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西望长安有我家——山东庄
2024-01-12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336F

西望长安有我家——山东庄

宋彦毅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是唐朝李白在流放夜郎途经黄鹤楼听笛时的一声惆怅哀叹,一旦成为贬谪之人,西望长安,那里再也没有家了。随着时过境迁,这声哀叹已经消逝远去了,时逢盛世,即便是远道而来的山东客,西望长安也有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泾阳与三原县交界处的208省道旁,矗立着一座宏伟高大的仿古石牌坊,其上书写着一副寓意深长的对联:东望齐鲁八千里山河思锦绣;北倚嵯峨百余载风雨梦大同。正中上方赫然显现:山东庄,昭然揭示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岁月沧桑。

山东庄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移民村。据考证,1855年(咸丰五年)夏季,黄河流域大范围降特大暴雨,导致黄河水暴涨,从开封兰阳县(今开封市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北流,夺大清河后从山东利津县入渤海。这次千年不遇的水灾,导致黄河改变了走向——由过去的江苏入海改为山东入海,给齐鲁大地带来致命的灾荒,洪水退去后,土地沙化严重,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流离失所,逃荒要饭,从此携男挈女辗转流离踏上他乡之路。其中有一部分老百姓便向美丽富饶、土地肥沃的陕西逃难而来。

▲焦四民/画

当山东灾民来到泾阳与三原县交界处时,深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的山东先期移民,便传信于千里之外的亲友们纷纷扶老携幼,举家迁徙来到关中,开荒种地,重振家业。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战乱,又有大批的山东老乡,投亲靠友来到此地集聚生活,与先期部分河南、湖北、四川的移民共居共生,和睦相处,从而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自然村落,由于山东籍人口占大多数,因此在民国时期便起名山东庄。自从山东庄创建以来,就秉承先祖遗风,尊儒重教,传承齐鲁文化的精髓。在民国初期,村子先贤们就开始集资办学。全村人群策群力捐款捐物,民办公助,办起了仅有三间草房,一位老师,七个学生的山东庄小学,教育下一代熟读《四书》《五经》,传授孔孟之道,崇礼尚义,厚德睿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教育环境下,陆续培养出了一辈辈杰出的优秀人才,比如新中国航天专家尹怀勤、长安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生导师钱会等。

▲天津小学生给科学家尹怀勤拜年

山东庄人秉性忠厚正直,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过去除了种地打粮外,还在农闲时分常常出外务瓜、烧砖,贩卖水果、蔬菜,干一些本地人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以补贴家用。有一年,山东庄村有个叫黑头的小伙子去云阳镇上贩黄瓜,由于他力气大,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商户装卸货物,在集市上小有名气。有个卖黄瓜的老板便有意挑逗他,说是他的骡子身上驮了两筐二百多斤黄瓜,如果黑头能抱起来走十步,这两筐黄瓜就归他了。黑头望着那绿莹莹的黄瓜,动心了,便毫不犹豫地走到骡子跟前,卸下了黄瓜,说了声如果他提上这两筐黄瓜走不出云阳街道,就照价赔给老板。黑头轻松地提起两筐黄瓜,走出了二百多米长的云阳街道,回去把所赢的黄瓜分给了全村的乡亲父老。从此,山东庄人力大无穷、刚正大义的名声被四里八乡传颂。

解放以后,山东庄人和全国的劳苦大众一样,翻身做了主人,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庄村的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八十年代,村庄由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发展到拥有437户,人口达1980人,耕地3900余亩的大村。山东庄人历来尚礼乐耕,齐鲁文化厚重,儒家思想惠泽子孙。自入秦地和谐相处,体现了“秦鲁之好”,包容仁爱,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富强、魅力、生态、幸福的新农村,村两委会和村内仁人志士,精心谋划,集思广益,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力打造秦鲁文化新村。从科学规划着手,从整治环境做起,让秦鲁文化街亮起来。山东庄人首先硬化了全村的主干路面,接着将进村两侧的门头全部进行了改造,修建花墙,建设文化墙,安装路灯,栽植绿化树木,进而打造了一条长达2000多米的步行街。如今我们款款步入山东庄,如入画卷,映现眼帘的是一派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小楼林立,黛瓦白墙,村容整洁,绿树成荫,道路畅通。

贫穷和富贵就是一念之间,观念的改变决定了贫与富的取舍。接下来,山东庄村更新观念,着手培育优势产业,引入新科技成果,让农民富起来。山东庄村民历来就有种植蔬菜、泡豆芽菜的习惯,在八十年代,山东庄就是全县有名的豆芽菜专业村,全村一百多户、三百多人从事豆芽菜的泡、运、卖一条龙服务,早上三点骑自行车运往西安、咸阳、泾阳、三原的蔬菜市场,傍晚才回来。路上吃干粮喝凉水,半路上累了就把自行车用绳子绑在腿上在路边打个盹又继续上路,每年辛苦劳作每户可以挣上万元。山东庄人靠着泡豆芽菜这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加苦力的生意,走上了致富之路,大部分都盖起了二层小楼房。除此之外,大力倡导种植大棚蔬菜。迄今为止,山东庄村内种植蔬菜达一千余亩,每亩产值二千多元并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转化,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又新发展菊花种植二百多亩,每亩收入可达五千多元。村上通过领办合作社、良种推广、电商服务等措施,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蔬菜、豆芽、菊花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在追求致富发家的同时,山东庄人还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齐头并进,理想和现实比翼双飞。他们开展秦鲁文明家风建设,评优树模,让精神文明深入人心。村上隆重召开秦鲁文明家风建设动员大会,为杨小明、万小红等30户秦鲁文明家风建设示范户授牌;山东庄人以孝为大,每年重阳节都要对七十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开展“敬老好媳妇”、“和谐好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在村党支部表彰的十大孝子之中,李清海、杨玉梅夫妇是一对非常典型的人物,这夫妻俩精心服侍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十多年,常常将老人背出背进,活动筋骨,喂饭喂药,无微不至。他们的孝行孝德,成为全村青年人遵从学习的孝道楷模。

生态文明的美学是以特色为美。山东庄人认定了这一点,他们依托特色山东小吃,创建了秦鲁小院,在那氤氲着故园味道的小院里,营造出一种齐鲁乡愁入画来的绝妙意境。为了方便群众红白喜事用餐,承载山东人的乡愁,发展第三产业,村上集资在原小学校旁的空地上建设了垂钓苑,盖起了“秦鲁小院”,主要经营以鲁菜和山东小吃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村民和周边的山东籍老乡来品尝。每逢节假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既满足了这些百年移民的思乡之情,又活跃和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发展了村上的经济,这一充满了智慧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上还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艺宣传队、锣鼓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的作用,大力宣讲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此举,不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破解了理论下乡的难题,尤其是村上举办的儒学大讲堂和各种宣讲形式的创新,使秦鲁传统文化润物无声,沁入人心,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明标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山东庄的秦鲁文化村建设刚刚起步,他们将借助党和国家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依据山东庄秦鲁文化村建设总体规划,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田园生态为特色,大力推进“环境提升、创业增收、文明培育、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实现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保障、村级服务以及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把山东庄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让齐鲁西迁移民,从内心油然而生西望长安有我家的满腔豪情!

作者简介

宋彦毅,乾县人,西农大毕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会长。长期在泾阳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退休后旧梦重拾,学习诗词和散文写作。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