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扶贫干部孙昉: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2020-05-28 11:13:36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1..jpg

西部网讯 2015年7月27日,孙昉以瓦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陕西省社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双重身份,在瓦铺村扎下了根。驻村后,孙昉紧紧依靠村级党组织,以“抓班子,强队伍;抓发展,促脱贫;抓服务,办实事;抓管理,保和谐”为切入点,广泛调研村情民意和资源禀赋,深入剖析致贫原因和脱贫瓶颈,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在孙昉的大力推动下,瓦铺村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气象,很多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治村方略被兄弟村镇、周边区县学习推广。

2.jpg

扎根基层,准确定位扮好角色

初次见面时,瓦铺村的群众们在私底下悄声议论着:“人家怕待段时间就走了!”……而此时的孙昉却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来了就要扎下来,就要干实事。”到村任职后,为了切实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孙昉要求自己必须做到虚心学习、准确定位,求真务实、不尚空谈,并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强化“六个意识”。

他强化学习意识,认真学习,虚心向当地群众和党员干部学习地域文化和农村工作方法。为了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他自费购买安康地域文献资料60多种,20多次登门求教茨沟镇、汉滨区以及安康市的相关历史文化学者。

为了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驻村工作上,他外出开会跑资金项目,每次都是办完事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即刻启程返回瓦铺村,常常是风雨无阻、星夜兼程,夜晚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也曾多次遭遇险情。

他强化责任意识。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情,充分挖掘村域内的生态、文化资源,他常常是早出晚归,白天走访群众、上山考察,晚上挑灯夜战研究当地文献资料、整理调研笔记、谋划发展思路。

他强化表率意识。驻村伊始,孙昉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徒步900多公里,把全村260多户走了个遍,把瓦铺的山山卯卯走了个遍。随后,他又先后邀请5名省社科院领导10余次深入瓦铺村实地指导扶贫工作,先后组织省社科院与瓦铺村、茨沟镇、汉滨区三级干部召开了7次脱贫攻坚联席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确定脱贫攻坚的措施方略,力求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以确保瓦铺村的所有群众能够如期、够格地实现“脱贫困、奔小康”目标,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他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把村里的事当家里的事,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真心实意扑下身子,驻村连心,助民圆梦,切实做到了“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实”。他是村民家中的常客,“走进农户面对面、坐在一起心交心”是他的主要工作方法。

他强化创新意识。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瓦铺村发展实际、切合群众发展意愿、有利于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提出了以“有机更新”原则实施特困村创建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想,推进瓦铺村立足资源优势成功创建“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和“中国景观村落”。

攻坚克难,在田间地头创办“党员流动讲堂”和“强农惠民讲堂”

针对群众缺乏种植养殖技术的问题,孙昉利用去省城的机会,先后大包小包背回几百册涉农图书,建立了村民致富技术资料专柜,在田间地头创办了“党员流动讲堂”和“瓦铺村强农惠民讲堂”;他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探索“情景互动”党课新模式,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他推行“全员承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施“设岗定责”,使普通党员变无职为有责、变无位为有为;他积极践行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培养三委班子梯队,组织贫困户成立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他带领干部群众把省级特困村——瓦铺村创建成为“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安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竭诚尽智,坚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手抓

孙昉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确立了“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体两翼”(“一体”即特色旅游,“两翼”即生态养殖和富硒种植)的产业体系,勾画了“村强、民富、业兴、景美、人和”的发展蓝图;亲自主持《瓦铺(寺沟)旅游扶贫研究》重点科研项目,因地制宜谋划古村落保护良策和贫困村致富产业,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促进全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着持续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力融情 精准识贫,精心帮扶

孙昉自制精准扶贫航拍图和精准脱贫规划图,首创“一户一档”样本;筹资30余万元开展“留守儿童德艺培训”“山里孩子看古都”“特困儿童救助”“贫困学生资助”“困难家庭帮扶”等关爱活动;引导群众发展甜杆、魔芋、核桃、柺枣等规模化种植业,以文创理念开发清酒、老玉米等特色农副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富硒特产为富民商品;推动建立了“汉滨区社科调研基地”,策划举办“陕南脱贫攻坚论坛”和“茨沟发展论坛”;争取20多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村域历史文化研究,并获准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真帮实干,“输血”与“造血”双措并举

孙昉筹资100多万元修路、架桥、建村委会,千方百计实施人饮、电改、灌溉、网络、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调动公益力量捐赠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空调、冰箱、图书、课桌椅、文体用品等物资,大幅度改善村级组织和村小学办公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村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治理水平,取得了强根壮基的效果;他筹资60多万元实施危房改造、古民居保护与业态活化,着力将废弃闲置的古村院落变成涵养乡愁的人文景观;他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培育新民风,强心立志,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招贤引资

孙昉充分利用省社科院独特的智力资源优势,在做好瓦铺村帮扶工作的同时,策划组织举办了“茨沟发展论坛”,推动省社科院与汉滨区确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陕西省社科院汉滨区调研基地”,他邀请60多位专家学者到村为脱贫攻坚和强村富民把脉支招,矢志念好“山字经”。他徒步踏遍全村山山卯卯,自主拍摄宣传片、设计制作宣传展板,到省城、北京、广东等地,利用“中国乡村旅游博览会”“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等高端平台宣传推介瓦铺村,多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瓦铺村的生态、人文资源得到国家级机构和境内外投资商的认可与青睐;以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理念,策划“大秦岭茶丝古道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并签订项目框架协议,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目标。

百姓的孙书记

两年任职期间,孙昉坚持每月驻村工作25天以上,脱贫攻坚落实规定动作不变通、不走调,创新自选动作有特色、有亮点,始终是村班子的主心骨和群众的贴心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孙书记”。一年任职期满之际,受群众的联名挽留,放弃回城,坚守瓦铺村,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被茨沟镇党委、汉滨区委分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被评为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最美青年、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和全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贡献人物。

孙昉曾根据瓦铺村的地形,用红、黄、绿三色为村子设计了精美的图标,其中红色代表瓦铺村的红色基因,绿色代表山山水水,黄色代表未来的辉煌,整体就像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树叶。

2017年,在回望瓦铺村两年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时,孙昉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