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山底何村往事
2024-01-31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山底何村往事

何文华


一、历史脉络

清朝中期,外地黄家一户人,最早来到了嵯峨山下开荒种地,打窑洞住下,开始了迁居后的新生活。这时,口镇西何村(也叫何桥村),何家的一个儿子,年龄也三十多岁了,带着妻子,拉着牛,扛着犁,也来到了嵯峨山底下开荒耕种,盖房打窑,挖窖蓄水,开创新家业。黄家人来得早,何家人尊称黄家人为叔为姨,敬重相依,互为邻居,友好相处。

何家祖先有智慧,管家教导严格,农事作务有方,勤劳不息。清朝时,有何姓人官至陕西骑兵营管带,参与西北边疆的征战,并屡立战功,后娶有妻妾,葬于口镇吊庄村龙背梁上。1974年,口镇村修地时,挖出一座用石条砌成的古墓,碑石上记载着何家人骑兵营管带的辉煌往事,碑石现在还被何家人保存着。

说起来,明朝中期西何村何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儿子经营甘肃山丹县与陕西泾阳县的商贸,并做了官,落户在山丹,至今已繁衍后代四千多人。

另一个儿子的后代子孙,在清朝中期来到了嵯峨山下创业,开始了艰苦朴素的农家生活。面对黄土坡上荆棘丛生,狼虫鼠兔频繁出没,何家人携妻垦荒务田。年年月月挖地平地,耕耘兴业,吃穿简朴,却充满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劲头。这样春种秋收,养殖栽树,兼做商人与手工艺生意,日子越来越红火。因居住在嵯峨山下的沟道边,外村人就叫此地为山底何村了。

何家人和黄家人居住在一个村落,团结和睦像兄弟,有大事则互相帮忙。黄家人每当碾麦扬场时,何家人就来帮忙。过个红白喜事,全村人就来做各种需做的活路。何家人和黄家人迟早见面,都亲热称呼,说笑不断,宛如一家。

自清朝中期至今,何家人已繁衍至九代人,人口增至1000多人。黄家人也繁衍到十代人,人口增至800多人。加上后来陆续迁来的潘、赵、刘、方等姓人,山底何村人口已达3000多人。

二、环境变迁

我生长在山底何村六组,80年代前村民都是依沟两侧崖畔,打窑洞居住。或打地坑院,一个洞子由地面通向地下庭院,洞前盖个门房,洞子有10米多长,连着院庭。院庭四方形天井,东西南北宽三丈多,每侧打着二孔或一孔窑洞,可住人,做厨房、库房、饲养室。六组集体有一个地坑院,打有8孔窑洞;依大崖畔打有12孔窑洞,分别作为会议室、羊圈、饲养室、库房等。

六组的大场东西长,南北窄些,有百十亩地大。庄稼收割时,一部分人编组负责收割,一部分人编组负责用架子车拉运,一部分人在大场上负责把麦子堆成垛子。

碾打时,将麦子从麦垛子上拉下摊开晒干,再用牛拉碌碡,即牛拉石磙子转圈圈碾麦。后用手扶机子、拖拉机拉石磙子快速地碾场。下午男女老少齐上阵,起场堆麦,晚上精壮主劳扬场清麦入仓。

大场东西有两间土墙木椽砖瓦库房,碾打的麦子先入仓存放,待天气好晒干麦子,再转运至另外库房存储。晒干的麦子一部分用架子车,先拉运到镇上粮站,交给国家作为公粮;一部分分给社员和大小人口,作为口粮生活自用;一部分作为种子和饲养牲畜换料时用。

紧张的三夏收割碾打,分配称粮,入仓备荒,交售公粮购粮,在年复一年、繁忙有序地进行着。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这一套工作,由村里各家各户进行。分给每家户的地块小了,劳动规模小了,肥料籽种与机械投入大了,收获粮食菜籽与葡萄苹果类水果也多了。每家养鸡、养羊十多只旱地以每户十亩地计算,收麦五千多斤,除过成本,能净赚三千多元。

▲交公粮

1981年至2021年,村民沿村北村南东西摆开,盖了五排新砖楼板平房,每户有新房8至12间,村路都是水泥硬化,自来水、供电全部接通,出行也都有三轮车、摩托车、小车。村委会附近有两家小超市,供货供菜供肉。村上有一个养猪场,存栏有300至500头猪。村民离口镇集市有八里路,离211国道三里路,农业生产资料买卖方便快捷。

三、兴办教育

逝去的岁月,深情绵绵的回忆。1958年大炼钢铁时,县上为民工住宿在嵯峨山下盖了两间大安间厦房,山底何村的小学就设在这里。当时,有一名女教师驻守,设一个三至五年级就读的混合班。

还在五组地界,把古药王庙的大殿作为教室,供一至二年级学生就读。院内外有数株大古槐、香椿、杨树茂密地生长着,校长与教务主任留守校内。

小学每半年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个村的一至五年级学生,集中在山坡下的大教室内,或大平台操场上进行汇演。有小品、小戏、独唱、诗朗诵、快板、大合唱等。同学们穿着朴素,面容庄重,红领巾鲜艳,歌声嘹亮。打着少年先锋队旗,围成一圈兴致勃勃,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演出和观看,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山底何村小学和周边小学学生,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沟道搜索、爬山拉练、行军冲锋、抢占山头的军事训练。近千人的学生队伍漫延三四里长,勇敢地爬上陡峭的嵯峨山顶,在学生中配备了号手联络指挥,用实际行动学习井冈山、长征、延安时期红军八路军顽强拼搏、前赴后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奋斗精神。

1990年至2021年,山底何村党支部、村委会,筹资在村委会西隔壁,距各组相对较近的中间点建校盖房,约二十多间,供一至六年级学生就读,教师扩编为8至12人。全村十个组的学生全部集中一起读书学习。

四、豆腐和菜

从1960年到1980年,在山底何村六组的地坑院东边的窑洞里,建有一座豆腐坊,有一个牛拉的石磨子,一个大锅台,安有一个大铁锅,大锅上吊有一个木架与白布做成的筛浆包。窑洞一侧有用砖头砌成的二米长、一米宽的平台,放置有布包、压水出豆腐的三四个大筛子。

做豆腐时,在窑洞旁放置的二三个大盆里,用清水泡着黄豆或黑豆。泡数个小时后,有两个年龄稍大的经验丰富的把式,把泡软的豆子用大勺舀到磨子眼里,开始磨豆浆。磨眼上方有一木椽,横担在窑洞两壁。椽中间吊有一个装着清水的木桶,桶底连有一个细塑料管子滴着细流水,黄豆磨碎的同时与水混合成浆流出入盆,再舀到大锅上的渗浆包里晃动着,豆浆入锅烧沸,豆渣另存喂猪。

豆浆在火烧下沸滚,点浆水凝聚成絮,再舀到筛子包裹布中压上石板分离净水,三四筛子豆腐就成形成坨了。

当炉火熊熊烧豆浆时,一里路内都弥漫着豆香味。一些老人和孩子甜美地笑着,来到豆腐坊蹭豆浆喝,并啧啧称赞着豆腐把式的好手艺。老把式只是得意地干着活路,兴致勃勃地与老人们啦呱着生活中无穷的趣事儿。

豆腐做成后村里人用钱或用豆子买换一些,改善生活。再拉到外村卖一部分,多是用自家种的黄豆按斤两换,豆腐卖二至四角钱一斤,黄豆是一斤换一斤豆腐,或换一斤半豆腐。

豆腐可以炒肉、炒粉条、炒白菜。可以切碎与蒜苗辣子做成臊子汤,浇饸饹浇面条非常可口。可以用豆瓣辣子酱烘豆腐,可以蒸豆腐肉包子。冬季晒豆腐干调凉菜下西凤酒、太白酒。豆腐香软好吃,人人喜爱,在乡村很受欢迎。

山底何村六组的菜园子在村西南边,东西大渠岸北侧。当时先派社员挖水井,引渠水入井。由拉拉车链子从井中提水倒入小渠,再流入菜地浇灌。动力由驴或牛带动走圈运转,机械轴承中转运作。

水源是黑松林水库的水,水库流水进入大渠,引到北塬沿山一带,再引大渠水入井,由拉拉车提升到较高的地势灌溉旱地务菜。菜生长成后,两位厚道的老农择菜分成很多小堆,家家户户各领一份。五天或八天领一回,这样就解决了农民家庭吃菜的问题。

五、开会议事

故乡,故土,回忆你的一点一滴,都让我终生难以忘怀,魂牵梦萦。

1958年到1983年,山底何村不定期的开会,多在晚上召开社员大会,内容是汇报并研究生产进度,公布收获分配事宜;学习传达村党支部和上级有关政策等;社员劳动出勤、遵守村规队规、表彰奖励等;推选干部,提建设性意见等事情。

社员们往往自带小凳,板凳,在六组地坑院中,围圈坐定。队长主持,会计辅助,支部书记有时也来讲一段话,交代一些事情,队长与群众也轮流发言交流。

开会前,队长有时让一两个社员唱歌活跃气氛。妇女苟会云经常站起来唱一两个歌。一是东方红,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三是绣金匾。她的音调荡漾着幸福欢乐的韵味,似乎对现在与明天的一切都是热情的期待,有豪情四溢的信心与乐观主义精神,唱得专心热情。有时还哼唱一段民歌,顿时大家高兴欢乐起来。

会往往开到半夜才散,带的小孩子早睡着了,有些大人也低头瞌睡起来。当讨论事情时,甚至争吵一番。为一件事情的办理及怎样办,快办还是搁一段时间办,有时争得红脖子涨脸,多种意见与建议众口不一,一时三刻还统一不起来。

但是农民开会大多开得高兴舒心平和,群众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会场气氛较为融洽。人人都喜笑颜开,感到民主公正。因为生产队是每个社员的生产队,自个的事情事务大家讨论,商量决定。干部为集体生产与社员生活分配,为耕耘收获谋划盘算、操持奔波,为多打粮棉油操心负责,勇敢担当责任实干快干,值得嘉奖表彰。

现在群众会开得少了,在村组手机微信群里办公是常态常事,学习政策法令法规,中央与政府重要决定公布,村组安排督导生产,村务民事办理都是网上办理。当然这是时代的转变与历史的进步,更是我们百姓之福。

作者简介

何文华,泾阳县口镇中医诊所中医执业医师,《口镇话今昔》编委,口镇作协小组组长。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