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张艳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投入创作和研究
2019-07-12 16:04:52 来源:西部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在新时代的作用尤为重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其实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全面总结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深刻阐述了文艺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我们又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有的政治品格。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和永恒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系统总结历史、深刻分析现实,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延续了延安的文艺传统,借助“解放区文学”的资源和助力,形成于陕北红色根据地政权稳固以后的陕西文学,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陕西文学薪火相传三四代,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不仅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有着巨大的贡献。就陕西文学六十年的创作情况而言,因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确定而成就斐然。虽然几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焦点有所不同,当社会及政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却在陕西作家不同代际之间传递并继承下来,几代陕西作家始终坚持“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观 ,充满热情地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作为第一代陕西作家的杰出代表,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胡采,在谈到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等人的创作道路时总结道:他们”将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参加实际斗争,进行思想改造,经过学习、观察、体验、研究,从而获得无限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素材。”

以人民为中心 发挥最大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在人民生活中发掘文艺取之不尽的矿藏,才能涵育激发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

陕西的第二代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他们的创作也分别代表了自己时代写实主义写作的最高水平,他们所取得到成就,与他们长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贾平凹就此总结说:“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就是我们的命运,这种命运也决定了我们就是这样的文学品种。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这个时代、社会而生的,它只能以手中的笔来记录、表达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它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作家路遥,虽然已经离开我们26年了,但仍然被读者怀念着,而且随着他离开的时间越久,他的作品愈来愈有生命力,形成一种文学现象。路遥说:“正是(陕北)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在路遥看来,写小说,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他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作为一个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一员,才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路遥的作品,就是从人民的视角和立场,特别是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了解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欢乐,反映百姓的愿望和心声,做普通劳动者忠实的代言人,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歌唱人民,所以广大读者以持久的热情回报路遥作家这种“读者意识”。

作家陈忠实,虽然没有像柳青一样,将户口迁回老家白鹿原下的西蒋村,但是从1982年11月调入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之后,十年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白鹿原下的西蒋村。回眸过往岁月,陈忠实深切感受到,他在农村的岁月,其实对他以后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对中国农民、对中国农村的理解和了解,正是那些年完成的。2003年之后的陈忠实,虽然从白鹿原的西蒋村老屋回到城市,他住在建国路金家巷省作协家属院,他称那里为雍村,白天一整天他在西安石油学院家属院,他称这里为二府庄。每写完一篇文章,他在文末注明时间和地名,喜欢用“庄”或是“村”。进了城的陈忠实,只是需要一个身份认同,而他的精神地理却始终停留在了乡村。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坚定责任担当

习近平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既是希望,同时也直指存在的问题。新时代的文艺需要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这种文艺将会是为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它所呈现的也将会是萦绕在人民大众心中的梦想和希冀,它所发掘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品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这样的文艺,这样的中国精神书写,可以“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现实中国的伟大成就和文化自信展现好、阐释好,将表现对坚韧的奋斗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克服人生艰难困苦,对普通民众的关切和对社会发展、对民族命运前途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样一些具有积极的文化品质,传播积极文化的作品介绍给人民群众,也是我们作为文艺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艳茜,文学艺术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 谢琬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