨戡乱,既是为国尽忠,也是职责所在,咋能片面地说左大人是刽子手?对于左大人的功过,作为当事人或者见证者,我们的评价或许带有感情色彩,有失公允,那就套用一句话叫‘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吧。”

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显示了作家表述的智慧,也是一个作家的认识高度。你认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觉得他说得很好。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作家用了心的。就是说在写这个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作家不但认识很高,也极具智慧,把这件难写的事处理得很好。

第三点,我觉得这部书表现了秦商包括泾阳人的价值观念。我曾经论述过我们家乡泾阳,包括咸阳,包括陕西关中地区人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我总结了八个字:仁义、忠勇、刚正、礼敬。我们关中人最根本的价值观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是这书本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许我们大家不会太注意,在这部书下部的导语里作者已经写得很明白,就是:“自商鞅变法以来,陕西商人就形成了‘以商事国、家国一体’的家国意识,自觉地将经商行为与国家兴亡合二为一,以实现民族兴旺和富国强兵为商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十三朝文明古都培育的‘家国意识’和‘首善理念’在经商领域的展现,也是陕西人作为华夏文化‘守墓人’的责任自觉。……”我觉得这部书的潜质就在下部。就是这种梳理,正好体现了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当然,这部书我觉得也有遗憾。这个遗憾,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是站在文学的角度看这部书的。刚才金融作协杨军主席说了,从影视剧改编的角度,他看出来这部书有改编成影视剧的成熟品相。我认为天顺可能受影视剧影太深了。这部书的结构不是小说结构,是影视剧结构。他是拿人物对话,一个接一个情节,一个一个的描写,把情节往前推进,不是用高度概括的叙述语言。如果陈忠实把《白鹿原》第一章中白嘉轩一生娶了七个老婆每一个都叙写详细,就会占很大的篇幅,最起码有十几万字,也绝对吸引人。陈忠实没有那样做,而是进行了高度概括,这是值得天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部书里有些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极具期待。譬如说那个懂藏语汉语的金刚英雄张吉祥,还有秋娘、陈雪娇等。一开始觉得他(她)这么出场,必然有吸引我们的非常好看的故事,会成为推进小说表达主题的一个重要的典型,但是他们后来都不像,刚写出了点意思就把他们写丢了。我们还是要用经典理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要写人物。你把人物下刀子刻下去之后,刚出了个大型就撂下不管,这样不行,必须精雕细琢,不能是粗坯子。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是不是天顺的商业意识影响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及文学品质?让影视人一看,哎呀,赶紧把这部书的版权购买了,好好改编,弄点好处。我奉劝天顺,认真做事情,认真写好小说,要注意小说的文学品质,不要想其他的东西。

现在的作家圈有种经验写作,有些人写了几十年,编故事成了拿手好戏,写什么东西出版都不成问题,甚至印刷量还都很大。在聊天中,在饭桌上,听了个有趣的故事,就能给你写成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他经验很成熟了,他玩文字就跟面馆的女人玩面团一样熟练。那么他的真知灼见呢?他对生活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感受呢?你能看到吗?看不到。黄天顺是认认真真地研究生活,研究历史,研究文献,在熟透了的生活土壤了生长出自己的大树来,结出自己的果实来。这一点,在我们陕西作家的创作中应该发扬广大。现在有些作家浮躁得不得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不光对天顺的创作,不光对金融题材的创作,也对今天陕西文坛,对今天中国文坛,带来一些新的理念、启示和新气象。

作者简介

白 描,著名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