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家乡坡底村,一只涅槃的凤凰
2024-01-17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家乡坡底村,一只涅槃的凤凰

疏烟淡月


在泾阳县崇文镇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3公里处,曾有一个温存、温暖、温情的小村庄,它就是坡底村,生我养我的家乡!

和附近的许多村庄一样,家乡的由来,得从巍然矗立在泾河之滨的崇文宝塔说起。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的宠妃倩倩死了,皇帝听说她的精灵飘到了蓬莱岛,于是传见工部尚书李世达,让他在离京二十里处,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万历皇帝希望站在塔上,能时时看见自己的宠妃。这李尚书,原籍泾阳县,居官二十多年未还家,时常思念家乡,一听皇帝说离京二十里,他满脑子就是离泾二十里,没有多想就忙带夫人、女儿星夜赶路急回家乡。回来后,李尚书将建塔之事晓喻州县,筹集银两,着手选址。这李尚书迷信风水,曾求教风水师来选址。风水师经过考查,认为泾阳西北有一笔架山(嵯峨山、北仲山连绵起伏犹似笔架子),有架无笔,故文不盛,官不兴,应在东南方位巽位立一座文峰塔(象征笔),有架有笔方出人才。于是经过精挑细选,选定崇文塔位置,选址后立即开展了清基工作。附近百姓听说李尚书要为泾阳造塔,人人欢喜,个个争先,争着募捐,有钱捐钱,没钱出力。于是,就在建造砖塔附近,兴起了一座座作坊,聚集了一批批工匠,泾阳县东南方向,建起许多砖窑,这一带后称窑坊,现称姚坊;又有村子专门为建塔磨米面,这一带又有不计其数的石磨子(村里的老人说原来没有水泥,工程的建造用米磨成面熬成浆来黏合),后称该村为磨子村,现称磨子桥村;因在泾河两岸运送物资来回摆渡,这一带称摆渡村;崇文村也是顾名思义因塔而名;而坡底村则是由于离姚坊村较近,姚坊村在建塔烧制砖的过程中取土较多,坡底村地方也在取土范围,造成坡底村处于一个低洼地带,东南方向崇文塔周围又因基建地面较高,北部没有取土又有一高楞。所以,在砖塔建成后,这里安居下来的一部分工匠们,主要是十几户张姓人家,就自称坡底村人,这些张姓人家就是我的祖上,坡底村的张姓源于老户张村的张姓,都是一个祖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但不管怎样,他们在这里开始繁衍生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 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焦四民/画

家乡原来盈润,家乡原来饱满,家乡原来楚楚动人,走近时你会倍感它的温情,离开后会时刻想念它的雅秀。在这里,土地无需修饰,清风缱绻旖旎,随处可见粗壮的梧桐树,花儿像喇叭一样吹响着我们的童年;苦楝树的小花朵那么内敛,多像我们小小的笑靥;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那也曾是我们的“百草园”,我们在大树下嬉闹,大树是我们快乐的天堂;我们在小溪旁歌唱,小溪是我们赤脚走过岁月的音符;家乡的蓝天澄澈而悠闲,家乡的白云绵软而温暖,家乡的炊烟袅袅而婀娜,家乡的风淡淡地携着软软的时光,让我们都会忘记了俗世与红尘,这是我小时候的家乡,是我记忆中的天堂。

随着我们无忧无虑享受美好时光的时候,我们渐渐认识了家乡的贫穷的模样。坡底村自解放初开始到1958年属于永乐区南马乡(六乡)管辖,1958年至1962年属崇文管区永乐公社管辖,设立坡底村党支部,1962年后归崇文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设崇文乡,直至2006年撤乡并镇至今。坡底村由钮家、坡底、南马、石家渠4个自然村组成,辖8个村民小组,有1100户、3550人。但无论怎样改、怎么变,那时的坡底村群众始终没有摆脱贫穷、贫困、贫瘠,村民们居住条件始终很差、收入少、交通不便,既没有靠近国道、省道甚至连最近的县道也距离3公里以上,只有窄窄的渠岸边路、坑洼不平的生产路、斜插田间的临时路得以过人,坡底村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县城、去永乐店有一条能通车(自行车)的路,就很满意了。

记得我爷爷张全兴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几岁的他曾随我的曾祖父在县城的一家茯茶作坊做工,每天早上天不明就出发,一口气走到县城东关,由于那时我的曾祖父张仁望是泾阳县茯茶作坊的一个小包工头,村里随他们一起做工的孩子就有十几人,他们便从坡底村经南马、皮柳、姚坊、大曲子等村再到县城硬生生踏出一条便道来,有时过通村小路,有时就走田间地头,有时走林间,有时走水边,就是没有一条宽阔平整的路。爷爷在世时还经常向我询问县城情况,问问他们原来做工的骆驼巷,问问繁荣的麻布巷、粮集路(爷爷说liang qi hang zi)。爷爷一生没有离开过小路,以至后来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趴在家门口的小路弯弯长长,像极了爷爷的一生,蜿蜒、坎坷、瘦弱、但又坚强!他一生都在路上奔波,在路上谋生活,小路没有的时候,爷爷也不在人世了。

泾阳古为京畿要地、三辅名区,有“关中白菜心”美誉,崇文镇更是“泾三高”白菜心的中心了,那坡底村我估计也算是花蕊了,坡底村人拥有关中人的所有特点:

持家恋家但不保守。坡底村原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勤劳的农人们还在地梁、庄稼的夹缝中种各类豆子、葱蒜等供自家食用,改革开放前都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讨生活,但是随着政策的放开,养殖种植多样发展,劳务输出打工挣钱,个体经商以少带多。2000年以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在坡底四组发展红提黑提葡萄500亩;发展奶牛和生猪养殖,坡底,村奶牛存栏近2000头,生猪存栏最高时达6000多头;种植品种好、甜度大、卖价高的无籽西瓜,此后很多年,村里土地没有征用以前,一直有村民种植西瓜,而且在选择品种上超前,在种植面积上稳定,群众年收入增加;同时村上开始有少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有从事建筑行业,有在南方工厂打工。从事经商的也有几十户,主要从事干菜批发、小商品零售、蔬菜水果经营等,重要的是坡底村的村民们从此接受了致富新观念,都开始追求脱离贫困、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

安分守己朴实善良。家乡人注重安稳,朴实敦厚,喜欢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缺乏创新精神,但听从党的号召,服从国家政策,按照上级要求办事。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单家独户的小灶被取消,整村人进“公共食堂”吃“大锅饭”;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各家各户又重开小灶,完全是按照国家政策按部就班地走过。八十年代,又迅速响应党的号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勤劳致富,到八十年代中期,几乎一半家庭盖起了一砖到顶的平房,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鼓风机进入普通家庭,有几户人家换成大彩电,每当夜幕降临,大人孩子们都会挤在几家有电视机的人家院子里一起看《上海滩》《霍元甲》《陈真》,也看《射雕英雄传》《几度夕阳红》《星星知我心》,好难忘的岁月啊!可以看出坡底村人豪爽好客、待人真诚,做人义气、做事认真,对待朋友真诚实在,从不藏着掖着,也不耍花花肠子。

秉性刚烈生蹭冷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调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村里人说方言,大嗓门,说起话来都像吵架,类似秦腔中声嘶力竭的“吼”,关中地区的人们如此,坡底村人如此,我家祖辈父辈如此,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全都如此。近代陕西才子、比较文学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 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生、冷、蹭、倔,单独说来并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别合起来容易理解多了。坡底村人们都说关中方言,我估计这给说话大声提供了方便,我们很多人都试了,如果用普通话,就大声不起来了。方言中我们把嘴馋贪吃者叫“嗓眼”,把心绪不爽、身心烦乱又一时间难以宣泄叫做“木乱”等等,这些方言说起来顺口、听起来生冷、感觉起来蹭倔,我自己写东西时也常常是用方言读出来修改,似乎方言能读出来就感觉舒服,感觉气顺,近几年的电视剧电影有好几部都出现陕西方言,典型的有闫妮主演的《武林外传》、闫妮和张嘉译主演的《一仆二主》等。

世事变迁,斗转星移。2010年左右,坡底村有了大的发展,村两委会以硬化道路为契机,建成村党员活动室7间和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先后共为村、组修筑水泥路10公里、沥青道路3公里,搭建路灯共计180余盏。坡底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周边道路通达,两旁绿树成荫,村民自发组建锣鼓队、秧歌队,农闲时坡底村村民载歌载舞以表达自己幸福的生活和愉悦的心情。

到了2012年,西咸一体化的号角吹响,坡底村的土地先后被征用,先是修了高泾中路、泾晨路,建成基泰植物园、蓝泰植物园。

家乡的发展一天一个样,这些都是西咸一体化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我祝福家乡发展得更快更好,家乡正像一只涅槃的凤凰,在变革中飞向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疏烟淡月,原名张美丽,女,泾阳县人,现供职于某新城应急管理局。喜欢诗歌,喜欢淡淡的生活;希望能将一生的遇见收藏,诗意安放。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