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记桥底东沟村
2024-01-26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记桥底东沟村

许志学


东沟村位于泾阳县城西北方,桥底镇以北,为渭北旱腰带地区,东与寨子沟毗邻,西有桥底村为伴,南有泾惠渠水相抱,北有黄土高塬而靠,背塬面水,负阴抱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乃生态宜居之地。

古有誉满渭北的大安寺、火神庙、师傅塔、北庙,本村古时人口居住分散,沿北塬畔东西一公里走向,分别有程王村、程张村、顺城村、师家沟、北街村、巷子,均以姓氏和家族的兴衰而命名,解放后统称东沟村,分为八个村民小组,全村637户,2372人,耕地面积2987亩,塬区灌区各半。

传统古文化有正月十五观灯会,敲锣打鼓迎财神,跑旱船,背亭子。“二月二爷上山,三月三爷下山”,爷上山就是将巷子火神庙内财神赵公明抬上大安寺大殿内,等三月三大安寺庙会结束后又将财神送回原处,所谓的山就是大安寺的土疙瘩,古称“赫连台”,因它孤独挺立,所以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山。

二月二爷上山,非常隆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四面八方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前来抢抬财神,如果哪个人或哪个村抬到财神,来年会给本人及本村带来好运,有的以村为单位,抢不到就大打出手,情急之下有人用鼓槌打,铜钹撇,打得对方头破血流,各不相让,上去一波下去一波,前呼后拥将财神抬上山,日后相逢一笑泯恩仇。

▲大安古寺

有一年财神被官苗村抢去,引起师家沟吕成吉的不满,等到三月三大安寺庙会官苗的龙灯到东沟来耍时,他暗藏一把钢刀在龙门外等候,等官苗的龙刚出龙门,他手起刀落砍掉了龙头,从此人送外号“斩龙将军”。

本村是古镇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层出不穷,有乡贤善书者高鸿亮、王峨楼,渭北丹青葡萄王李让(李小宜),唐都笔王刘平,诗人马林帆,县木器厂美工马林华,王景民,王文博。

解放前古镇以东街最为繁华,均属本村区域,有山西会馆、人力市场、菜市场、八爷说书、卖包子卖馍的、染布坊、杂货铺、京货铺子、老雷药店、五福楼银炉、鸿闷楼煮馍、景盛楼日杂、祥顺西书店、高家陈醋、卖烟酒、何老十饸饹面、李家甄糕、王家油茶。古镇明朝中后期即成棉花主要产地,“泾丝棉”在古镇试种成功后,在本镇仅一公里的街道上,大小花店二十多家,其中本村人经营花店的就有五六家,成为西北塬经济商贸中心。

1935年泾惠渠全线通水后灌区粮食旱涝保收,于是有北街村杨生才、丝路镖师张涛(张浪亭)在古镇北街创办粮食市场,生意火爆,市场一直延续至解放后七十年代。东沟村不仅是当时的经济商贸点,更是一片红色热土。1937年9月刘伯承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九师到古镇后寄宿在北街村张涛、王文杰家,队伍开拔时曾送给王文杰大儿子王民生一把军号,以作纪念。9月16日部队开赴抗日前线。

泾淳串子客许德发、赵庆义、王秋堂、陈怀玉四人往返于泾阳淳化,为红军游击队提供物资供应。地下党员何长发、马林芳、陈希连,巷子的刘宗沛曾在刘邓部任政治教员,中条山退役老兵罗新兴,为家乡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1年水淹桥底街,一夜洪水吞没了部分人的房屋、地窑及人畜,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那个年代,只能听天由命,从此给古镇人们心中留下永远抹不去的痕迹。

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打响后,贺龙率领第十八兵团解放成都,有何长发、韩述堂、许德发等人积极参加随军支前,为解放西南开赴大战场不辞劳苦。

1949年4月20日桥底解放,部队进入东沟村,老远就看见大安寺大殿前还挂着国民党的旗,解放军一行三人将旗降下撕碎,东沟村村民无不欢欣,夹道欢迎,围在大安寺前为解放军叫好。

1949年7月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府,扶眉战役,民夫队张文理、张凤奎、寇丘云义务支前,随军征西府,投身干革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响应党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村青年踊跃报名,积极应征,陈志让、吕宏谋、党有发、党启贵、张玉民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永载史册。

大安寺八只窑是东沟小学前身,因窑洞光线不好,通风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已容纳不下更多的学生就读,于1958年将北庙改建为北庙小学,新盖校舍4座共12间,陆续不断增建,后更名为东沟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4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五百亩,大搞水土保持,修建良田, 旱涝保丰收。1965年在公社书记吕鹏程号召下,全村社员在村书记张文理,大队长王振海、范益民等带领下,历时二年时间建起了四级抽水站,灌溉面积1800亩,同时辐射桥底村、寨子沟、兴隆付庄。1970年又挖了口深三十米的大口井以供灌溉所需。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可惜砸碎了大安寺门前一对大石狮子和塬上的师傅塔,仅存一青石莲花座基也被人盗走,火神庙更是荡然无存。

1969年元月1日,村上又成立了医疗站,以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做到小病村上看,大病上医院,乡医当时有“赤脚医生”高增志、常国敏、崔慧兰、郭文竹,一片仁心济苍生,待病人如亲人,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其和颜悦色的态度令人至今难忘。1973年全国学习小靳庄,我村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编排许多精彩节目,以“园丁之歌”“加钢”为代表节目,均在全县汇演,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大转折,放开市场,村上成立了基建队,对外承揽工程,既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1982年包产到户到组。1984年大集体解散,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本村号召栽果树,没钱信用社又给贷款,果树三年陆续挂果,每亩平均收入3000元,一亩园能顶十亩田,从此村民的经济收入迎来了一个大的飞跃,人们第一次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1996年苹果收入开始滑坡,村民们又转换到养殖上,养奶牛、奶山羊,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有大奶牛,生活不用愁”,养殖大户陈万财脱颖而出,在塬上建起了千头养猪场。随后2007年四组村民牛新友、罗纪林分别建起蛋鸡养殖场,一次上鸡9000只,日产蛋1000斤。

2008年,在本村二组成立粮丰专业合作社,百亩攻关田。2011年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改造危房190户,群众彻底告别危房和土坯房。2003年,争取上级资金180万改造抽水站,由原来的四级抽水变成一级抽水,就是天再旱也不用发愁了。2021年,村上又将塬上生产路全部硬化,就是天再下雨也不怕,庄稼照样收割,水果依旧外运。

如今,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煤改电进家,天然气入户,又在东沟小学内建起水塔一座,水井两眼,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自来水定时供应,医保合疗使群众老有所医,全村路灯全面覆盖,夜幕降临到处灯火通明,手机电脑全部普及,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家有小车,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有甜头,日子有盼头,精准扶贫见成效,环境卫生大有改善,邻里之间和谐共处,从严整风,惩恶扬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处处洋溢着安祥和谐的新局面。

白鹭起舞,黄鹂争鸣,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漫步乡间走,人在画中游,风光无限好,振兴待后生,愿我的家乡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山美水美人更美。

作者简介

许志学,笔名仲嵯樵夫,1966年生,泾阳桥底人,喜欢古典哲学及经典诗词歌赋,偶有所感,以丑诗拙文示人。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