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王铜芳——于右任书法刍议
2024-01-24 22:42:15 来源:新西部网

博采熔炼 凤凰涅槃

——于右任书法刍议

文/王铜芳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是近现代书法的一面旗帜、一座高峰。是陕西书法的骄傲和楷模。学习、传承先生的书学思想、书学方法,继承传播弘扬于书,是陕西书法界、书法人的责任和光荣。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对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有一些接触和肤浅的认识,赘述于后,以就教于方家。

一、深厚扎实的功底,是于书生长的沃土

于右任书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力于其孩童和青少年时的书法基础。《于右任年谱》记“先生自十岁起,临帖至今(28岁)未间断,功底扎实,书艺大增。”于右任7岁入私塾,10岁时即跟随关中有名的私塾老师学习书法,首先临习的是王羲之的《换鹅帖》。后又在赵体上下了大工夫。基础和灵气使他的书法在年轻时就崭露头角。于右任在就读三原宏道学堂时,考官在他的试卷上批:“笔端奇气不可遏制”,就非常看好他的书法。据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对这份试卷影印资料的研究,认为其书法“中宫紧收而笔势开张。”“笔法追求舒放的个性。”明显受王献之、欧阳询等书法家的影响。

从他的《兰亭节录》、《赠式子老弟》等早期作品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他的书作受二王和赵孟頫影响颇深。

先生的书法学习起步早、路子正、基础扎实。他后来在临习魏碑、汉隶时也是下了真功夫,不仅达到了形似,而且做到了理解熟稔其体的精髓、神韵。

于右任先生虽以草书誉名,但先生的楷书也写的相当好。譬如立于1929年的《曾孟鸣碑》,点画古朴、圆融、灵动且有股稚气;呼应萦带之间,有行草笔意;在规矩之中,又出规矩之外,大才彰显。又如立于1930年的《秋先烈纪念碑记》,线条硕长,清畅灵动;富于变化、生机盎然;婉转优雅,趣味无穷,被认为是其标志性作品。

二、博观约取、汲精用弘,是于书发展的阳光雨露

于右任书法可说是万流汇集、博大精深。研习碑刻后,他多方搜求魏墓志、造像记等。“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返。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 (《寻碑》诗)。20年耗资十余万银,收集来近400方碑石。(现在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先生不是为收集而收集,而是用于研究探寻,反反复复手摩笔临。他在经过千辛万苦得到前秦《广武将军碑》(拓本)后,高兴的写了近600字的长诗《广武将军碑复出土歌赠李君春堂》;后来又有诗作《纪广武将军碑》。他说:“我最初学魏碑与汉隶,后发现了《广武将军碑》,认为众美皆备,即一心深研极究,临写不辍,得大受用,由是渐变作风。”可见其对此碑的重视研究之深。

为了标准草书,他广泛搜集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和理论。仅历代碑刻拓本和墨迹《千字文》就收藏了300多种。还广泛交流,敬重草书人才。

他与章草大师王世镗的交往就留下了一段书坛佳话。(王世镗,近代著名书法家,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于右任在南京看到了王世镗的章草书法,十分敬重推崇,就拿出1600元托人去汉中邀请王世镗到了南京。于、王二人切磋交流书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于右任的广为称誉下,一时间写章草的王世镗名声大振。建康名士都希望见见这位“在世的古人”。王世镗书法展的展品也被一抢而空。

后来,于右任又荐举王世镗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月薪300元。王世镗病逝后,于右任十分悲痛,出资将其安葬并撰写了墓碑。还作挽诗四首,诗曰“虞公臂痛兴犹酣,白首埋名亦自甘。稿诀歌成前数定,汉南不死死江南”;“牛首晴云掩帝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悲痛不舍之情,溢于诗外。

先生对汉简书也十分推崇。1957年台湾将旧时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的居延木简予以出版,于右任为此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写到:“此生得见居延简,相待于今二十年,为谢殷勤护持者,乱离兵火得安全。”圆了先生二十年的一个梦想。

无论是正书、草书,无论帖、碑,先生都做到了博览广采,取精用弘;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三、碑帖糅合,扬长互补,是于书独立于世的葵花宝典

先生书法从帖起步,中途变革钟情魏碑,且能穿越碑与帖的鸿沟,化帖入碑,熔碑入帖,以碑为骨,以帖为韵,形成了天下独有之“于书”。碑、帖是中国书法的两大源流,各有所长。帖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自晚清碑学兴起。因革命者的情怀,受孙中山、黄兴先生的影响熏陶,于右任爱上了魏碑。他曾告诉友人,孙总理提倡魏碑,我也提倡魏碑,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

最可贵的是在他那里碑、帖并没有水火不相容。先生没有固守魏碑的方整斩截、扁方紧密,而是汲取碑、帖各自的优点长处,加以糅合,统一于自己的笔下。在用笔上兼融碑的浑朴方劲、帖的腴润多姿,形成其亦碑亦帖的线条特质;形体上横向取势,稳中求奇,大度开张,展现出自然天成的结体章法;风格上雄浑豪迈,持重从容,既不失碑中含有的厚重感,也不失帖中含有的灵动性,尽显了“于书”碑帖糅合,扬长互补之美。他的行楷、草书都体现了这种神韵。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楷体,也不易见到一般习碑者生硬呆板的“棱角”,下笔简直,行笔率意,结体磊落坦荡,重视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充分彰显了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不凡功力,充分展现出他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浪漫情怀和胸中的磅礴豪气。

四、先进的书法理念是于书卓然自立的理论基础

作为革命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书学理念富有先进性、革命性、大众化、自然美。略录于后:

学书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

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

临是临别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

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也。试以纸覆古人名帖仿书之,点画部位无差也,而妍媸悬殊者,笔活与笔死也。

无死笔是书法之无上要义。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以自然之波澜为波澜,乃为致文。

易识,易写,准确,美丽。

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吾有志焉而未逮。

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

……

正是有正确先进的书学理念作指导、引领,所以于右任书法的目的性、前瞻性、功能性始终非常显明。他自己也一直是其书学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先生的这些书论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五、国学基础、政治家的气度是于书的字外功、精气神

我们欣赏于书常常会折服于其书法所彰显的文化韵味和饱满昂扬的精气神;既就是一些简单、少笔画的字同样写出了气势、写出了韵味。为什么?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书法本身的结构、点画的搭配、线条的张力、行笔的速度、力度等;二是作品彰显流露出来的精气神,也就是字外功夫。

于右任是书法家,更是政治家、诗人、教育家;曾长期官居高位。所以其见识、眼界、志向、胸怀、品位自是不凡。

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于右任早年追随孙中山闹革命,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还竞选过中华民国副总统。可谓大政治家。

于右任先生现存诗歌近千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他以草书名于世,诗名几为所掩。屈武曾说:“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很好。” 著名诗人柳亚子说:国民党的诗人,于右任最高明。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宴请著名文化人,席间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回应说:“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即指于右任在成吉思汗陵墓赋的《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一段笑谈亦折射出当时于右任的诗名。

如同苏轼、黄庭坚、毛泽东的诗、书一样,于右任的文化底蕴、家国情怀,促进他的书法攀上了华山之巅。

著名鉴赏家任堇(1881—1936)曾为《与钟、为民》联题跋:“右任先生书剽忽犀利,纵横之气逼人。此联双钩镌板悬明孝陵,从此文字有灵,河山增重。行间字里仿佛犹有龙蟠虎踞意态。铁芝吾棣其永永宝藏之,虽十五城勿易也。任堇。”

著名书法家曹伯庸(1930—2011)曾为《古石、长松》联题跋:“此于右老书五言联,多用北碑意趣,施墨浓重,用笔沉稳,先生诗中所云: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即此之谓也。丁亥春月,曹伯庸。”从任、曹两位行家的题跋里,我们当可体会到于书的精妙和珍贵——“文字有灵,河山增重。虽十五城勿易也。”


六、勤奋刻苦、孜孜以求是于书成功的根本保证

他曾自言:“余中年学草, 每日仅记一字, 两三年间, 可以执笔。 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在1930年的一首诗中他写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学魏碑之勤,所耗精力之巨,个中甘苦,可见一斑。

有先生的属下曾说:我在于先生左右时,每见他临《出师颂》帖,一次就是五十多遍。

平时求他写字的人多,他每天常常要写三四十张纸,虽然劳累,但却乐此不倦。著名学者罗家伦有首七绝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拂须卷袖画中身,取墨频呼更入神;此是前生欢喜债,行藏围满索书人。”

在制定标准草书时,对选出的60余万个单字,他都亲自过目、筛选。1936年《标准草书千字文》第1版面世后又作了8次修改,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于右任先生毕生精研苦练,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在日记中写道:“我写不好,是什么原因? 想来是不用心。”其精神,堪为楷模!

先生一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领衔编辑的《于右任书法全集》收集了先生一生作品2600余件,集子有6600余页。2014年11月5日,为纪念于右任诞辰135周年、逝世50周年,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于右任书法全集》编委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共同举办了《于右任书法全集》出版首发式及座谈会。让我们感受了于书的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结束语:于右任书法浩繁博大,奥妙幽趣。他是有清以来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是一代书风的开拓者。林语堂曾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赞赏于右任书法说:“于先生通过他的笔墨将自己的个性、气质、才能及修养等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作堪称名副其实的上乘之作,观赏于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仿佛超脱了尘世,在仙境中翱翔。”中外专家学者对于右任书法评价的赞美,是我们陕西书法人和书法爱好者的骄傲,同时也赋予我们陕西书法人和书法爱好者以重任和激励。于书是中国书法的宝贵财产,是书法学习者的富矿稀土。继承、发扬光大于书,宣传推广于书,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吾辈当继承于右任先生的书学精神、学书方法,潜心研习,砥砺前行。

作者艺术简介:

王铜芳,早年从军,先后在海军东海舰队训练团、海军电子工程学院任教,后转业西安,从市科协原纪检组组长岗位上退休。喜爱书法,从欧楷、汉隶临习起步,继潜心学习简牍书法。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市有关书画展并获奖。喜爱写作和书画评论,近几年在新媒体发表游记、评论文章60余篇,多篇被《西部大开发》、《西部文旅》《陕西民间艺术交流》等媒体采用。现任西安老年大学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书画学会副会长、西安老科协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