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结字十六法
文/王铜芳
个人学书反复临习、研读《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多有感受、收获,遂作了一些笔记。记录了当时的所思所想,具体感受,以与同道交流切磋。
一、集王书圣教序书法用笔探析
由于不能亲见圣人书写,所以只能透过墨迹来分析探究他的用笔方法。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我总结王羲之的用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集王书圣教序属于小楷至中楷的大小,所以书写以毛笔椎体的1/5——1/4为主,铺毫到2/3的地方很少。就是说,笔锋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直立的状态,上下提按的幅度轻而灵动。
2、以中锋侧锋结合随着笔势自然转换,不强求笔笔中锋。
3、悬腕,指力腕力结合,以腕力为主。
4、起(入)笔以侧、切笔为主。有顺峰入笔、萦带入笔、方切入笔、翻转入笔几种。
5、行笔的运动始终在变化——轻重、粗细、形态。几乎没有一个点画是一笔到底、同一粗细的,行意满满。
6、收笔以自然随机为主,有息笔(顿笔向上提抽)、憩笔(顿笔,突然停止)、出锋之分。几乎没有回锋。
7、临写时要注意点画间的牵丝、萦带;对于上下可以有萦带关系的字尽可能把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以理解和强化行书的韵味。
二、集王书圣教序书法的结字特点
集王书圣教序,楷、行、草诸体都有,以行书为主。
王羲之的行书给人的感觉是行意满满,可以说无一字不显动势张力,无一点画不显灵动鲜活。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动势的结字来实现的:一是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是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是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又不失稳定;四是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五是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六是加强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的变化。七是借助笔法的变化来增强动势。
圣教序整体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其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丽飒爽且志气平和。临习时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必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耐下心来逐句逐字地做功夫。说一点题外话,我个人觉得,学习书法的人,都应当对行书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二王、赵孟頫的行书有所涉猎。因为行书在书法活动中是躲不过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写作品的时候,篆、隶、楷、简、草的落款都要用到行书书写;另一方面,行书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书体,书写也比较简便,写春联、参加笔会,相对于篆、隶写起来省时方便。
结合临习中的感受、认识,我把集王圣教序的结字特征(包括笔法)具体分为十六个方面。
(一)方圆结合
方笔圆笔是书法用笔结字的两个基本方法。集王圣教序中的结体中对方笔、圆笔的结合运用很典型,在一个字中使用了方、圆两种笔法,方圆结合、阴阳搭配,姿彩顿生。
如:军、帝、暑、窥、愚、阳、苞、即等字。
愚字,上边折笔为方笔,中间横折用圆笔;庸字,上边折笔为圆笔,中间横折用方笔;军(繁体)字,宝盖折笔为方笔,中间曰部用圆笔;窥(繁体)字,宝盖折笔为方笔,下部见字横折用圆笔
(二)正、行(草)结合
一字之中既有正书笔法又有行(草)笔法。
如:显、覆、载、窥、庸、皆、贤、虽、犹、钟、岩等。
显(繁体)字中,左边显部是行草笔法,右边页部是正楷笔法
复(繁体)字中,上半部分和左下部分是行草笔法,右下部分是正行笔法;
皆字中,上半部分是草法,下半部分是行法,对比明显;
贤(繁体)字中,上半部分是草法,下半部分是行楷;
虽(繁体)字中,左半部分是草法,右半部分是行楷。
(三)欹正结合一字之中笔画的结构常以一正一斜、左右向背结字。无一点画不求变化。
如:仁、盖、愚、地、四、品、非、静、水、劣、雪、字、奘等字。
四字,五笔五画五个方向;
品字,三个口字三个形状,九个笔画无一相同。
盖字,上半部分偏左,下半部分偏右;
三横取向各不相同。第一横平偏右低,二三横则左低右高;
地字,四竖三种形态,尤其右半部分三竖可谓勾心斗角;
(四)简省点画
简省点画简洁明快。
有些点画直接用牵丝或连笔代替。如日部的中下两横用点作连带处理;福字的口直接用短横代替,深字盖下直接写成米。等等。
如晋、者、明、宣、书、智、当、替、百、竭、福、应、深等字。
(五)距离产生美
一些纯左右结构的字,有意加大了左右的距离,笔断意连,增强了字结构的空灵美,可谓距离产生美。
如:仁、弘、以、化、形、引、非、法、谓、作等字
(六)横画轻起重收,入笔轻细渐次粗重
如:大、集、天、镜、三、汉、右等字
(七)偏旁多取中部处理
对于偏旁的安排摈弃了楷书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程式,多放置于中部,少量或上齐或下齐。
如:怀(繁体)、仪(繁体)、像、阳(繁体)、虽(繁体)、神、论(繁体)、镜、隆、悟、情等字
(八)长撇多直,长戈(捺)微弧
——长撇多用斜直线少有带弧度的,且撇的起笔多接于横的尾部。另一种带有轻微弧度的长撇则由横的左首离开一点起笔,一般分为轻起重收和重起轻收两种,也有轻——重——轻的行笔。
如:及、含、者、在、光、广、先、鹿、耆、厄、舍、应、岸、人、庆。尘(繁体)、藏、砂,成等字。
——戈和长斜捺的处理一般都有一定的弧度,并尽可能向斜下方伸展。如:藏、载、域、武、令、今、截、黔、秽等字。
(九)长戈中的撇笔,起笔多在长捺的三分之一处(黄金分割)
反文偏旁亦如此。
如:藏、仪(繁体)、载(繁体)、灭(繁体)、威、惑、成,处(繁体)、徵、文等字。
(十)点画少的字力求变化
点画少的字写起来难度较大,也是书家比较头疼的事。
王右军对于点画少的字的写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
他主要是通过点画的变化来实现结体的美感、韵味。如,三、仁、也、乎、文、不、天、大等字。
(十一)一笔成字灵动潇洒
有一部分字是一笔写成,或基本是一笔写成的(或笔断意连)。
如:真、有、物、习(繁体)、能、布、步等字。
(十二)同字求变不雷同
圣教序中有32个“而”、17个“其”、13个“是”、47个“之”。还有无、识、像、阳、阴等字也多次出现。但基本都做到了不雷同。同字求变主要表现在细微处不同,是通过点画的轻重、长短、位置的变化来实现的。
如:像、识、阳、而、其、是等字。
(十三)同一偏旁部首求变不雷同
圣教序里同一部首的字也都尽量避免雷同。如“走之”的字有20多个,其他如“水旁”、“立人旁”等。都有明显的变化。至于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变化,需要在临习中琢磨总结。
如:通、遗、道、巡等字。
(十四)有些点画已成定式
——小(木)字底的两点位置靠下,有时甚至低于竖画,成对视姿势。
如京、业、砾、宗、策、探、县、未、仆、乘、谬、标、弥、除、槃、深等。
——反文部的短捺
反文部首(文)的短捺,呈弓背卧蚕形状。运笔的方向是向外下旋展,力度是轻——重——轻。右军反文的短捺绝大多数是这种写法。这样写可以增加点画字体的张力,也利于下一字的起笔,缩短起笔距离同时增强下笔的力度。
如:股、故、林、徵、数、大、交等字。
——见字部
其竖横钩直接用一个稍长的捺点代替了竖折横钩。
——子字部
点画结体基本一致。
——底部四点
底部四点用一横或二三点代替,几乎没有四点的写法。
(十五)参差错落的大章法
尽管是集字,但集王圣教序仍然尽可能的注意了章法的处理。一是字体大小有变化;二是字间距大小有变化;三是上下错位(这一点在割裁的字帖中不明显)。
(十六)变化无穷的小章法
按刘熙载的《艺概》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的如一字及数字,大的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由于是集字,所以圣教序的大章法乏善可陈,但其小章法却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做到了“相避相形,相互相应”,在一个字的空间里,“计白以当黑”,“知白守黑”,和谐统一,变化无穷,十分玄妙。
(完)
作者简介:
王铜芳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铜芳,男, 1954.1生于西安市。曾在海军服役十四年,由海军电子工程学院转业西安市级部门。喜欢写作、书法。西安市书协会员,西安老年大学书画院副院长、西安老科协书画院副院长,《风雅阁》诗社原创社副社长。
书法作品多次获西安市离退休干部书画展一等奖,多幅作品被西安老年大学、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延安学习书院等单位收藏。数十篇散文、诗作、书画评论被有关平台和公众号推广传播。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