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冶峪河边的小村庄——东街村
2024-01-13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336F

冶峪河边的小村庄——东街村

王 刚


在一个秋日,我从县城赶回云阳镇东街村,因为昨天母亲告诉我,三舅让我回村里一趟。傍晚,我和妻子回到了村里,走在熟悉的乡村路上,夜很静,太阳能路灯伸延向了远方,我的思绪也回到了从前……

记得小时候,村子的北边有一条河,村子里的孩子们经常去河边拔草和玩耍。还记得有一年仲夏,我和张四胜、张二黑、郭老根、李红社、刘巧梅、李雪梅去村子北边的河里玩,男生在河里游泳,女生在河边看衣服,上岸后我们几个男生,在河边为女生每人割一笼草,让她们回去喂猪喂羊,那时候我感觉这条河很宽很大,也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住在东街村7队(7组)郭家巷里,因为郭家是整条巷子里的大户人家,户大人多,巷子也就自然叫郭家巷了。这条郭家巷住的人省份特别多,有山西、河南、湖北、广东来的,我们家院子位于郭家巷第三间坐东朝西,房子前边是用土胡基垒的院墙,中间是南北各用土胡基垒的两间厦子房,后院是空地,一家五口人都挤在狭小的房间生活,虽然房子不大也很简陋,但是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难忘的童年时光。在我们家的北面是张二黑家,南面是郭建忠家,他们两家的住房和我们家一样,家里孩子多,住的也不是很宽裕。那个年代村子里大多数的房子和我们家一样。村里的群众生活很简单,早上起来,我去北边的田地里割一笼草,回来喂猪喂羊,10点钟回家吃饭,吃的玉米糁子稀饭、馒头、咸菜,3点钟的时候吃下午饭,玉米糁子面条饭,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没有肉的萝卜饺子,我也经常去张二黑、郭老根家吃饭,他们吃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因为粮食少,平常吃的很简单,上小学五年级了我还穿着补丁的上衣,张二黑、郭老根因为家里孩子多也和我一样穿补丁的上衣。我们从小在一起玩,最大的心愿是去县城玩,看看县城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我的三舅大我十五岁,天天在地里劳作,他最大的心愿是庄稼地里能够多打点粮食,让孩子们能吃饱肚子。提起我的三舅,我从内心还是很尊敬和佩服他的。三舅是东街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中生,恢复高考制度后,先后二次参加高考,但终究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在村里跟木匠师傅学习手艺,和司机学习驾驶车辆技术,在村里当过会计,是村子里红白喜事账房先生,那可是村子里的大忙人,再后来就成为东街小学的一名教师了。

那年代东街村(7队)7组大部分群众种的小麦、玉米、棉花、土豆等农作物,记得有一年还种过烟,粮食产量较低,群众劳作很辛苦,生活过得也很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母亲和三舅年龄也大了,他们总爱给我们讲村子里过去发生的事情。给我讲述最多的还是我们东街村(4队)4组毛家大院的故事。

母亲说,毛家本不是当地人,祖上在山西,清光绪十六年,毛家祖先从山西逃难来到云阳镇东街大北门街巷居住,祖上毛德宽先后在口镇、桥底镇、鲁桥镇给富农做长工,慢慢地积累了一些钱财,然后在东街村修建了房屋,置办了产业。历经三世之后,毛家在桥底镇街道、云阳镇西街开设杂货铺、油坊,经营范围有盐、茶、醋、酒等物品。毛家经营的致远堂,多年积累了不少钱财,成了东街村的名门望族,也是开明人士。随着毛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毛家分为北院(大毛家)、南院(小毛家),各立门户。我认真地听,仔细地记录着,了解毛家的这段历史,是因为它和陕西省委曾经在此设立有关。毛家为后来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八路军办事处)和陕西省委在此落脚提供了条件。

在母亲和三舅讲述的基础上,为了解和探究陕西省委在毛家大院的历史痕迹,我先后阅读了《贾拓夫传》《欧阳钦传》《汪锋传》《赵伯平传》《八路军改编纪实》等书,翔实掌握了中共陕西省委在云阳镇三年零四个月的历史脉络。

据《贾拓夫传》记载,“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党中央为适应新的斗争需要,决定重建陕西省委,急电在三边任特委书记的贾拓夫即返延安,随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罗瑞卿、李克农等人一起乘坐张学良派来的飞机直飞西安。1936年12月25日,也就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当天,博古代表党中央宣布成立陕西省委,任命贾拓夫为省委书记,欧阳钦、李一氓、张德生分别为军事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以后汪锋、赵伯平、朱理治等人先后参加了陕西省委的工作。陕西省委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工作的,处于地下状态。成立之后,恢复了地下组织,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的队伍。省委成立以前,党员仅剩下不过三四百人。在抗日形势推动下,省委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到1938年底,党员已达近万人。

1937年5月2日至14日,贾拓夫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大会(苏区党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使他对时局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党中央提出的“动员领导千百万群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路线方针有了深刻的理解。会议结束后,当他风尘仆仆地从延安赶回省委所在地云阳镇后,就立即组织召开省的党代会。5月22日至27日,他主持召开了陕西省党代表大会,会上重点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

1937年6月开始,贾拓夫以“关锋”、“红光”等名义,在陕西党的刊物《西北》《救亡》等周刊,先后发表《关于目前陕西党的任务与工作》《关于目前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具体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影响力很大。

中共陕西省委还注意将眼前的斗争与长远的斗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当时,省委动员了许多青年参加青训班,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其中有苏一平、董学如、曹冠群、陈芳、陈茵等,参加青训班后,由省委帮助送到延安,也有不少人直接到西安和一些地方参加抗日和革命工作。

这里,我要加一个小插曲。陕西省委到云阳后不久,贾拓夫积劳成疾,患了肺病,咳嗽得很厉害,人也变得枯黄清瘦,他曾借工作之机,以商人身份到西安找医生看病,这位医生要他注意营养和休息,还挖苦说:“贾老板,做生意赚钱,不要搭上命,身外之物,再多何益?”还预言他最多能活一年。贾拓夫一语双关地说:“我的家事大,这生意就是拼了命,也得做下去呀!赚钱的东西对我是身外之物,对大家可是实实在在的,那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有什么办法?”贾拓夫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同志们见他总是尽心竭力地拼命干,既心疼,又倍受鼓舞。当时,机关条件差,他和大家一样吃,一样喝,只是给自己多加了一条,多吃蒜,多吃洋柿子,居然挺了过来。一年后,他又去看那个医生,不料这位医生自己却因患肺结核而先行去世了。贾拓夫后来风趣地说 :“大蒜消炎,鲜柿子是维生素,再加上工作疗法,比那位医生高明多,你们看,我好了,他却先去了。”

贾拓夫作为省委书记,一直参与领导陕西党的工作,团结一致,带领陕西广大党组织、党员和革命群众,对整个抗日斗争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这时,他还不到30岁。

解贾拓夫这段历史后,我又继续查阅资料。据《赵伯平传》记载,1937年春,赵伯平奉省委指示,率蓝田人民抗日义勇队随红十五军团离开蓝田到省委机关驻地云阳镇,时年35岁。从1937年下半年到1939年上半年,赵伯平在兼任省委党员干部训练班主任期间,先后举办10期训练班,培训党员干部1000余人,大部分是县区级干部,也有少数支部书记和地专级干部。这个时期的干部训练班,实质就是初期的省委党校。当时学习的主要课程有马列主义理论、党的建设、游击战争、统一战线、群众运动等内容。

1939年7月,省委机关驻云阳镇时,经赵伯平、汪锋提议,省委批准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职业化革命戏曲团体“七月剧团”,赵伯平提出剧团的宗旨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1941年秋至1942年夏,他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先后改编了《三滴血》《石达开》《民族魂》等剧本。这三个剧本,由“七月剧团”排练上演后,很受欢迎。1943年10月,“七月剧团”徒步赴延安公演,历时两个半月,演出60余场,观众达12万人次,轰动延安。毛主席看戏后说:“戏的内容和表演都好。”

汪锋同志是我最关注的一位党史人物。据《汪锋传》记载,1936年12月25日,中共陕西省委成立,由贾拓夫、欧阳钦(杨清)、张德生开展工作。1937年年底前,汪锋所在的五二九旅结束整训,从交口镇出发,到达洪洞县杜甫村一带驻防。这时,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转来陕西省委一封电报,要汪锋回省委工作。1938年2月初,汪锋去陕西省委报到,首先与欧阳钦见面。汪锋正式担任了省委常委兼军事部长,时年26岁。军事部其实就是省委统战部,成员有杨信、陈方(后来是汪锋媳妇)。

书籍的记载和现实生活往往还是有差距。带着一些思考和问题,2021年6月5日,我和县委党史办王妮实地采访了东街村4组77岁的老人杜凯,并查看了《中国共产党泾阳县简史》《云阳革命史》《泾阳县志》等资料,较深入了解了当年中共陕西省委在泾阳的活动情况。当年,省委机关设在泾阳县云阳镇,以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名义作掩护,汪锋任留守处主任。

1939年底,陕西省委搬出云阳镇,移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淳化县安社镇。省委机关迁驻安社镇后,汪锋主持的统战部,携带电台,电台就设在杜长荣(杜凯的父亲)家中,继续留在云阳镇,直到1940年4月才移驻安社镇,汪锋在云阳镇多待了三个多月。

汪锋在云阳镇东街村的主要任务,一是便于和抗日前线的38军地下党进行联系 ;二是赵寿山军长在三原县留有一个团,团长、副团长都是共产党员,汪锋经常同他们联系,加之汪锋手上有两个连的正规武装,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一般不敢轻易骚扰。

陕西省委在云阳镇东街村历时三年时间,主要任务是,召开了全省党员代表大会,举办了10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扩大会议,省委指示渭北各地党组织加强城市工作,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党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八路军战士首次公演了自编自演的秦腔现代戏《新教子》等剧目,召开妇女工作会议,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省委在云阳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图存运动,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恢复和发展了各地党组织,推动了陕西抗日形势的发展。

当年,云阳城墙东西长,南北窄,有小北门、大北门、东门、南门、西门五个大门,面积有2.6平方公里。大北门又叫楼子街,因为在这条街上毛家、杜家、邓家、同家都有楼子,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云阳镇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为陕西省委在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共陕西省委(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各部门居住在大毛家,有一个班的警卫人员15人居住在小毛家。红军战士在小毛家安间房内睡觉,在毛家楼子上站岗放哨。赵伯平、汪锋在杜长荣(杜凯的父亲)家办公,同时电台设在杜家,保持和延安联系。红军伤残医院设在同家。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在云阳开了一个馆子,主要接待往来的八路军战士。1988年5月,汪锋、陈方来毛家大院故地重游,杜长荣全程陪同,陈方讲到了当年杜长荣给她儿子在大里村找奶妈的事情,陈方很感激,杜长荣说这家人现在家庭很困难,陈方当即表示给予解决生活问题,给大里村奶妈每月生活补助20元钱,这家人领了25年的生活困难补助。

更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9月,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冯文彬率领一个班青年战士,自延安抵达云阳镇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同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贾拓夫、赵伯平、汪锋等,商定创办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10月11日,青训班第一期在斗口农场开办,工作人员4名,学员150名,开设课目为政治和军事训练。冯文彬任主任,乐少华任队长兼军事教员,何志成任秘书,张抱平任教务员。第一期结业后,青训班迁至云阳镇东街城隍庙举办。第二、第三期人数700人。1938年1月,青训班又迁至蒋路乡安吴堡。

在此,我还要特别介绍一位当年在云阳镇东街的城隍庙参加省委党校培训学习的学员,他叫任光烈,是眉县人,1915年11月17日出生于眉县西关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秋任光烈从凤师毕业。按照省委指示(当时凤师特支归省委领导),他连家也不回,直接从学校步行到虢镇,坐火车到咸阳,下火车再步行到渭北的泾阳县,去了设在泾阳县云阳镇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习。省委党校在云阳镇东北角的城隍庙内,上课都是在庙院的空地上,没有桌凳,老师站着讲授,学生席地而坐,端着本子记笔记。据他的回忆录记载,由省委书记贾拓夫讲授“中国革命问题”,省委组织部长张德生讲授“党的建设”,赵伯平讲授“农民运动”,冯文彬讲授“青年运动”,汪锋讲授“游击战”。和他同期培训的宝鸡籍学员有岐山县的王宏谋,宝鸡县的刘维华,扶风县的昝耀华等,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本县的中共地下党县委书记。同期学习的还有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坤。省委培训班纪律很严,学员不能出校门,一律用化名,交谈不得打听真名、籍贯及职业。他当时的化名是伍星明。

两个月的党校培训结束后,省委组织部长张德生找任光烈谈话,问他有什么想法和打算。他说自己喜欢文学,想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张德生告诉他,组织上的安排是要他回原籍眉县,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张德生说,眉县到现在还是一个空白点,没有共产党的组织,你是当地人,回去好掩护,好开展工作。希望你回去后,尽快发展党员,把眉县的党组织建立起来,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任光烈听了后,表示放弃个人意愿,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经过省委党校培训,他的马列理论基础更为扎实,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37年10月,他听从组织分配,告别省委党校领导,满腔热情地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眉县,传播革命的火种。

▲李若冰

今天的东街村,只是云阳镇一个普通的村子,他承载着过去、现在、未来。他接纳了外乡人,给八路军115师的改编和中共陕西省委提供了落脚点,这里走出了3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特别是东街村走出的小八路军李若冰,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我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找,这里的毛家、郭家、杜家、邓家、同家等家族,一代一代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发扬着革命传统,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代表着这个村里的文化符号,无论如何改变,文化是很有冲击力和传播力的,我始终相信这一点。这个村的人们善良、包容、朴实、勤劳、节俭、创新,村里的孩子们从这里走向城市,无论在哪里就业创业,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这样的气息。

回想起前不久,我和村党支部书记穆天成同志进行了交谈。他说,东街村位于云阳镇政府以东0.5 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211国道穿村而过,东邻大里村,西邻西街村,南接中街村,北邻安吴镇。全村土地总面积4600余亩,其中耕地2300余亩,人均耕地1亩,流转耕地800余亩。共有7个村民小组,606户,共计2500人,人均收入1.2万元。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街村7队大部分群众对原来的土坯房进行了翻修,盖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村上的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2020年,争取30万元,新装太阳能路灯205 个,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村子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建成泾阳县新泾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街村菜籽油榨油厂)。2020 年6月份开工,菜籽油销售较好。建成泾阳县润初农牧有限公司,占地40亩,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公司存栏纯种母猪600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仔猪10000头。建成陕西唐欣源金银花基地,总面积800 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00亩,主要发展西红柿种植产业。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服务群众,做好蔬菜种植及销售工作。

我看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东街村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听他讲了这些我也倍受鼓舞。

中秋节近了,故乡的路也便近了。窗外夜冷,织一段故乡的温情,斟一盅陈年烈酒,吃一串家乡的葡萄,和家人在一起,和故乡在一起,是中秋的味道,亦是心安。

秋色里的村庄特别美,路边的柿子树挂满了果实,我和妻子回到三舅家中,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中共陕西省委在毛家大院的事情。三舅给我讲,毛家大院旧址恢复项目,经县、镇、村三级共同努力,于 2021年1月15日开工,2021年7月1日竣工。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他要去给东街小学和云阳镇中学的学生们讲思政课,让下一代了解毛家大院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参观学习,成为咱们村子里的红色教育基地。三舅是个关心关注村子发展的热心人,我说有机会,我回来帮村里搞红色教育,帮村里的群众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时间真快,妻子催促和提醒着我,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1个小时很短暂,但是我收获很大,走出院子我向北看去,村边那条河因断流,河床已不存在。小时候,我并不知道北边的河叫什么名字,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条河叫冶峪河。如今,群众在河床两侧种粮食,无论这条河存在与否,它永远在我心里都是存在的,因为它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

这时,我从三舅家中走出来,从村子的北边走来一群中年妇女,恰好遇见徐春梅阿姨等人,秋天的月夜很美,月光的余晖撒落在东街村满地的金银花上,撒落在阿姨们的欢声笑语中……

作者简介

王 刚,挖掘保护、收集宣传泾阳红色文化的爱好者,收藏有红色邮票和毛主席纪念章,喜欢探究红色藏品背后的故事。更是文学爱好者,先后在各媒体发表散文50篇。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