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蒋村故事
2024-01-19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蒋村故事

邢群娥


出了北仲山与嵯峨山的谷口,冶峪河往南又转向东去。在冶峪河的拐弯处,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蒋村,它隶属于泾阳县云阳镇,位于211国道与冶峪河交汇处,因此形成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古代关中平原进入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军事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蒋村往北走,就能到达秦直道的起点。秦直道是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修成的直道线形顺直,道路标准很高,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千余年间,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一旦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国家会做出快速反应,从咸阳出发,经过秦直道,把物资和军队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关。

蒋村作为这条路线上的重要村落,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

汉武大帝从此经过,避暑甘泉宫。大夏王赫连勃勃出谷口,统治关中。李自成起义军出谷口,称帝西安。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后,工农红军出谷口,协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良好基础。大量的人员经过这里北上,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蒋村作为交通要道依然发挥着作用。这里一度建有211国道公路收费站,收费站就叫作蒋村收费站,虽后来取消,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蒋村地理位置的重要。

蒋村或许应该叫作“匠村”。据说这里原为兵器站,聚集大量铁匠打造兵器。由于长期的打造兵器,铁渣碳渣堆成了一座山,村里人叫“铁渣岭”。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田建设,“铁渣岭”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蒋村附近的仇家寨子村,根据《泾阳地方志》记载,就是秦代屯兵习武的所在地,因此这个村庄得名“寨子”村。《寺庙篇》记载“秦时在寨子村西建有娘娘庙”,这个庙的遗址就在现在蒋村东边(电房处),今已经成为庄稼地。

娘娘庙建于战国时期。那时这里人烟稀少,百姓在此建立娘娘庙,祈求人丁兴旺。秦时,在娘娘庙内建有一座御用监狱,专门关押重要的政治犯,守卫森严,与世隔绝。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就在此关押过。

传说,公子扶苏仁德爱民,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时监狱的饮食要由家属提供。附近的群众自发带着食物到狱中探望扶苏,但狱卒不许带肉食入内。附近老百姓就想了一个办法 :将冷馍揉碎,将肉切成肉末,然后拌合在一起,蒸熟后根本看不出有肉,然后给扶苏送去。狱卒检查时,看到如此奇怪的东西,尝了一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还穰饸得很?”带头的老百姓随口答道:“这就叫穰饸。”就这样,公子扶苏吃到了肉,又没被狱卒发现,而“穰饸”却从此成名。这应该是泾阳“穰饸”起源的最早版本,“穰饸”从此成为泾阳特产。

后来,公子扶苏被赵高与李斯合谋算计,被迫在石门山自杀。后世为纪念扶苏方便,便在娘娘庙里建石门庙以纪念公子扶苏。此后,人们除在此祭拜送子娘娘外,还祭拜公子扶苏。每年的正月二十三,人们在这里举行庙会,香火旺盛。上世纪中期,石门庙曾做过本地的学校,大殿小殿建筑宏伟。七十年代被拆除,仅剩一些石头留在原地,证明了庙的存在。现在重建了石门庙,这里庙会如期举行,依然热闹非凡。

相传,唐德宗李适曾到嵯峨山去游玩,回宫时途经石门庙,就下马进庙上香。后人把唐德宗李适下马的地方称为“下马头”村 ,上马的地方称为“上马头”村。

从泾阳县志上看,1616年,口镇山水横截峪口,须臾而下,推激大石如雷声,两岸山似动,山水直抵三原,越龙桥而过。此次洪水淹没百里内70余村。

明朝为了充实人口,给这里大量移民。蒋村一支张姓祖先从山西大槐树迁出,辗转来到这里。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这支张姓已经成为这里的“大户人家”。说是“大户”,并不是因为张姓有钱,而是因为这支张姓人丁兴旺。张姓祖先遵循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供养儿子读书,希望能光耀门楣。

话说到了张家“文”字辈这里,有兄弟四人,分别叫文华、文学、文治、文义。老二文学弃笔从戎,成为“西北王”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后定居台湾。老四文义凭自己有文化,在生产队里做会计,很得大家信赖。他又凭借自己一手好书法,常常给大家写对联。他最崇拜于右任,常常临摹他的书法,虽年过七旬,仍练字不止。每当我回家的时候,他就问我一些字的写法和读法。我调侃说:“你的子孙如果有你一半好学,那都能把书念成”。老人最看重他二哥送给他的一支钢笔,临终把那只钢笔送给了我。

▲文川秀色 焦四民/画

到了张家“平”字辈这里,兄弟共十四人(不包括台湾子孙),子孙若干,晋升为村里“大户人家”。

张姓祖辈选择在这里定居,得益于这里的好风水。

蒋村背靠北仲和嵯峨两座大山。站在村头一眼望去,仲山晴岚尽收眼底。看着嵯峨山上飘动的云彩,根据云彩位置的高低,人们可以判断天气是否下雨。这就是传说中的“嵯峨灵云”。位于冶峪河岸边的文川,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在冶峪河的滋润下,花草茂盛,绿树成荫。每逢仲春之际,桃杏花开,如锦似霞,蔚然成为一大景观。这就是人称泾阳八景之一的“文川秀色”。

冶峪河水带着谷口寒气,从村的北面潺潺流过,河水滋养着沿岸的人们,也给两岸的交通带来不便。1966年,跨冶峪河修蒋村桥。这是本县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座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孔四米高,24米长、8米多宽。这座桥的建成,让蒋村更加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冶峪河作为蒋村的母亲河,养育了蒋村人,也给蒋村人带来了快乐,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和小伙伴到河边去割草,或者到河里去洗澡,或者沿着冶峪河往上游跑,去感受寒门谷口的那“一年一场风,由春吹到冬”的气候。或者被响龙潭水的吼声吸引过去,感受河水冲蚀带来的奇观;或者到盛名一时的东风渡去走一走,看看桥如何把嵯峨山的水引到北仲山;或者去感受谷口晚烟的奇观,看看冶峪河水从北仲山和嵯峨山的峡谷冲出来后,进入宽阔的平原,河水突然变得温顺,河面宽阔,水汽蒸腾,形成谷口晚烟的景象。

冶峪河作为蒋村人的骄傲,在上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消失了。

1959年5月,在冶峪河上修建大坝。1977年3月,口镇贾河滩水库开始动工修建,1979年元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贾河滩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利工程。渐渐的,处于下游的蒋村人再也看不见昔日滔滔的冶峪河水了。曾经作为重要水源的冶峪河,在蒋村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变成了一条溪流。再后来冶峪河经常断流,直到只剩下干涸的河床。冶峪河在蒋村后代的心目中变成了传说。

改革开放给蒋村带来新的机遇。蒋村人借助交通优势、灌溉之便利,大量种植大棚菜。一时间,蒋村人忙得不可开交,男女老少齐上阵,相信勤劳能致富。当大多数人为过年忙碌的时候,蒋村人却在塑料大棚里忙碌,因为这是大棚里育苗栽菜的黄金时间。春季是蔬菜上市的季节,“要吃新鲜菜,请到云阳来”成为这里的招牌。大棚蔬菜让蒋村人丰衣足食,忙并快乐着。

然而,过度的开采,地下水开始枯竭,蔬菜灌溉成为难题。雪上加霜的是,水泥厂的粉尘让蒋村人吃尽苦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给蒋村人带来希望,嵯峨山裸露的山体开始变绿了,冶峪河道也开始治理了,水泥厂也不再是粉尘滚滚了,蒋村人又看到了希望。

前几年,一些在污染区域的村民已经搬迁到了安全区域。受惠于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村庄的道路已经硬化,宽阔的路面跑动着各种车辆,他们为幸福生活奔忙着……

作者简介

邢群娥,陕西泾阳人,毕业于咸阳师范学校历史系。陕西散文学会成员,大秦文学院院士,泾阳红研会成员。在“国学杯”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得散文类二等奖、小说故事类一等奖。曾在《环球人文地理》等书中发表文章。现从教于泾阳县泾干中学。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