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王家蒿子滩”演绎成“王浩村”
2024-01-09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王家蒿子滩”演绎成“王浩村”

王顺利


这是个传说

生于1943年的熊真义今年79岁,1966年接任中张镇王浩村文书工作,是解放以来继张百忍之后村里第二任文书,至2017年,熊真义文书工作履历51年,长达半个世纪。

熊真义告诉我,他9岁时跟父辈从铜川市耀县乔迁到王浩村二组爷爷家。一组和二组早期叫“湖北滩”,1930年,有两大家族从湖北省郧阳府逃难到这儿,属于最早来定居的,一户姓朱,另一户是最大户王姓家族。陆续来了不少户族,都是湖北郧阳府来的。直至现在,二组本地籍贯的户族只有两家,其他几十户祖籍都是湖北。民国36年即1947年,泾河涨大水,整个淤积成石头滩,滩子里成片蒿子长得一人多高。后期,因王姓家族户多人众,人们干脆把一组和二组这一片地方叫做“王家蒿子滩”。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政府确定行政村名称时,延续老百姓的口头叫法,把“王家蒿子滩” 简称“王蒿”,取“蒿”的谐音字“浩”,最终确定为“王浩”,王浩村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老关窑前出涌泉

1958年6月22日,夏至时节,北王浩村三、四组交界崖下,老关家窑洞前约80米低洼处,有几名男孩子追逐耍闹。往南约1000米处,一棵高大粗壮的百年老榆树,树冠巨大、树叶蓬松。午时许,从西向东天空乌云密布,急速的狂风乍起,尘土飞扬,不一会儿,厚重的黑云漫卷,太阳不见了踪影。

突然,西南天空一道闪电,风刮得更猛,云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孩子们撒欢儿地跑向各自家。燕子低空飞跃,麻雀躲来躲去,苍蝇紧紧趴在柴禾堆上,蚊子没有了嗡嗡叫声。

一长串滚雷一声接着一声发出震耳巨响,一道道闪电照亮乌云下的大地,泾河似乎凝滞停止了流动,四野看不到了人,望不见了鸟。雨点滴,大风吹,雨飘摇;雨再滴,风还吹,雨又飘……

更大的一声惊雷伴着更亮的闪电,从西南天空穿来,“咔嚓”劈开南头那棵老榆树的大枝杈,半个树身的厚皮被抓开,留下像是火烧着了的抓痕。几乎同一瞬间,那声惊雷被闪电裹挟坠入老关家窑洞前低洼处,炸开一道口子,呈现出约5平方米大小的水坑!这天象谁见过?谁经过?都未曾遭遇!父老乡亲们被惊着了!

我母亲那时18岁,风停雨住之后从家里出来,向东眺望看见汩汩水流,走近看,发现那低洼处中心水往上涌,不住地向外喷发,成渠向南边那棵老榆树方向流去!透彻清亮的泉眼,纯洁翻腾的细沙,俯身双手掬一捧涌出的水,入口清甜,沁心脾,浑身爽。这不是泉水么?分明是神奇的泉水!真是天赐。

这汪水泉位于老关家附近,村民们因此习惯把它叫“老关井”,其实它根本不是人工挖的井 ;它很浅,浅得能瞅见水下细沙,并没有井那样的深度。水流出到下游,大妈们、姑娘们端着洗衣盆你来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寒冬腊月天,在冒着温热气的泉水里洗衣裳,丝毫不感觉冰手。

这水泉往北方向约1000米是龙王庙,往南约1000米是那棵老榆树,三者共处于南北一条直线上!泉水供我们村民饮用了18年,1976年秋干涸。

建设王浩小学借用了龙王庙的门

王浩小学建于1951年,由王浩村四组张仲军先生创办,王浩村二组的鲁振兴、湾子付村的燕忠信俩人参与建设。

张仲军先生生于1924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三期),1949年5月,编入解放军十八兵团搞通讯工作,在四川广汉进行减租减息、反霸清匪,1950年底复员转业返乡,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参加了泾阳县多所学校的创办和教学,为泾阳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王浩小学砌好围墙,没有大门。匠人合计,王浩村三组东北角遭火灾烧毁的龙王庙,遗留下大门和一对大石狮子,可以搬来使用。当时有迷信者认为,庙的财物动不得,动了神灵降罪担不起,命薄的人受不了!这也是庙毁后多少年来,村民不敢在三亩地庙摊子涉足的原因。可是学校建好了,总不能因经济困难而一直敞开着口子!

▲张仲军

一天,一位年长的村民跟匠人们说,咱们在庙地祭拜龙王,祈求龙神护佑工匠借门借石狮子为学校公用,大伙听了觉着试试无妨。于是,一大帮子劳力护拥马车,把那对儿两米宽、三米高的厚重木门板连同门框一鼓作气安放在学校南口,又调转车头把那一双石狮子分两次运到大门口安放。

说来无比神奇,借用的庙门,安门大吉,雄狮坐镇,四面八方平平安安。事后,人们传颂说,把庙门和石狮子放在学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功德无量。当年秋季,王浩小学开门祥和,师生喜气洋洋!

王浩村四个村民小组,崖下一、二组叫做南王浩,崖上三、四组称为北王浩,王浩小学指的是北王浩那门口有石狮子的校园。多年后,南王浩也建设了一所“南王浩小学”,仅接收一二年级低龄学生,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则到北王浩小学就读。

蔡兴海赴朝参战荣立特等功

王浩村四个组耕地面积2000亩,300多户人家,1300多人。熊真义回忆,本村参军的人数在五六十之上,蔡兴海是王浩村军人中最杰出的英雄,比自己年长12岁,1953年王浩村群众在崖上场畔喜气洋洋开大会,为本村战斗英雄蔡兴海庆功。当时,10岁的熊真义在樊家窑洞子学堂里读书,他在崖背子庆功会上感受了鼓舞人心的气氛。

熊真义说:“蔡兴海娶的媳妇是我村二组张世昌的姐姐——张世芳。”2019年,王浩村村委会办公室旁,布置了蔡兴海事迹展览室, 常常接待泾阳县内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展览室成为本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蔡兴海事迹展览室文献资料记载,蔡兴海1931年出生于王浩村第二村民小组。1949年12月,十八岁的蔡兴海参加革命,1950年10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历时43天。蔡兴海所在的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八连参加了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据文献记载,这场战役,美军出动兵力六万余人(我军四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飞机3000多架,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交战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击退联军900多次冲锋,志愿军伤亡1.15万人,敌军伤亡1.5万人。整个战斗打得天昏地暗,总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被削低2米,阵地炸起的新土一米多高,树木烧毁,土地烧焦,寸草不存,战场烈火熊熊,硝烟弥漫,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山坡,敌我尸体遍地……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蔡兴海作为八连四班副班长,带领战士们坚守在597.9高地的九号阵地上,他创造了用手榴弹“打空爆”的办法,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许多年后,蔡兴海老英雄解释说,打空爆,就是要让手榴弹在敌人头顶上爆炸,这就需要掌握好时机,先把手榴弹引信拉开,握在自己手里几秒钟后再扔出去,虽然很危险,但杀伤力最大。

蔡兴海回忆:“1952年11月2日晚,天刚黑,我们四班九个人奉命进入到597.9高地主峰最前沿的九号阵地。当时,阵地已被炮火炸成一片焦土,我随手抓了一把沙土,里面竟含有三四个弹片,还散发着余热。”

战斗中,蔡兴海针对敌情,及时总结作战经验,做到敌变我变,灵活多变。“敌人多又近时,我们投掷大手榴弹;敌人少而远时,投掷小手榴弹。我们先打近,后打远,先打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敌人。”

战斗最危急时刻,蔡兴海沉着冷静指挥战斗。回忆起当时的战斗场景,蔡兴海说:“有一次,敌人突然停止了开炮,打出了三发红色信号弹,并用机枪向我们射击。全班立即出洞,准备打敌人。我一看,敌人密密麻麻,足有200余人,离我们约有200米,都趴在地上却不动。我立即意识到,敌人又要发射炮弹了。当我带领大家刚刚进入防炮洞,敌炮就打来了。”

这场战斗持续了一个晚上和白天,蔡兴海带领全班战士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打退敌人7次冲击,歼敌400余人,开创了志愿军小兵群作战范例。

第二天早晨,敌对我597.9高地展开猛烈攻击,轮番狂轰滥炸,我阵地地面工事基本被毁,被压缩到坑道里。当时,有个新战士听见山顶上敌人有活动,流露出焦急情绪,蔡兴海安慰他说:“沉住气,敌人要是下来,我舍身爆破!绝不让敌人堵死我们洞口。”

1953年6月,许世友将军签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记功命令》,对黄继光、邱少云等五位同志改记“特等功”,改授“一级英雄”称号;对蔡兴海授予“特等功”,并授予“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蔡兴海“一级国旗勋章”。

秦基伟将军回忆上甘岭战役时说:“上甘岭之战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残酷的战役!”毛泽东主席接见秦基伟将军时说:“上甘岭打得很好,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

蔡兴海正是创造这个奇迹中的一员。

王浩村记载着我的童年渴望

1965年11月1日,我从西安市第四医院出生,医生、护士除了对我父母表达恭喜之外,还特意说了“顺利”这个词,被我父母记在心里,我们出院后不久,父亲手持出生证,经由咸阳市泾阳县中张镇王浩村文书熊真义上报户口,此后,“顺利”这名字至今半个多世纪了不曾改变。

我母亲家族姓刘,世代以王浩村为家园;我父亲姓王,家族远在闻名遐迩的国际风筝之都——山东潍坊,父亲青年时期不远千里抵达西安工作,和平门内的和平路29号那座四合院成为我们最初的家。

父亲是有工作、吃“商品粮”的城市人,而母亲则是务农的乡村人,巨大的城乡差别使得父亲和母亲以及我兄妹4人在那困难年月备受生活煎熬,长年累月时常盼望团圆,可那泥泞的村路、尘土飞扬的砂石子儿县道、遥远的永乐店火车站、短缺的经济收入和稀少的交通车辆,父亲和我们一年难得见几面,即使写封家信,一来一往需要一两个星期。

20世纪70年代初,妈妈给我衣兜里装进5毛钱,在王浩小学缴了报名费,背着书包开始读书。王浩小学面积挺大,一二三四五年级,每个年级设一个班,五座教室,窗户没有玻璃,糊纸越冬,没有取暖条件,最难受的是下雪天,毕业班晚上加自习课,自带煤油灯,熬到晚上9时,翌日6时晨起再到校早读,有些老师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张永显、燕温良、梁秋梅、陈西武、郭书生、郭宝善、吴满战、李玉婵等,石平义是当年的校长。同学们最能释放潜能的是占学校三分之一面积的操场,地面没有水泥、砖块,纯粹的平整土地板,接地气,摔倒了爬起来不觉得要紧!小学五年是我记忆年轮里最为清晰多彩的少年时光,我的思想脉络发端于此,文化认知从这里起步,脑海中的数学逻辑从这里萌芽。

王浩村四个村民小组都各自有一口大的铸铁钟,悬挂在高架或大树上,钟内铁锤系一条长绳,群众放工、上工的时间以钟声为准,敲钟者是组长,铁钟发出“当、当、当”的声响,村里村外到处都能听见。村民没有手表,听见放工钟声各回各家做饭,孩子们放学回来和大人们一起吃。然后,该上学的上学、该上工的上工。

我从王浩小学放学回家,窑洞窗户顶头架设的一尺见方有线广播匣子,总是播放县、乡广播站通知,或者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节目。我最爱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早间新闻节目,每天早晨6点30分,伴随着《歌唱祖国》雄壮的乐声准时开始。播音员的声音令我着迷,后来,我的职业生涯竟然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始。1993年,我被招录进入陕西科技教育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的工作因采编播合一而压力大,但也促使人出成果。1995年至1997年间,我主笔创作的《农科专家谈小麦增产新措施》《钾肥领域的一场革命》《树大夫——树木的保护神》先后获得陕西广播奖、陕西新闻奖、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广播奖等,成为全台唯一“三连冠”获奖的主持人。

▲泾河王浩段

我童年时站在北王浩村崖畔向南远眺,泾河南岸高塬像是刀切似的,直直地绵延东西,一眼望不到尽头,河水波光粼粼,雄浑壮观。印象中,泾河南岸那绵延东西高大的太平塬之外又是什么样子?我想象着,盼望着将来长大了要走出去看看。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再看,那高塬并不是孩提时认为的那样——高度超不过20层楼房吧,它横亘东西长度不过数十公里而已。星光灿烂之夜,南塬上一片通明,空中客车起起落落,头顶上不时可见它们穿梭云天。

我期待,未来几年,王浩村通达空港会有直通车吧,若是建设泾河湿地公园,期待多架几座彩虹桥,让王浩村人到机场15公里的距离,行走起来会更加便捷!

我寄希望于王浩村的孩子们,放飞梦想,一起向未来!

作者简介

王顺利,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新西部网副总编辑。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芳菲/《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