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我的故乡小寺郭村
2024-01-25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我的故乡小寺郭村

高继承


桃李春风一杯酒,魂牵梦绕上心头。

江湖夜雨十年灯,难舍家乡养育情。

            ——谢保卫

小寺郭村,隶属泾阳县中张镇,坐落于泾阳县城西约7公里处,泾石公路以北约1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因明末清初一郭姓人在小寺庙旁居住而得此名。

解放前,在村西约200米有一座小寺庙,庙里据说供奉泰山娘娘,因此也叫娘娘庙。明清时中国北方民众对碧霞元君(泰山娘娘)信仰极盛。当地人在此建庙,据说信娘娘保佑农耕、经商,尤其对妇女生子、儿童成长平安灵验,当年香火很旺。从我记事起,庙底摊上已有4-5户河南逃难的人在此落户,庙已不存在。

据老年人讲,五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在村子北边坟地里挖出一个墓志铭,像一个大方砖一样,是一户孟姓人的墓,提到我们村名叫大孟村。我们村子附近一带,有一个小孟村。大孟村和小孟村可能有点关系吧,可惜村名没有留下。

小寺郭村有两大姓氏,即郭姓和高姓。郭姓是早年由本县口镇迁入的,高姓是清末1888年从河南邓州逃难迁入。其他姓氏均在郭姓之后相继迁入,到现在全村约200多人。

我曾祖一代兄弟5人从邓州逃难来泾阳,给县城以西的地主拉长工、打短工。有了积蓄在小寺郭村北约一里的地方购下十几亩地,没钱盖房,自己利用农闲打地窑居住生息。

我现在还记得我家的地窑,占地一亩多,面向南有一个门洞,斜坡下去约6米左右,豁然开朗,下面像一个四合院,北面两孔,南面一孔,西面两孔,东面一孔,中间一个院落。一孔洞子,一门一窗。中国北方大多数群众只要舍得力气,窑洞是成本最低的居住方式,并且冬暖夏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像这样的窑洞,基本上已经消失,只能留在记忆之中。

我们村虽小、人较少,但村风正、民风淳、勇进取、比贡献,出了不少为国家和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和事,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父亲高升元,1933年出生,是河南来泾阳的第三代,兄弟姊妹7 人,排行老二。解放前由于家境贫寒,他十几岁就在桥底、泾阳等地棉花店铺当学徒。人勤快、肯吃苦,被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赏识,经介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咸阳独立团。在部队作战勇猛、灵活机智,被提拔为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所在部留在富平、照金一带开荒,在拓荒中因公将腿致残,被国家民政部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而后转入泾阳县地方政府工作,1952年任泾阳县瀛洲乡乡长,参与“土改”、“合作化运动”等工作。后历任县委、县政府干部,雪河公社副主任、县油脂公司经理等职务,参与社会主义建设。1993年离休,县级待遇。他为革命和家乡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泾阳县第一任广播站站长郭清堂老人是我村的老前辈,解放时30 多岁,早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土改和“三反五反”,1954年组建泾阳县广播站被组织任命为首任站长。后因热衷教育事业,被安排在赵村中学带政治课,直到退休。

▲马均有烈士遗像

革命烈士马均有,1962年出生,是我的发小,一米八的个头,眉清目秀,上学时就很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78年到陕西煤炭铜川局当工人,1979年经考试选为矿务局子弟小学教师,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1982年11月8日上午,正当他给48名学生上课时,教室后山崖滑坡,上千方土石涌垮教室,他本可一个箭步逃生,但他选择用自己高大的身躯扛住门框,将48名学生一个个从自己腋下拽出。48名学生得救了,他却倒在血泊之中,年仅21岁,为了下一代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铜川市委、市政府为马均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市有关领导、公司单位领导、家属代表、泾阳县代表 1300多人参加了大会。1982 年团中央授予马均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省教育厅授予马均有模范教师称号,陕西省政府授予马均有革命烈士称号。骨灰安葬于泾阳县革命烈士陵园。

陕西省劳动模范高续成是我二弟,1962年出生,改革开放后,他和爱人巩军红在泾阳县北极宫街道开了两间茶庄,从事茶叶行业30多年。由开始的小门店发展到在广西承包茶园和制茶厂,茶叶畅销渭北数 县。他勤学上进,善于钻研,在恢复泾阳茯茶品 牌 时, 经多年反复 试验,率先发出“金花”即冠突散囊菌。2013年,他为泾阳茯茶摘得了省工会、省科技厅、省人社厅颁发的职工创新科技奖,随后2013年至2014年,他传承的“天泰运”号人民茯茶在深圳、西安连续三届茶博会上获得金奖。2014年4月人民茯茶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陕西“一带一路”古皂角树产品推介会。2014年7月,“天泰运”号茯茶的制作者高续成获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5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他的茶厂位于中张镇楼子村,占地10亩,厂房约1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300吨以上,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功军营,为家乡争得荣誉,2020年荣立全军二等功的计科,是我们村优秀的新一代。他1988年出生,2016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长为空军部队的一员,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为祖国军队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受到上级嘉奖。2021年7月2日,泾阳县委、人武部、军人事务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到我村,敲锣打鼓为计科家送来部队嘉奖和慰问金,全村群众欢欣鼓舞。

▲古皂角树

我们村子中间现在有一棵200年的皂角树,见证了我们村的历史沧桑,树已从中间分开,成了两个厚厚的老树皮上长出的两棵大树。六七十年代大夏天,大家吃饭时,不在家中坐在桌子旁,而是每个人端上饭碗,走出家门,围在大树的阴凉下蹲着吃,边吃边聊,情景依稀,好似还在昨天。

我们村的美食南瓜盖被也值得称赞。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很穷,灶具少、麦面少,整天吃的是玉米糁和玉米面馍,能吃一块麦面馒头人们都很开心。为了节省粮食,推广瓜菜代,我村的人发明了“南瓜盖被”,做法是用油和调料,将南瓜切成的小块在锅里炒个半熟,添加适量的水

,用一张发好的麦面大饼将南瓜块盖严,加上锅盖,小火烧约25 分钟即熟,连瓜带馍铲在碗中,馍瓜香混在一起真好吃,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们村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过去的土坯房消失了,整齐的街道装上了路灯,街道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下地也是电动车,吃饭天天像过年一样,享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乡亲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们村年轻的一代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将继续演绎我村新的故事。作者简介 :高继承,大学文化,曾任泾阳县泾干镇镇长、太平镇党委书记、泾阳县安监局长。喜爱文学和茯茶文化。

作者简介

高继承,大学文化,曾任泾阳县泾干镇镇长、太平镇党委书记、泾阳县安监局长。喜爱文学和茯茶文化。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