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杨锋一一论山水画写生的时代笔墨图式建构
2024-01-22 16:31:43 来源:新西部网

山水画写生的时代笔墨图式建构

文/杨锋

摘要:山水画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被创作者广泛接受,这和传统山水画所提倡的“师造化”一脉相承。然而明清以后乃至近现代的山水画创作上出现了一种固定的重复图式,只重笔墨技巧而忽略自然与创作图式的转换之上,导致了山水画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图式面貌,而偏离了山水画的本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打破这种模式,使山水画更好的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笔墨情感,到自然中去,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本。山水写生已经成为体现时代气息,彰显当代笔墨情感,突破传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山水画 写生 笔墨图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山水画的图式面貌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改变传统山水画对时代表现的局限,以对自然物象的客观表达为创作的源泉,写生就成为当代山水画创作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代山水画突破传统,表现属于自己时代图式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表达方法被画家所接受。传统山水画所讲求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追求的就是要以物象的真实面貌为依据,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一种描绘方式,这和当今提倡的写生有着异曲同工之用,注重自然物象本身与描绘对象之间的情感转换,从而形成不同图式面貌的山水画表达方式。

山有五岳气势之分,人有南北思想不同,在不同的自然山水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在作品的表达中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思想和情感的不同来自于对不同客观对象的感受,也决定了山水画所要表达的图式面貌是对山川自然的感悟,成为山水画发展的必由之路。山水画从发展之初,也是以描绘客观的物像为主,在经历不同的朝代更替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宇宙自然观念的紧密相结合下,它承载着中国人对自我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一种理解与感受。所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缘”就是对物像的表达进行概括化处理和内心情感相结合,这种情感是和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山水画关于写生的描绘最早是由宗炳提出的,他所说的“画像步色,构兹云岭…..身所盘桓,目所绸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1],这是最早关于写生的记述,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了老庄思想的种子,所追求的是超越自然,表达心境的情感。五代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转变,这时期的山水画更加注重师造化,强调画面的图真,讲求对山水画的真实描绘建立在对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对自然的深入观察研究造就了这个时期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以客观自然地域图式特征为表现对象,各种表现技法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展现与表达,并为以后的山水画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标杆,也在以后的山水画发展历史中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元代由于社会风气的转变,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开始受到打击,陶醉于山水之间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在山水画中,抽象化的笔墨描绘语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求意思尔”逐渐成为文人标榜超越世俗的一种时尚,至此以后的山水画开始从师造化转向表达胸意的描绘,山水画的图式开始出现一种固定的模式,致使山水画的发展受到限制,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画面图式面貌,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当代山水画的写生本着以自然为师,创造出能够表达自然与自我内心艺术诉求为目标,改良明清以来传统绘画脱离自然的图式面貌,这也使得当代写生面对如何与前人拉开距离体现当下的时代性,这包括写生的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和意境营造的时代诉求,写生的方法又包括观察方法和笔墨技法的当代性,这些都决定了山水画写生图式的时代性表达。写生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是山水画家在面对优秀传统,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作出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图式面貌,是摆在每个山水画家面前的课题。师造化已经以成为当今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在写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彰显新时代发展的气息与表现新的社会面貌已经成为山水画家突破传统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方法尤为重要,它制约着取景、构图、笔墨语言的塑造等画面的关键因素。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讲求“目识心记”以不同的角度对自然进行观察,分片段记忆,最后在回到案头进行记忆创作,虽然也有像黄公望等随身携带纸笔,对感兴趣的树石等进行记录,但还是仅限于局部的片段记录,画面整体的构成关系等还是凭借记忆和经验完成,所以也就出现了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即郭熙所谓的“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在绘画作品中三远没有严格的区分,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加以运用的,而且描绘时视点是游移的,以心绪情感的表达为主要出发点,作者的情感一会在幽深的峡谷,一会游离于浩瀚的天际,这也就形成了山水画的视点是随着作者的思绪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观察方法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欣赏解读画面意境的视线方法,在视线的游离中体会作者的用意。这种观察方法虽然不符合科学的规律,但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两种方法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散点透视在写生和创作中的自由度上明显比焦点透视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是中国画观察方法的独到之处,它讲求一种精神的神游状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组合成一幅自然的客观和精神的主观高度契合的作品,是山水画观察取景的独到之处。如宋人郭熙所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把不同视点看到的美景都集中于一个画面,讲求“目驰神游”对景物的观察描绘讲求宏观的整体描绘。和西方焦点透视的局部描绘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传统山水画观察方法的精髓所在。

在近代的山水画写生创作发展过程中,长安画派可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赵望云先生是最早以写生的方式表现当时社会面貌的画家,他的农村题材写生作品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现了当年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这种再现生活真实面貌,追求艺术本真的精神追求被后来的山水画家所一直沿用。在他和石鲁的倡导之下,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他们以西北地区的自然地域面貌为原型,创造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朽作品。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更是打破了传统山水画题材的局限性,以自身在陕北生活和写生的情感为出发点,所描绘的具有浓郁陕北的地域图式面貌的作品,在近现代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和他常年对陕北的写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中国建国初期,有感于时代的大变革,以傅抱石,李可染等为首的老一辈山水画家,在面对新中国建设初期,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致力于改良山水画的发展为己任。傅抱石等行程二万余里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李可染提出为祖国山河立传,开始在山水画中加入新的工业化发展元素,表现时代发展的变化。他的欧洲之行,用中国的笔墨表现欧洲的建筑,可谓是中国画题材表现上的一个开拓者。在面对欧洲教堂等建筑及城市景象,画家以饱满的激情和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开始尝试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与油画构图方式相结合,来表达自己对这一新鲜事物的描绘。这种场景的描绘在传统山水画中是史无前例的。他描绘的作品横跨欧亚大陆,不仅完成了自我重“共性”向“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画“重传统”向“重感受”的转型。也完成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过去“封闭、守承”向重“开放、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也证明了画家正是紧紧跟随着这个时代变革的大潮,高举起“笔墨当随时代”与“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大旗,创作出这样一批表现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为以后山水画在都市题材的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李可染则以发展改良中国传统绘画为己任,主张运用写生的方法来改良中国传统山水画。画家在写生过程中充分发挥笔墨的优势,借鉴西方油画的技法,在笔墨运用上不再以表现物象的形质特征为目标,而是加强了对笔墨审美特征的追求,使笔法更好的融入墨法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观物取象的方式借用了很多油画对景写生的方式,然而这种借用却并不是完全机械地运用西方焦点透视的画法,而是很好把它和传统山水写生“以大观小”的取象方式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在德国的写生期间,他对哥特式建筑浓厚的兴趣,占据他此次写生作品的三分之一。对建筑物进行特写式的描绘,表现的相当精彩。画家以他坚实的素描和笔墨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将麦森教堂的神圣,庄严和神秘通过画面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以极为民族化的笔墨语言准确地展现了典型的异国风光,这在此前的国画创作中极为罕见。虽然中国传统绘画里面也有对建筑物的描绘,但是仅仅只限于工细的描绘,用水墨的语言结合建筑的美感,能够展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李可染可谓开了先河。虽然异域写生对他整个艺术写生的实践来说,可能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描绘以及在笔墨语言的表达上、逆光的运用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他的异域写生与表达方式对近现代的中国画坛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继傅抱石,李可染之后以写生作为改良中国山水画的新途径,被广大画家所接受。随着国家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以石鲁,赵望云等一大批画家,都走出国门运用国画的技法表达异国的都市风情,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创造除了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这一时期写生作为改良中国山水画的唯一方法被普遍接受,它以其强烈的现场感和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成为画家师造化的必备能力,然而每个画家所遵循的写生手法又不尽相同,比如石鲁在面对客观物像时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表达,如他所说:“当地如实描写,毫无作用。写生要发现真正生动活泼的东西……要画得比生活更美、更好……我在埃及写生时.更多是现场把特点记下来.回到旅馆才正式整理成些稿子。[2]这里画家的写生只是起到记录对象主要特点的作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当时提出自己山水画写生观的画家还有赵望云、关山月,钱松苗等等.他们的方法都各具特色。如此多样的山水画写生方法反映了上世纪中叶现代画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写实与写意关系时不同的视角与方法。是现代画家群体多样审美取向的集中表现.它对现代绘画风格面貌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笔墨技法的当代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感知上,也体现在对传统笔墨的拓展上。传统的笔墨追求骨法用笔和墨分五色的玄学观念表达,随着当代人审美取向的转变,这种表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面对客观景物的时候,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呈现自己对这一客观景物的理解与表达,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墨形态,材料技法的应用,而是如何结合西方绘画元素的色彩、构成关系等方式为我所用,这为当代山水画写生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笔墨意境的全新表达方式。

总之,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方法进行山水画的写生,表达当代的审美需求和建构起属于当代山水画的图式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情感以及精神追求,并在写生中充分展现山水画新的时代情感图式,已经成为山水画写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山水画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山水画的写生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用多元的思维观念和手法,让这一传统艺术门类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已经成为每个山水画家在作品中所要展现的重要表达方式和方法。

艺术简历:

杨锋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杨锋,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院聘画家、研究员。文章曾发表于《美术观察》、《贵州民族研究》、《艺术百家》、《传媒》、《大众文艺》等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20余篇;出版著作2部;画册数10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7项;参加国家、国际、省级展览等,获奖入选30余次。

作品欣赏:

《丹霞秘境》65cmx45cm2023年

《空谷》65cmx45cm2023年

《水墨丹霞》65cmx45cm2023年

《霞光》65cmx45cm2023年

《小井村振兴讲堂》45cmx65cm2023年

《远峰如波》65cmx45cm2023年

《村口的守望》65cmx45cm2023年

《丹霞正午》65cmx45cm2023年

《秦山写生之二》61cmx46cm中国画

《秦山写生之七》61cmx46cm中国画

《秦山写生之四》61cmx46cm中国画

《秦山写生之一》61cmx46cm中国画

《申家山写生》65cmx45cm2023年

《正午霞光》65cmx45cm2023年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