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钟秀依旧团庄村
2024-02-02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钟秀依旧团庄村

宋晓艳

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永远留在我内心深处的乐园,就是生我养我的团庄村!

泾阳县城以东叫东关,出了东关紧邻的就是团庄村。再往东走,路的两边就是团庄人住的地方和土地。现在的看守所和武警部队驻扎的地方,清末民初就是团庄村王清堂和王礼堂的居住地,在他们的紧东边有个抗日烈士陵园,都在团庄村的地界。

听老辈人讲,清末回变,有二十多名回民骑兵,骑在战马上,给马尾绑扎上大树枝,打马飞驰,一路尘土飞扬,远看好似千军万马。汉人关门闭户不敢出门,清兵前来,赶走回民。回民一路向西经桥底后又北上到宁夏。人们把回民待过的地方叫团庄。宁夏有很多地方都叫团庄。泾阳县有三个团庄,我们村叫团庄,桥底一个团庄,云阳一个团庄。

另有团庄村的来由是:据1984年出版的《泾阳县志》记载,在清初有陈、由、鲁三姓人家先后始居于此,取名陈家疃(tuan)庄、由家疃庄、鲁家疃庄。三户人口逐年增多,村子扩大而连接,清末改为团庄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团庄村平面图(1949年前)

团庄村地形似龟背。清末村子土地大部分都是旱地,靠天吃饭。而且土地基本都是大地主周仲笃(清代的状元郎,民国时的绅士)家的,解放后才成为大集体的土地。

团庄村有个王天佑,是“登顺承(指王家大院,从清初一直传到民国)”的后人,当时人们称他为“大掌柜”,后来又叫他“水老”。王天佑1940年至1951年曾任泾惠渠南干渠第四段“水老”,管理泾惠渠南干渠第十六斗、十七斗、十八斗、十九斗、二十斗。他一生崇尚科学,热爱水利事业,段内水浇地面积逐年扩大,造福乡里。

图片

▲左王天佑 右侯治安

团庄村南的大片土地,紧邻泾惠渠八支渠。因为地高渠低,有水就是浇不上。王天佑在侯治安(李仪祉先生聘请的海归专家,时任泾惠渠管理局工程科长)的帮助下,经过精心测绘,在八支渠上设计了一座渡槽,将南干十八斗主渠延伸至八支渠以南,引来南干渠水灌溉,解决了这一难题,灌溉面积扩大了千亩。王天佑很早就有办学的想法,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愿望难以实现。当泾惠渠通水以后,经济有所好转,他就开始各方求助,联络泾阳东关的惠水亭、禹承业,团庄村的王啓恭,大曲子的仁亭海,花家段的马老四等人组成学校董事会,王天佑任总设计和监修,惠水亭任会计,禹承业任出纳。

校址选在团庄村“仙农坛”旧址,建校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个人捐助,组织领导是主要捐助者。学校很快建成,命名为“仙农坛小学”,后改名为“团庄村小学”。我小时候就是在团庄村小学上的学。王天佑的小儿子王伯义是解放后该校培养出来的团庄村第一个大学生。

“团庄村小学”到2001年成为私立小学,改名为“育才小学”,现在在校学生三百多人。

团庄村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小村庄,靠近县城,在清末民国时期都是有影响力的。1949年前,当时的社会名人有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周伯敏(于右任先生的外甥),在用水浇地方面有十八斗水老王天佑。五十年代前,村上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内各茶庄做工。

1976年团庄为大队核算,王克勤为大队书记。村上建有库房、饲养室、办公室,共有安间房 26 间,土地也属大队支配,实行按劳分配。

大队核算时期,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发展,有拖拉机两台、旋耕机一台、汽车一辆。同时办了企业,有砖厂一所、醋坊一所、商店三间、修理部两间、医疗站、蔬菜地三十五亩。为解决社员晒粮困难,打了三亩地的水泥晾晒台,盖了九间库房。大队各项工作及粮棉生产在当时全公社名列前茅,曾多次被评为县、社、地区的工作先进单位。

我的父亲当时就在醋坊给村民们酿醋,和父亲搭档的是刘铁道(已故),在外拉架子车卖醋的是张麦城(已故)。醋坊是三间大的安间房,门朝东。进了门,南边放着许多大老瓮,装着待发酵的醋坯。那时做醋用的全是玉米和麦麸。做醋坯时,把这些原料放进模具里,用脚使劲踩,做的醋坯有30*40厘米那么大。靠北墙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淋醋的大老瓮,大老瓮的底部留一个小吸管粗细的孔,孔里塞上麦秸一样的东西,一股细细的醋就顺着这个吸管流出来,到最后就往下滴,滴进埋在下面的醋缸里。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一进醋坊,一股酸热扑面而来,深吸一口那香醋的味道,又绵又酸却不刺鼻,浑身感到酥爽。小尝一口香醋,哎呀——那个酸爽,那个醇厚而甘甜,让全身被冻细胞顷刻复活!

那时人们常爱空口吃醋,那醋是真香!现在的醋大都是化学产品,咧酸咧酸的,人们都不喜欢吃了。

村上还有砖瓦厂,记得我的大姐就在那里干过活。在砖瓦厂干活,队长派的都是青壮年,他们干活卖力气又开心。几栋砖瓦厂的东边是我们村的柿子园,在那个物资特别匮乏的时期,柿子成熟的季节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当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诱的大人小孩都往地里窜。等到柿子真的熟了,队上就组织人们去摘柿子。那时,不管队长叫没叫,全村男女老少都去柿子园里。大人摘柿子,老人捡树下落的柿子,小孩子们在嬉笑打闹,还有拖拉机的“嘟……嘟……嘟……”“哒哒哒……哒哒哒……”声,真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摘完柿子,就把柿子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队长叫名字,叫到谁家谁家就去装自家的柿子。秋收已完,柿子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当年的欢声笑语,村民们的开心仍然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那片柿子园和砖瓦厂现在已成为人们居住的乐园。

1980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划分给农民承包,三十年不变。农村集体所有制得到改变,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2年下半年,村民委员会将原大队的汽车、拖拉机两台和牲口、车辆、醋坊,商店七间、砖瓦厂等大部分财产出卖或分配给村民,只保留了饲养室和库房。

1985年,原大队干部陈怀义、张保才、王保德和西安口腔医院联系,口腔医院派出代表郑信民教授(泾阳雪河桥上村人),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最后达成协议,经泾阳县人民政府批准,确定在团庄村办一所口腔医院泾阳分院,协议决定双方合作,由团庄村提供房舍、水、电,口腔医院提供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1985年10月医院建成并开始对外接收病员,双方合作了一年,后由口腔医院独立经营,医院逐步扩大,给泾阳人民和周围的县,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解除了病痛。直到2001年,医院撤回西安停办,历时十六年,这也给团庄村在历史上增添了新篇章,使团庄村知名度大增,给团庄村培养了几名医务人员,有眼科大夫王改改,口腔科大夫陈永生、张亚娟等,他们现在还从事着医疗工作。

2005年,团庄村已有200余户,870多人,现有土地900亩,人均一亩地。

2009年9月,国家投放、村民集资,全村安装了路灯,又给三个组修通了三条水泥路,全长1500米,宽4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村民拍手叫好!

2016年经上级批准,团庄村、大曲子两村合并为一个村民委员会。

曾经地广人稀,沧海桑田,现在已是车水马龙,团庄村俨然是一个城中村。

村东有个智慧农业园,也修了八车道的柏油公路,公路两边是三四米宽的人行道。道路两旁茂林修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公厕都像五星级的宾馆,人们早晚散步锻炼,常忘路之远近。

村子原来的晾晒台,现在是拔地而起的九层大楼,开着裕盛源国际大酒店,整天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育才小学东临是泾阳县的电教楼,村中还有现代化的幼儿园——启东幼儿园,园内有三百左右的小朋友。

以前人们农闲时,常一堆堆地坐在谁家门前拉家常,现在村头田间已不见闲人。你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对不起,人家都没空,都忙着搞经济。

团庄村,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往前发展着!

作者简介

宋晓艳,笔名风来疏竹,泾阳县鼎州于右任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喜爱文学书画。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