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崔宝堂先生一一草篆历史考证与演变
2024-01-12 12:57:08 来源:新西部网

草篆考证与演变

文/崔宝堂

内容提要:有金融界朋友提出关于“草篆”的问题。我以为虽不是伪命题,却也几乎没有明确的答案。在差不多找遍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对篆书的研究、实践,得出了关于“草篆”的不成熟结论,就是:

1、篆书从创立之初,直到实用以至上升至成熟发展期的当时当代,并无“草篆”之称谓。明代赵均创立了“草篆”的概念。

2、古篆由于书写速度和书写材质的原因,有向着草书化方向发展之趋势,那么 “草篆”一说应该会被逐步认识认知。

3、艺术以当随时代,篆书艺术很有可能在现代艺术家们的丰富想象和大胆实践后,创造出不失古篆本体特征的草篆书体。

一、绪论

在叙述草篆问题之前,先要表述几个基本概念,以确定一个准确的认识和研究基点。

1、篆书从创立之初,直到形成、进入实用(作为工具之用),以至上升至成熟发展期,换句话说,在篆书使用的当时当代并无“草篆”之称谓,恰如“崔宝堂”不宜被称为“‘人’宝堂”;

2、草篆是飞白用笔的别称。明代赵均《金石林·绪论》称,草篆“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

3、关于草篆,客观地说,一种是指篆书的草写(以《散氏盘》为最典型实例),指篆书本体书写的节奏快捷、笔画超出一般规整篆书范式的构架风格;另一种所指篆书演进到草书化即东汉以前的简牍和帛书,也叫古隶;

4、“草篆”正式提法始自明代,是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并有人企图创立草篆体,但由于随附者寡,加之其他原因,“草篆”终未作为书体存在,其原因我们可以探究之。

2019年9月8日,崔宝堂陪同国际刻字联盟会长簿田东仙(中)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全虎(左二)参观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现代刻字国际艺术展览。

二、篆书的沿革

自商朝灭亡至汉朝建立以前的1000多年间(周秦时期),是汉字(古篆字)的形成、发展、使用、成熟、规范期。篆字是在甲骨文基础上演进的,主要流行在北方的中原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陇东地区,与此同时,楚国也是文化乃至文字(楚篆)的发达地区。当今时代我们直接看到的篆字实物,主要是西周以来的青铜器铭文、宝鸡出土的东周石鼓,以及战国时期的楚简。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字数较多的青铜器铭文有《墙盘》、《来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大盂鼎》;《何尊》、《静簋》等等。需要赘述几点:①《虢季子白盘》为西周晚期青铜器,长方形,为传世体积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狿狁族后于周庙受赏的情况,此盘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②《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和完整的册命;③《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中央,指住在洛阳)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④《散氏盘》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铸盘内底上的铭文又是一件艺术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⑤《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而得名。它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大小篆承前启后和分水岭的作用,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益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战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古文字书写变化的重要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秦文化为基础的北方汉字向着字体规范化和书写规则化,庄重、敦厚、坚实方向发展;而以楚国为代表、楚文化为基础的南方汉字向着实用、快捷、灵动、秀美方向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楚篆既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更具有“草篆”的特性。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对于古篆到隶书的发展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

崔宝堂老师和钟明善先生在交流

“草篆”和篆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去掉了很多圆转运笔而改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使书写速度明显加快。于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是顺应时代快节奏发展的趋势,并统一使用偏旁部首,形成规范化结体和快节奏书写。而且当汉字进入毛笔书写阶段以后,草篆写法与规范化的篆书写法相比,又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从结构上看,打破了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的规矩,笔画结构比较自由,任意发挥的随意性较大;二是从线条质量上看,中锋运笔、逆入平出的行笔规则被颠覆,从而造成结构涣散、线条不匀、运笔徐迟变化大的感觉。正如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所说:“字须结束,不可涣散;须自然,不可勉然。各自成像而结束者,自然也;曲直避让而结束者,勉然也。若夫交错纷拿而结束者,妖邪野狐,无足道也(《帚谈·格调》)”。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赵宦光创立了“草篆”的概念并予以实践,但他对草篆的“勉然”之处还是持否定态度的。换言之,他认为从艺术规律上看,从美学角度看,即使草篆写成了,也会美中不足的。

2013年12月23日,在纪念贾平凹文学创作40周年《秦腔》现代刻字艺术展览现场。

三、关于草篆的例证及论证点滴

到目前为止,书法界乃至文字考古界鲜有关于草篆的准确的定性和完整的书论,亦缺少系统的大幅的公认一致的草篆作品,主要原因有三点:

1、绝大多数篆字本体是以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的基本原理和思维理念而构成的,而古代书写者书写时又是中规中矩,将写字看作严肃神圣之事;

2、从大篆字体形成到以小篆形式统一文字的千余年间,文字进化并不是很快,书写手段也不多,虽然我们不知道古人如何书写,但从出土文物留下来的铸造镌刻文字,就反映了这种速度和趋势;

3、即使我们视《散氏盘》之类为草篆,也只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判定,而并无当时如此界定的文献,所以,在篆字时代无草篆称谓就合情合理。

2022年3月8日,崔宝堂陪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左二)、副厅长郑晓燕(左一)参观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现代刻字国际艺术展览。

那么,即使遍寻周秦以降文献典籍,有关草篆的论述也是鸡零狗碎,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草篆”是在手写过程中无意间“制造”出来的,而这种篆文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出于“草率”,往往在起笔或收势时带出了无意识的拖笔痕迹,也因此,我们只能从历代贤人论著中去搜寻相关的一鳞半爪──

之一,东汉书法家蔡邕从刷墙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被后人牵强附会称为“草篆”。但蔡邕本人却仍然对此未作定论:“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

之二,以秦代文字为例,商鞅变法时所造“商鞅方升”上的铭文十分工整,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篆字,而同时期的“大良造鞅鐓”(见附图)上的刻款却很草率,我们权且将此归于“草篆”,但这种“草篆”却是“草率而为”的结果。

之三,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时期的两枚玉印,印文均为“泠贤”二字,其中一枚为小篆,一枚则为草篆,近于隶书,“泠”字偏旁不从篆字“水”而作“三点水”。

之四,朱谋垔(yin)《续史书会要》称“宦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该书写改变了依笔势作婉转的篆书笔法,不仅圆转处改以方折,且运笔真率出锋,点画有草意故曰“草篆”。

之五,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之《帚谈•学力》中说:“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体,即上古不可得,后代不可知,自秦斯下,居然不可让人,试为拈按,知余言之不妄”。实际上从他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自己作为“草篆”创始人的地位是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

之六,赵宦光之子赵均在《金石林•绪论》里更具体而客观地给草篆下了这样的定义:草篆“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就是说,草篆从造型而言,既有篆书之面貌和气质,又有隶书之构架和风骨,运笔节奏又快;篆书和隶书夹杂使用,楷法和草法并行,这种古篆字的书写方法(或者只是一种用笔和运笔技法),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写作习惯,是不得已而为之,终构不成一种书体。

之七,清代学者黄子高《再续三十五举》中说:“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宦光)始”。他认为草篆就是解散正统的篆书结体,让其自由粗率地变化,仅具有草书的意趣而已。

之八,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汉《祀三公山碑》中‘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个“屡”字我们或可称之为草篆。

2022年3月3日,崔宝堂陪同中共陕西省委原秘书长王改民(左一)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梦榆(左二)参观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现代刻字国际艺术展览。

四、关于草篆的个人结语

有本(金融)系统艺友喜好草书,欲对篆书可否草写作些探究,又以为余数十年研习古篆,或可详解其中要义,孰不知余多年研探方向,是遵从先师迟斋遗训,潜心于古篆文字的深度解构,致力于古篆书法的美化造型,以及倾情于大篆为基、小篆为用的技法创作。对于草篆或者说篆字草书化问题并未作专门研究,所以仅就自己认识所及,归理思绪,草成此文,并得出一家之言如下:

(一)古篆书所存在和使用的千余年间,并无草篆之称谓,系后人在认知和实践基础上所创造,且未完全形成所谓“草篆体”。真正可以认可的创立“草篆”的人物是明代赵宦光,也只有他对“草篆”有过系统论述即《寒山帚谈》,同时在实践方面做过探讨(见附图),虽不是开宗立派,却也是有意而为之。其他之前或之后出现的所谓“草篆”,是名副其实的“草率而为”。

(二)书法是艺术,艺术有规律,篆书艺术亦然。既然古篆艺术已经由于书写速度和书写材质的原因,导致篆书草写或者向着草书化方向发展,并在明清以来有了趋同的意见,那么我们以为,“草篆”一说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认识认知,这也是认识论的胜利。

(三)艺术以当随时代,认识应与时俱进。既然古代物质进化论者能创造出驴马结合之于骡子,当今狮子与老虎结合出了狮虎兽,更有借助高科技产生了“太空生物”,培育出了“转基因食品”,那么,古篆艺术在现代艺术家们的丰富想象和大胆实践后,创造出全新的、又不失古篆本体特征的草篆书体也未尝不可。只是要借此提醒有意者诸君,在符合法度和规范的前提下当然可以“法无定法”;如果偏离甚或背离艺术规律,搞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式的“艺术创新”,可能会走火入魔的。

艺术简历:

崔宝堂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崔宝堂:字石山,号金竹园主人。1956年出生于宝鸡陈仓区。一级美术师,高级经济师,师从康学忠、李子青、刘自椟先生。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副秘书长、第四至第七届专业委员兼评审委员;现任国际刻字联盟副秘书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员,陕西省现代刻字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印章行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银行文联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金融书画协会名誉主席。

书法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五届全国刻字展全国奖、第二届国际刻字大展赛特邀提名奖。

出版书法作品集18部、艺术论文集1部,出版经济金融专著4部。曾出访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作文化艺术交流。2016年2月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代表团团长赴日本出席第16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2019年被授予“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荣誉称号。2023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字制作技艺)首位代表性传承人。

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