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戴信军教授一一《周恩来总理》木刻创作漫谈
2023-12-18 11:09:25 来源:新西部网

观照明性,岁月留痕

——《周恩来总理》木刻创作漫谈

文/戴信军

《周恩来总理》大木刻是在创作《于右任》木刻、《彭德怀将军》木刻后的延伸。我一九八二年西安美院毕业留校后,曾画过一组三幅“周恩来的故事”素描作品,《西北美术》刊登了一幅。周总理的形象,在我小时便留下深深的印象。虽然故乡已成记忆,但梦中三原大院依然温暖,婆婆颠着小脚,满面春风,在院里种着希望。石榴、苹果、葡萄、梨、杏等引来鸟雀欢啼,月季、菊花、婆花招来蜂蝶翔舞。靠南一排厦子房,西边正中两间大房及客厅,三叔父临窗写作、读书,金银花窗前飘香。从大门进院子迈过有石狮子的高门坎,青砖照壁间凌霄花火红一片。鸽子“和平堂”咕咕地鸣唱。父母房间桌子上立式镜框中的照片,记录着当年大家族生活瞬间。有个人照、生活照,中间是一张十六人的三世同堂全家福照。还有一幅大照片,是省戏剧研究院的舞美师四叔父戴战友和剧团剧组人员,围在周总理身边,五十年代在北京舞台演出后合影的情景。身着古装的女演员、男演员围在周总理两旁,我的四叔父头戴鸭舌帽站在最左边,温情祥和,戏如人生。真是幅欢乐有趣的大舞台合影。

《周恩来总理》木刻选取周总理革命生涯中的几个生活战斗片断,与毛泽东、朱德等在长征、延安,及渭北黄陵、三原等地活动瞬间,还有解放后和留学生一起欢聚碰杯的情景。解放后黄陵店头酒厂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曾受到周总理称赞。为什么周恩来总理会关心,称赞?那得从店头老酒在革命年代对中国解放事业的间接贡献谈起。

传说杜康得酿酒术,后经黄帝指点,取拐角井水酿出好酒。黄陵店头拐角井烧锅酒最早为《顺兴得》,后改名为《顺义合》。《顺义合》酒坊宁志西具有红色情结,时为红区提供白酒,还依据白酒酒精度,研发药酒,特供红色苏区,作为救治伤员消炎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店头酒销往延安和边区,受到党中央领导的称赞。1937年3月,中共陕甘省委陕甘苏维埃政府迁移店头。“1948年3月8日西北野战军警四旅和雁门支队,突破敌军埋伏,全歼守敌。包围店头,解放店头”。(《黄陵人民革命斗争史资料》)店头老酒不仅为小石崖革命根据地提供,还通过小石崖把酒转送到陕甘边区根据地。自1932年起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辟了陕甘地区。1933年照金保卫战中,习仲勋突围时腿部受伤,转移到小石崖后庄子疗伤,用店头酒消炎擦洗伤口,许多游击队员和当地老百姓为他寻医问药。习仲勋伤愈后,返回南梁继续领导地方革命斗争。

陈平老总对《彭德怀将军》木刻、《周恩来总理》木刻创作非常关注,并陪我们一起参观考察轩辕酒厂和店头酒厂。研究生代倩参予了两幅大木刻的创作过程,从资料收集、立意草图,到现场写生,研讨修改方案,使作品得以深化完善。在小石崖和百子桥写生后,将小石崖革命根据地画稿融入作品背景中,凸显出渭北地域特色。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立了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是近代中国共产党在黄陵西部最早开辟根据地的老区之一。刘志丹提出了“狡兔三窟”根据地创建论。毛泽东后来评价刘志丹用“狡兔三窟”之法,创出了局面“这很高明”。(《关于对小石崖革命根据地历史贡献的探讨》王国平)2020年10月6日,我和女儿代倩等一行赴黄陵双龙镇小石崖考察写生。沿小河逆行,过轩辕养生谷,原始森林幽寂的山道,清泉潺潺,鸟鸣远近。偶见小鹿、野鸡跑过沟道,清风拂动秋色,山坡交织五彩。河谷几棵金色树木鹤立灌木丛间,白鹭溪边栖息。小石崖游击队旧址悬壁面河,八处石窟似蜂巢,攀山石台阶将它们连通,易守难攻。山峰绵延,如满头浓发的卧狮,巨石镶嵌错落,红、棕、青、白、灰涂染崖壁,令人惊叹大自然造化神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抗日的出发地。1934年9月,成立了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和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领导机关驻中部县双龙镇上川小石崖附近的高窑子和灵湾。陕甘边南区处桥山山脉南段,陕甘两省的边界地带,包括耀县、淳化、旬邑、彬县、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和甘肃正宁、宁县。(《渭北革命根据地史》王继)

在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南区党委领导下,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黄子文、张邦英、牛书申等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总面积曾达一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四万的区域。南连照金,北通陕北,西北与南梁相接,是连接陕北、南梁、照金的重要枢纽。

在小石崖河边寒风中,我用水墨记录下最初对小石崖革命根据地的认知和感悟,那线条墨团浸淫着历史的风烟和苦涩。

创作《周恩来总理》木刻,对自己是一次心灵洗礼,从最初的历史零散片断和有限资料中,反复画小构图、变体画。模糊的人物,混沌的场景,远去的岁月,还原这一段历史瞬间,让周总理的形象从历史云烟中显现。构思草图阶段,焦虑的情绪;恍惚的感觉;流动的印记;梦中的回味。激动过,兴奋过,徘徊过,痛苦过,疑惑过。有时又冷却,去山里寻趣,用水墨与山水交流。换一种思维,多一样视角。回到画室,脑中闪动历史风烟,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骑马行进在长征途中,延水岸边。曙光从延安宝塔山升起,延河水从高原奔流而来,滚滚奔腾入黄河。你听!黄河在怒吼,那是民族的呐喊,团结奋进。东渡的红旗已展开,浪花激扬,号子声声……伟人的胸怀是博大的,一生是厚重的。细节见精神,将诗性语言融入木刻中。每一个远处的小人物、环境,应符合历史味道,人物的服装、佩戴要有依据。在历史的痕迹中去寻找、追忆、感悟、联想。《渭北革命根据地史》记述了周恩来在三原会晤杨虎城将军的情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处境艰难,被迫辞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率部移驻三原东里堡。周恩来亲赴三原安慰杨虎城:“在国家民族遭受极大灾难的时刻,你和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建树的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共产党永远支持你们”。周恩来与杨虎城、周梵伯在东里堡杨虎城住宅大厅前院合影留念。唐园古石刻“平分秋色”是这一历史性会晤的见证。“国内统一战线初步局面的形成;陕甘两省变成抗日根据地之现实的可能性”。(《周恩来选集》上册)

三原程金龙搜集的华山道士讲述:李靖唐园石刻“平分秋色”,是明代余多道人为三原李靖故居唐园所题写的。传说李靖成仙得道时,在三原嵯峨山修炼。遇家乡大旱,又冷却,去山里寻趣,用水墨与山水交流。换一种思维,多一样视角。回到画室,脑中闪动历史风烟,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骑马行进在长征途中,延水岸边。曙光从延安宝塔山升起,延河水从高原奔流而来,滚滚奔腾入黄河。你听!黄河在怒吼,那是民族的呐喊,团结奋进。东渡的红旗已展开,浪花激扬,号子声声……伟人的胸怀是博大的,一生是厚重的。细节见精神,将诗性语言融入木刻中。每一个远处的小人物、环境,应符合历史味道,人物的服装、佩戴要有依据。在历史的痕迹中去寻找、追忆、感悟、联想。《渭北革命根据地史》记述了周恩来在三原会晤杨虎城将军的情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处境艰难,被迫辞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率部移驻三原东里堡。周恩来亲赴三原安慰杨虎城:“在国家民族遭受极大灾难的时刻,你和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建树的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共产党永远支持你们”。周恩来与杨虎城、周梵伯在东里堡杨虎城住宅大厅前院合影留念。唐园古石刻“平分秋色”是这一历史性会晤的见证。“国内统一战线初步局面的形成;陕甘两省变成抗日根据地之现实的可能性”。(《周恩来选集》上册)三原程金龙搜集的华山道士讲述:李靖唐园石刻“平分秋色”,是明代余多道人为三原李靖故居唐园所题写的。传说李靖成仙得道时,在三原嵯峨山修炼。遇家乡大旱,`李靖东海龙宫求雨。龙王言:降雨需玉帝圣旨。李靖奉圣旨返回龙宫,龙王外游。龙婆见圣旨到,便请李靖代劳降雨。天上一点雨,地上水三分。李靖嵯峨山驾云降雨。降雨心切,水漫三原城。原来李靖未数好雨点,悔之晚也。突然一声巨响,几道蓝光劈开天地,三原城中裂开一条深沟,积水顺沟湧泄,百姓获救而欢呼。李靖得到龙婆礼物,二仙女变为兵书。从此李靖精读研习,后辅佐唐王李世民建功立业。明朝神秘道人余多云游李靖故居唐园,留下“平分秋色”四个遒劲厚拙的大字。当我再次来到李靖唐园,询问讲解员“平分秋色”石碑时,得知此碑一直置放库房内保存。

李靖为古代十大名将之一,阎立本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李靖位列之八。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七十九岁病逝。唐太宗亲临病床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李靖与夫人合葬于昭陵旁,陵形似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李靖陵前的石羊、翁仲均藏于昭陵博物馆。三原城隍庙李靖像两旁有对联: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仰观座上神无一尊不晓田自心来。这也是我在三原城隍庙文化馆工作时印象较深的一幅对联。

终于开始动刀了,忐忑中有种敬畏感。黑白木刻并不是复制原稿,重要的是刀法如何恰当地表现对象,与对象精神相融。周恩来总理光明磊落、胸怀天下,人格魅力是厚重的、沉稳的、大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思维是慎密的,与人民的情感是魚水交融、温润如玉。民间用周公“握发吐哺”,孔明“鞠躬尽瘁”来比喻周总理。我想以大小圆刀为主,浑厚朴拙,刚柔相济。中国传统文化有“淡然无极”,“中和之美”之说。书法也讲散淡之味。刀法是带有温度的,随人的性情而运行。刻木刻是刻你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各人经历不同,个性差异,必然导致画面中运用元素的区别。山水画讲一笔之法,有境界,有禅意,有节奏韵律。木刻也不是平刀、圆刀、三棱刀齐上就丰富了,而是刀法承载了什么?有借助山石树云来塑造人物的,这是外力,但内功更难。含蓄隐逸,藏而不露。刀子的自然趣味也是讲究的,只不过将毛笔转换钢刀。国画的线条是凸起的,而刀子的线条是凹下去的。无论是点或线,这凹凸痕有雅俗之分,美丑之别。

三月桃花雨,终南无闲情。周总理木刻创作进度明显慢了。期间应《岷州文学》主编包容冰先生之约,赶写了五千余字的散文“岷州行”。岷州行旅,使我对这片盛产“花儿”的神奇热土有了切身体悟,心生欢喜。“花儿节”二郎山上,洮岷河畔,城市公园,人们三五一群,八九一团,互唱“花儿”,展露情思及祈愿。虽然我听不清“花儿”唱词,但那气场、旋律、神情,已让我陶醉期间,眼含热泪。这里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走雪山,过草地后到达的第一站旋窝村之地,周恩来走过的地方。与佛诗人包容冰几次偶尔相遇,难以忘却的印痕留在“岷州行”文中。和以前刻木刻相比,有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塑造的大小人物来不得半点含糊,当然有主次之分。无论是刻实体,铲空白,不是挖掉空白那么简单,留下的刀痕木味应是自然的、随情的。记得我住5号楼一楼时,偶尔发现画案下出现多条凹槽,手一抠木渣纷纷飘落。原来是木板潮湿多年虫噬痕迹。那交错曲弯的线形虫痕,有种苦涩的拙趣,是刀子和毛笔难以表现出的线条美。国画讲线条品格、趣味。木刻理同,不是单纯放刀直干。追求造型准确,逼肖物体,容易呆板失去味道。刀法讲厚度、力度和情趣,通心灵,有感应,有生命力。刀子的节奏也体现在对整体的把握,让整个画面弥漫一种诗意,即大气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织融合。似一首交响乐曲,有高潮,有起伏,有低缓,有余音。形体外轮廓需概括,是表现力量的关键。并不是刀子越大,力量就越大。视觉的冲击力,首先显示在人物组合造型上,用刀只是一种技法表现。技通“艺”,“艺”明“道”。每种刀法都可达到极致。刻木刻是在木版上找感觉,刀刀肯定,绝无含混游疑。黑白对比,阴阳转换,没有虚,没有素描里的灰调子,将疏密、点线面、大小黑白组合对比,产生视觉上的黑白灰节奏感,在平面上制造错觉和深远。深化木刻艺术本体语言、东方精神和个性张力,跳出照片式复制,从物体内部结构去探寻。自度南山,观照明性。唐张怀灌言“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文字论》)人物性格刻画形神兼备,而不是逼肖表面的象。刀子依人物结构走,骨是本,有感觉,有味道。读起来入心怡情,视觉愉悦。

历史人物画创作情感是首位的,情感真伪,画中立现。不是有了高超技巧和新颖形式就可替代的,也不是炫耀技巧,玩弄刀法。《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将军》,均为有感而作。空白处大小圆刀的运用,有种怀念的泪痕之意。带有装饰性,写意性,及传统木版年画注重结构和民间剪纸装饰意趣的特点。适当加进一些明暗黑块,增强了厚重整体力度。刀随心走,情随刀移。寄托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判断,是本真自然的流露。刻木刻是刻修养,刻人生,刻自己。趣在法外,内化于心。

清明时节,阴雨连绵。周恩来木刻进入主体人物形象刻画,静心观照,情理交融。利用放大镜精雕细节更见真实,让正大气象弥漫其间。毅力、定力,静心、净心。每一天阳光都是新的,跋涉通往神圣的艺术之途。攀登艰辛,孤独无助。灵魂被慢慢净化,杂念、焦虑逐渐驱除。精神在突围。周恩来木刻刻制间隙,夜读《包容冰诗歌论》(呼岩鸾著),包容冰先生这首“南峰积雪”读后触动了我的心灵:

有一位伟人登上了1935年的达拉梁

喜上眉梢,挥笔写就

“更喜岷山千里雪”的绝唱

中国就开始笑逐颜开

七十六年间

南峰积雪,在冬季

依然洁白晶莹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走出绝境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周恩来木刻里三位伟人“喜上眉梢”的时刻。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卓绝,凝结成伟人“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浪漫情怀。麻子川乡旋窝村迎来了亲人红军。七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无情,世事变迁。南峰积雪依然洁白晶莹。我三次岷州之行,与佛诗人相遇而文学结缘。舍利的诗歌已入化境。自然万象,佛语禅思,明德悲悯。赠我的《觉行慈航》诗集,《包容冰诗歌论》,《包容冰佛诗赏异》等著作,读之获益匪浅。虽然我对博大深奥的佛教义理感悟肤浅,但读包容冰佛诗时,常有一种清流注入,带来一束灵光。文学和绘画本是相通的,艺术和佛学亦是交融的。千年莫高窟敦煌壁画就是最好的阐释。长安终南山隐居的唐维摩诘居士王维,善山水,多佛诗。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影响后世。经历岁月的磨砺,以虔诚的信仰和大爱进入创作状态,悟性更易洞开,并接近于艺术本体。包容冰的诗歌犹如一把开启众生智慧的钥匙而弥足珍贵。苦苦菜的童年,洮河边的少年。青灯下“空门”研经,佛诗中修行精进。包容冰是觉悟了的人,佛诗禅语启迪心灵,慧根果报以诗明“道”。打磨的诗歌境界纯粹智慧,入心净心。“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真如纯净的岷州山水田园。纯净的诗,纯净的心,使佛诗走进了当代语境,普世生活,对我创作《周恩来总理》木刻也是一个启示。诗歌和木刻创作都需要虔诚如宗教般的心态和探寻真味的殉道精神。

最艰难的日子已迈过,手工印一幅周恩来总理木刻需五、六个小时。忽冷忽热的气侯,阴雨烦人。耳朵鸣响,时而伤风受寒。好似旅人走进茫茫山野,不知何处可以栖息?也无暇观赏沿途风光。当路遥将《平凡的世界》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用僵硬的手把笔抛出窗外,这是人生长跑后的解脱。当我看到墙上印出的周恩来总理木刻作品,想到了路遥,似有封刀之感,力尽才竭之叹。人生是不断攀登山峰的过程,无论是神秀的“渐悟”,还是惠能的“顿悟”,总有一座你爬不上去的大山。尽心尽力,了却心愿,祈祷“喜上眉梢”。

最初印出的《周恩来总理》木刻,冷静一段时间发现画中有些语言太直白,应减去多余的东西。强化作品的精神指向和艺术品味,以达到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经过徘徊、思考后的升华。艺术的力量在于概括凝练,贵在含蓄,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艺术不是说教,唯有真情才会感染观众,打动自己。历史人物画,特殊的岁月环境,会丰富主体人物形象。取掉画面右边黑体字,毛驴简洁,使空间扩展延伸,让人物形象去说话。这样画面艺术语言纯粹明晰,犹如罗丹塑造巴尔扎克时,砍掉那过于吸睛的手一样,出现意想不到之艺术魅力。艺术创作的每一步都是探索,有多种可能。顺势而变,而生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敢破是出新的动力,大胆取舍,小心收拾。在绝境险境中求生、求奇、求新。《周恩来总理》木刻创作是一次新的尝试,从形式语言,刀法表现,随着深化调整进行,并不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而是在艰难前行中的一次艺术苦旅结晶。

静夜里孤独的雨,

光韵间闪烁万千银丝。

寒去暑至呕血磨砺,

带着清明的哀思。

钢刀下木屑低吟,

疑似雪花;雪花含泪,

浸润旅者苦味心迹。

当顽石感叹石灰的命运!

七彩的太阳风,

携带最后的谶语。

寒风苦雨间,

石头律动的肌理,

泪流满面,

花开自己。

二零二二年三月定稿

艺术简历:

戴信军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戴信军,陕西三原人,祖籍蓝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黄土画派研究会画家、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西安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院老教授协会秘书长、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写生中国陕西直辖分部副主席、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特聘画家。

出版个人美术文集《从传统走向现代》《戴信军国画选》,采访编辑《西安美院离退休老教授访谈录》。

1969年参加梅七线三原民工团修建铁路,1971年荣获首届梅七线先进代表;1972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院,1975年毕业分配到三原文化馆工作;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院任教,1982年赴浙江美院(中国美院)深造。美术作品入选九届全国美展、六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展,入选十一届、十四届、十五届全国版画展,一、二、三届全国三版展;中国美术馆藏品及邀请展、全国青年美展、国际和平年美展、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书画展获二等奖,延安颂三等奖。特别是美术作品《高兴》插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陕西省首届美术奖二等奖;获鲁迅版画奖、和平金奖。美术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版画》《版画聚焦》《中国连环画》《连环画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中国当代美术版画.水彩》,1996、1997、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大事记》。书法作品获2022年陕西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画摄影展特等奖。发表文学作品近三百篇,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写作》杂志精短文学大赛三等奖,《西安日报》征文三等奖,《东方散文》征文三等奖等,作品先后刊登在《中国作家文粹》《延安文学》《岷州文学》《海内海外》《山花》《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洛阳日报》《西部文学报》《吐鲁番报》《西北美术》《延川文典·散文卷》《龙桥新韵·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等,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篇。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