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论新著 >> 正文
西韩村往事
2024-02-08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DD3

西韩村往事

王小军


我出生并成长在泾阳县城西南角6公里处的一个叫西韩村的小村庄,那里有我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村子占地面积约400亩,人口1100人左右。紧靠泾河,村子虽然不大,但是从建村到现在也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西韩村名字的来源也得从最早建村的人说起。据村里老人说,是山西洪洞县人在大槐树下集合移民至此。那场洪洞移民数量达百万人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移民。

移民至此地的是韩姓人氏,他们几经周折最终选择了这片地方安家。因为这个地方在他们家乡的西边,所以给这个村子起名西韩村,以此来寄托对家乡的怀念。这里土地肥沃,又紧靠泾河,水源十分充足,庄稼也是年年丰收。谁知好景不长,随着雨季增多,河水经常暴涨淹没庄稼,大家都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几个人在泾河边商讨怎么治理河水涨潮的问题时,听见河里有人喊救命,大家跑过去一看,并没有人在水里,只有一尊石像。等大家齐力把石像捞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尊马王爷石像。马王爷又名水草马明王,据传各路神仙都惧怕他三分。大伙儿一商量,于是将马王爷神像迎回村里,准备合资建庙,以此来镇压河神,以求不再遭受水灾。但是选址很重要,在一个年长者的建议下,最终选到了村子最西边的一棵皂角树对面位置最高的地方。因为这棵皂角树在古皂角树他们来的时候,已经有上百年的样子了,再加上皂角树对庙门本身也有驱邪避灾之说法。

▲古皂角树

说来也奇怪,自从马王爷庙建成以后,再没有出现淹没庄稼的事,最多涨潮到离庄稼地有十几米的地方便会退潮。

有了这块宝地以后,来投靠的亲戚也多了起来,慢慢也有了村庄的样子。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当国家的精力用在抗日之时,各路匪患也猖獗了起来。当时西北塬有股比较凶狠的土匪,首领瓜子老一,时常骚扰。农户没有力量与之抗衡,最终想到的办法只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围着村子建城墙,以此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于是在马王庙以西开始建城墙。1949年前后,各路土匪不是自行解散就是被剿灭。这股土匪也随之覆灭,于是建了一部分的城墙,也就不了了之。至于后来那部分城墙怎么不见了,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慢慢地村子由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发展到几百户人家。有山东的、山西的、河南的、临潼的,但是始终是山西的韩姓人氏最多,西韩村这个名字,也就一直这么叫了下来。

1948年,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来剿灭当时为恶一方的张文田(邻村张家村人)地方武装。张文田部溃逃过泾河,两队人马隔着泾河发生激战。解放军部队当时牺牲三名战士。因为要渡河追击,便交代村民好好安葬,遗憾的是没有留下部队番号。村里人在村最南边,专门腾出一块地方,把三名战士安葬在了面朝泾河的最高位置。此后每当清明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来扫墓。为了不让后人忘记,便把村里去世的老人在这几个烈士的旁边埋葬。久而久之,那里的墓堆连成一大片。因为条件限制,当时烈士的墓并没有立碑。慢慢被后人遗忘,原来的墓堆也找不到了。我找了两个村里的老人,专门去了一趟,他们小时候给这几个烈士扫过墓,总算找出了大概位置,但是详细的地方谁也不敢肯定。先辈为我们这块土地付出了生命,我们就应该让后人记得他们。

到了80年代初期,村里有一个在铜川煤矿工作的人病退回来,联系煤矿出资在村子河边办了第一家采石场。因为泾河石源丰富,各地又都在大搞建设,石料变成了抢手的东西,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一时之间,泾河两岸的石厂如春雨后的竹笋,在泾河两岸到处发芽。当年泾河管理站还没有成立,无节制的开采也给河道治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村子每天能过几百辆来拉石料的车,对村里的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路慢慢成了低于庄基地几十厘米左右的一道沟,下雨水排不出去,路上的水有30厘米深,即使想去串个门,也得穿一双高帮的雨鞋。

有了采石场,就得有人去工作,尽管工钱不多,但也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我第一次萌生退学念头的时候,父亲便让我去装车,以此给我教训。装车就是从村口拦一辆去采石场拉石头的车,然后用一把巨大的铁锹把石料装满,车主会给几毛到几块钱的装车费。我的运气不是很好,拦了一辆18型的车,车厢很高而且很大,在我为难的时候,我的一个发小也拦住了这辆车,他年纪虽然比我小两岁,但是发育很好,块头大个子高,他的到来,让我彻底松了一口气。整个装车的过程,基本都是我在浑水摸鱼。我记得当时装车费是1块6毛钱,最后我们平分了。这一次不光彩的挣钱,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

采石场虽然养活了很多人,但是也让很多年轻人把青春白白浪费,也让当年那个到处都是冒泉水,随处都可以抓到鱼,有各种飞鸟和野生小动物的景象成为回忆,是有功还是有过,已经不再重要,俱往矣!

我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猎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家总是有各种野味,好像永远也吃不完。直到1993年我应征入伍,才暂时离开家乡。到了1996年,我退伍回来,国家全面禁枪,父亲当时有三把猎枪,上缴的前一天,他把猎枪擦了好几遍,也看了很久,那一幕对我印象深刻。父亲是一名老军人,也是一个老党员,尽管心中不舍,但老党员的觉悟还是让他尽数上缴,只有当年打猎时经常用的一个矿灯一直保留至今。

2014年后,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西韩村主要干道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水泥路,之后装了路灯,给学校的学生换了桌椅,为村民办了实事、好事。

现在在村里问西韩村的来由和村史,已经基本无人能说得上来,马王庙早已拆掉,只有对面的皂角树依旧矗立,据推算这棵皂角树最起码也有500岁了,树身也已裂开,然而每到春天,它总会奇迹般的抽出新芽,长出大片茂密的绿叶,仿佛向村民昭示着那种不屈和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小军,1975年生,泾阳县中张镇西韩村人,退伍军人,文学爱好者。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