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刘馨潞一一论西部城市雕塑的本土语境
2024-02-26 16:11:35 来源:新西部网

论西部城市雕塑的本土语境

一一以西部张掖湿地公园落地雕塑为例

文/刘馨潞

内容摘要:今天的西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学上的名称,这个神秘而充满传奇的地域已在社会意识形态及经济发展下有了新的表征。雕塑语言作为城市视觉、触觉观能认知的重要范式,是地域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矗立于西部这样一个特殊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多元角度上的空间雕塑,应与其恒定的西部文化形态相呼应。在“全球概念”的舞台上塑造好属于“西部”精神内质的艺术形象,在西部大开发的征途与 “一路一带”的浪潮中,让雕塑这一富有活力的学术领地为西部发展推波助澜,把西部城市凝固的文化与精神流传千古、远播四方。本文从已落地的西部张掖湿地公园雕塑案例出发,论述了荒原美学在西部城市雕塑中的诗意表达、夸父精神下的西部城市雕塑与空间叙事下的西部境遇。

关键词:西部 雕塑 荒原美学 夸父精神 空间叙事

今天的西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学上的名称,它已成为具有多种语境的文化象征,这个神秘而充满传奇的地域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意识日新月异的后工业时代已有了新的表征。作为世界脊梁的中国西部,有辽阔的草原、有奇异的山岭、有无垠的大漠、有险峻的峡谷、有奇异的丹霞……,苍茫与壮美、质朴与神秘,构成了西部富有魅力的精神本相。今天的西部是无数目光与话语汇聚的场地,不仅因为这里曾是丝绸古道,更因为这里繁衍生息着多民族的中华儿女。多民族交流与共生,人与自然相立相融,历史的兴盛衰亡,命运的流散际会,自然的枯落荣生在这里演绎着西部独有的画卷。

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体的更新迭代使我们已处于视觉占主导的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图像社会”中,文本迅速转至后台,在这个图像为中心的世界舞台上,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不能忽略这个时代的特征。而雕塑语言作为城市视觉、触觉观能认知的重要范式,是国家、地域、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手段。雕塑作为国家、地域、城市的代言人,它传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也对城市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品位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精准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也推动着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来说城市雕塑形象的树立更为重要,通常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和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矗立于西部这样一个特殊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多元角度上的空间雕塑,应与其恒定的西部文化形态相呼应。在“全球概念”的舞台上塑造好属于“西部”精神内质的艺术形象,在西部大开发的征途与 “一路一带”的浪潮中,让雕塑这一富有活力的学术领地为西部发展推波助澜。

一、荒原美学在西部城市雕塑中的诗意表达

在中华民族内向、深沉的审美视野中,西部是一个悲怆却强悍不屈的生命体。处于亚欧大陆制高点的西部那漫天的风沙、地老天荒的大漠山川是中国别样的荒原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夕阳西下”、“西风送冷”,西部成为中国荒原美学中最重要的自然意象。西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是人生价值的深层体验。“快倚西风作三弄,短狐悲,瘦猿愁,啼破冢”。 这是天、地、人三者和解下的西部生命共感之美。这一特殊的西部荒原语境,建构了西部雕塑语言基因的荒原审美和悲悯关怀的特质。

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在自然状态理性与感性共生下,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本能的存在。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荒原对于西部不仅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的意象表达,也是在人缺少生命之水的荒原状态下的一种生存力量的精神传达。荒原美学是对人类终极关怀之美学。荒原美学下潜伏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是生命的阵痛、是精神的救赎。荒原美学下的雕塑语言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雕塑语境的设置引导我们观照历史来认识当下的自身,在认识的基础上迸发出活力,找回救赎心灵的动力和激情。这是历史的透视,也是现实的观照,雕塑作为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这种视觉与触觉艺术符号下的生命体验,是对文化与生命价值的深度思索,这是跨越时空的美学精神。

在这片荒原美学视野下,“扶伏民”家族的身影不仅是中国历史及文化不可或缺的存在,亦是荒原美学的形象传达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扶伏民者:黄帝轩辕之臣曰茄丰,有罪,刑而放之,扶伏而去,后是为扶伏民。去玉门关二万五千里。”在中国漫漫的历史征途中,在西部漫天黄沙的荒漠里, “扶伏民”是政治流亡者、精神流亡者、生活流亡者的历史浓缩。在西部漫漫的黄沙中,人与自然的抗争,政治与历史交融下的悲壮记忆比比皆是。“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降矣哉,经身夷独;战矣哉,骨暴沙砾。无贵无贱,同为枯骨。”这是西部荒原美学下的千古绝唱。

苏武便是这千古绝唱中的重要声部。苏武出使西域被扣留十九年。 “天雨雪,卧啮雪,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持节不屈、历尽艰辛终得归乡。苏武孤独却坚定、顽强的脚步踏着西部这片荒原的记忆,他不屈的精神生生不息地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在政府府志的册页上发现了苏武在甘州的黄土地上牧羊,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挖掘这一西部美学及精神领域的典范-----苏武,让他的身影矗立在了长长的丝绸古道上,让西部特有的荒原美学及苏武精神留存、传播、交流、再生……

年迈的苏武在卷曲的羊群中孤寂地注视着东方(如图1),悲沧却又坚毅。群羊托衬着他的孤单,写意的雕琢的手法表现了群羊无力、哀苦的眼神与苏武炯炯有神的坚毅目光形成强烈的对比,苏武的整体人物刻画上突出了面部的塑造,衣纹虚化处理,随势起伏,在线、面、块的刀与石的碰撞中表达着生命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坚定的目光与你形成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寂静中让中华精神永恒传承。苏武沉默着,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历史被凝固在这一瞬间,突破时间的界限,诉说着曾经的风霜,这无边的寂寞、伟大的沉默感动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着人生,给我们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看得见的历史是城市和文化的对接,可碰触的记忆是人与精神的共鸣。

二、夸父精神下的西部城市雕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夸父逐日并不是要超越日影、征服自然,而只是要超越自我的极限、实现自我的生命意志。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生命意志的艺术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精神主导倾向。还有西巡的周穆王、出使西域的张骞,以及投笔从戎的班超、尽忠守节的苏武、不畏艰险西行求法的法显、玄奘……,坚忍、执着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腾、并延绵无尽的传递,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儿女,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西部人民更是夸父精神的传承者。

西部夸父精神与中国精神有着深层的呼应,在当下娘炮之风横行的危机时刻,让西部雄性夸父精神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成为西部儿女、中华儿女体内天然活动着的养份,在当下更为紧迫。只有让敢争敢做敢当的强音成为时代的福祉,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张掖,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多名族、多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让张掖成为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城市。响应“一带一路”的号召,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大力打造区域形象“名片”,讲好“甘州故事”,为传承和弘扬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西部精神,挖掘整理了体现西部精神、文化风貌的历史文化,并积极转化为公共空间艺术,为西部经济、旅游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张掖湿地公园是沙漠戈壁环绕之下的绿洲湿地和生物景观,这种典型地貌的形成不仅是自然的巧夺天工,而且历朝历代水利涵养也功不可没。张掖市甘州区政府挖掘了为西部建设、为张掖水利涵养做出突出贡献的唐代甘州刺史李汉通,李汉通兴修水利对张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建成了强者精神的西部雕塑示范,在西部发展的浪潮中李汉通精神正驰骋在西部与西部自然环境交相辉映中,传达着西部儿女乃至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强音。此雕塑再现了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之貌。此雕塑以三度景深的构图演绎了李汉通为甘州兴修水利历史典故,作品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用水车来象征水利工程,窥意象而运千斤,二度空间中的水利工程动态把握到位,一度空间中的主人公李汉通高大健壮,气魄宏大,充满力量,神态、动作、表情严谨威严。整体构图凸显了李汉通的敬业、实干与孜孜不倦。这一精神正是我们民族肌体内的夸父精神。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所在。在已建成的西部雕塑中也不乏讴歌强者精神的作品,在西部发展的浪潮中夸父精神正驰骋在西部与西部自然环境交相辉映中,传达西部儿女乃至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强音。

三、空间叙事下的西部雕塑

雕塑是现代视觉制度下的一个深刻预言,公共空间所陈设的精神食粮,不仅是一件造型的艺术更是教育的课本。公共雕塑所呈现的图像、话语、观念必然形成自身社会艺术交往的文化教育场域,成为城市文化象征的系统。今天在文化多元的全球视野中,艺术的创作正陷入一种复杂的多元语境中。日益频繁的线上线下的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话语、艺术、价值、符号全球流通的今天,文化与艺术不断漂移,身份的边界不断瓦解,空间叙事的雕塑内在的边界也已变得模糊,多元交互的语境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与繁荣,但共享的同时也容易缺失了身份的认同,众语喧哗的跨界跨文化跨地域,交互、交融多元盛行的时代也有着文化乱世的弊端。艺术与文化真正的强大必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的名字叫:“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优秀的空间雕塑之所以能打动异国异地他乡游客,必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个特色便是地域所折射出来的文化蕴含和意味,通过公共空间雕塑所彰显的地域特色也让本地域人民骄傲,让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流传千古。

西部中段的张掖集大漠、冰川、湿地、雪山、草原、沙漠、湖泊、森林、戈壁、高山、峡谷等多种地貌为一体,囊括了除海洋地貌外的所有地貌,不仅成为西部特有的自然风貌带,也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途经一百三十多国的地理风貌提供了有力支撑。多个领域的专家判断:张掖的自然风貌是《西游记》小说素材的重要来源地,张掖是西游文化的故乡。《西游记》小说中提到的黑河、流沙河,高老庄、牛魔王洞、通天河、晒经台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地名皆在张掖,而且在张掖大佛寺、童子寺里存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壁画。但张掖的大佛寺和童子寺里所绘制的壁画里西游师徒四人相貌及西游情节都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里的很多细节有较大出入,特别是猪八戒的形象完全和吴承恩的小说相异。受吴承恩的《西游记》先入为主的影响,人民心目中的猪八戒是一个懒惰、好色又好吃的角色,而张掖的猪八戒却是勇敢、勤劳的化身,在取经路上,猪八戒是勇战妖魔敢于担当的勇士,是西部精神的代言者。厚积的文脉基因,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成为张掖文化崛起的精髓。张掖市人民政府特别重视《西游记》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为让张掖本土的西游文化展现于世,不仅成立了西游文化研究会,还把这一文化转型跨越实现为可看、可触的公共空间艺术。立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西游雕塑,以张掖大佛寺《西游记》壁画为创造源泉,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经甘州的情景,雕塑中的塔是甘州的土塔,雕塑采用经典的空间黄金三角构图,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勇敢的甘州八戒手拿狼牙棒走在最前面,机智灵敏的悟空在塔上动而欲出,憨厚的沙僧与白龙马伴于唐僧两侧,视觉黄金点上的唐僧风尘仆仆……,此雕塑在传统雕塑的加减手法中,增加了组构和结合,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雕塑作品采用方与圆、古与今、繁与简等对比手法,体现“对立统一”及“对比和谐”的哲学内涵。既表达了西游文化的历史性,也表达了地域文化的空间性,更反映了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一雕塑的制作采用了最先进的铸铜3D PRI NTING TECHNOLOGY与Poly Lactic Acid熔炼,在人文情怀的基础上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历史的思想内涵。此作品在时间性、空间性和思想性这三要素上达到了完美统一。此雕塑作品彰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对写实传统的借鉴,以及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吸收。作品不仅诠释了甘州的西游文化,还把以甘州猪八戒为精神导览的西部审美与理想情怀传递于世,这是西部雕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为西部发展与再造金张掖辉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的重要承载,为城市空间形态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应融汇中西,贯通古今,致广大,尽精微,在承前启后的创新性发展中,不忘初心,为历史立碑,为时代造像。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换发新的意义与价值。实现让历史走出纸本、让艺术走下神坛,走近公众,让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记忆与期望绝妙的雕塑语言中结合为一体,通过近距离的观赏与互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发展。今天中国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雕塑这一富有活力的学术领地一定会为西部大开发推波助澜。向优秀的历史经典致敬,寻新的审美理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当代雕塑的原创力与蕴含的人性与理想之美。在这样一个视觉盛伦的时代里,愿我们以谦卑的姿态面对文化,面对历史,面对未来。把西部乃至中国凝固的文化与精神流传千古、远播四方。

[参考文献]:

[1] 丁方,《凝固的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焦兴涛,《新具象雕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3] 赵萌,《中国雕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4] 黄向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科学家,2007.(1)

[5] 阎文儒,《中国雕塑艺术纲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6]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

[7]王宁宇,《雕塑艺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8] 伍文彬,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

艺术简历:

刘馨潞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曾用名:刘海燕 ,甘肃张掖人,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艺术专委会专家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发明专利两项、课题10项,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省级课题两项,完成校级课题三项、在研省级课题两项,参编教材一部,诗歌集1部。发表论文22篇,发表作品31幅,获奖31项、辅导学生完成大创项目7项、完成落地群雕5组,落地单体雕塑11件。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