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
2024-06-25 16:25:36 来源:新西部网

身残志坚 美无止境

——访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

口述/张树珉

2024年5月31日下午,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长陈宝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牛泾民、杜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朝梁一行四人,如约前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工作室进行访谈。

杜睿:张先生,请您先谈谈“写意雕刻”

张树珉:写意雕刻是一种古老而又年青的艺术形式。写意原来是文学上的一个概念。90年代初,在我提出写意雕刻艺术之前,学术界没有这种提法。按照现代雕刻对于“写意”的审美判断,中国的写意雕刻艺术源于秦汉。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纪念馆中张骞墓前放置的一对西汉青石圆雕《石虎》以及该县博物馆陈列的同一时期的青石圆雕《瑞兽》,无论从造型方法、艺术理念,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展现出强烈的“写意”审美特征。因材施艺,大美化简,注重神韵的表达。这两件西汉石雕作品堪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经典。大致创作于公元前114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写意类石雕作品。

古今中外美术主流不外两个层面,即立体和平面。平面就是各类绘画等,立体指雕塑等。纵观世界美术史,平面和立体都是平行发展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是如此,我国唐代以前美术史也是如此。唐代壁画上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土陶雕刻也非常圆润,形象风格与特征基本一致。但在唐以后,作为独立艺术流脉的雕刻发生了变化,与平面绘画不再平行,开始分流潜入地下。尤其是宋以后文人画兴起,平面的文人画被注入了写意理念,而立体的雕刻艺术的写意性被忽略了。当然,汉唐石雕有写意成分,但那时还没有写意概念,真正的写意概念是宋代苏轼提出后才被文人开始有意而为之。如果非要给汉唐雕刻、壁画等立体艺术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叫微写意。”严格意义上讲,宋代到现在900多年了,将写意性主动注入立体创作的人更稀少。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作为独立艺术流脉从汉唐的兴盛渐渐转为衰竭,从艺术创作的主体性转身为辅助性。这一点,从目前发现的庙宇雕刻、神佛菩萨雕像以及民居、家具等雕刻可见一斑。气势磅礴的秦汉写意性雕刻萌芽随着历史的洪流日渐断脉。

杜睿:你发现这个“断层”很了不起。那您是如何构建“写意雕刻”这门艺术的

张树珉:从1991年开始,我和弟弟张树军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能不能把写意的思想运用到雕刻之中?”因此,开始有了我的第一幅写意木雕作品,叫作《路漫漫》。我是用简约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用了国画的透视法,由大到小的骆驼队,展现由近致远的旷远意境。实践证明这种写意的雕刻手法是可行的,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我从小是学习中国写意画的。对写意画的技法和审美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初期的写意木雕,受到国画写意的审美影响较多。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的影响也很多。比如,我喜欢创作的《荷塘听雨》、《太白醉酒》、《天山积雪》、《雨打芭蕉》等等,力图达到诗情画意的写意美学境界。这一坚持,就是近十年。我在2000年左右创作量较大,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和兴趣。对作品如何定义,颇费一番周折。有的建议取名为文人雕刻,有的建议取名为写意雕刻。最后与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以及著名雕塑家陈云岗先生等学者探讨,认为称写意雕刻更符合作品特点和中国雕刻艺术史要求。于是,“写意雕刻”一词就此产生。

杜睿:请您谈一谈写意雕刻作品风格及“核心技法”

张树珉:写意是雕刻作品的整体风格,是指作品外形,雕刻技法则如砖瓦的搭建方式,是成就整部作品必须的。我主张在“自然”的前提下,雕刻刀法上要善用“无为技法”。

“无为”出自《道德经》:“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从字面上理解,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不去作为。在效果上,就是在雕刻中看不出人为刀法痕迹,接近木材天成,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境界,使其作品看上去如同自然生长,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雕刻过程中,要注重遵循雕刻艺术本身的规律和要求,结合木材自然纹理特点,打破传统雕刻技法的形式羁绊,顺其自然又不服从于自然,最终使作品接近自然天成,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做了但是不显刀法之美,而显自然之美,像自然长的。

回顾近四十年创作实践,我提出了写意雕刻核心技艺——-“无为技法”。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是顺从自然。任何在事物发展中有都一个轨迹,相似而不相同,雕刻时每一刀也都要合乎艺术规律,但又不尽相同,要力争达到自然状态。创作首先要把作品看成生命体,是一个效法道的行为。第二是韵律层面。木材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自然纹路,类似我们的肌理,这些肌理是随着木质内在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木材内在结构的走势决定了肌理的表现,那些长线、短线、点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就形成了木材的韵律。雕刻过程中,创作者要根据木材韵律去确定作品的表现,不能随自己的意愿任性而为。第三是在变化层面。材料上面有无数线条,宽窄、深浅、长短、曲直完全不一样,是变化的,但每条线都去往同一个方向,创作时要根据这些变化合理运用,结合自己的思想,使之能够准确担负起表现自己思想的职能。

杜睿:听说您在创建写意雕刻的同时,又创建了中国仙画,请您谈谈“中国仙画”

张树珉: 从国画发展历程和技法来看,大致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从宣纸来看,工笔用熟宣纸,写意用生宣纸。我开创的“仙画”隶属中国画。绘画伊始,和传统绘画一样,用毛笔蘸水、墨、彩(渗透性强的纺织颜料)作画于生宣纸一面上。作画时,心中有腹稿,脑中有经营,效果映眼帘。预先调和好笔墨彩,用毛笔书写的方式一次性画过去,一笔定形,一气呵成。在水的调和下,墨彩笔迹力透纸背。由于不回笔墨、不覆盖涂色,画面清新、色彩明快。成品后,呈现出反面与正面一致性画面效果。由于技法与工笔、写意都不同。既不勾线填色,也不重复性描绘。艺术效果和艺术追求以及审美原则也有别于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故称其为中国画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杜睿:请您谈谈“中国仙画”独特技法

张树珉:“仙画”的创作也是采用“无为技法”。我从传统中国写意画中受到启发创建了写意雕刻,在长期的写意雕刻中,我又把写意雕刻一些美的理念反噬国画创新思考。画法是决定绘画的本质力量。我在实验性探索中,将写意木雕创作中的“无为理念”用于绘画,总结出“双面画”的“无为十八法”。如定稿法、水痕法、水定法、水笔法、冲墨法、水涂法、排画法、兼溶法、单笔法、一笔法、点破法、填充法、衬托法、接笔法、染墨法、积线法、隔物法、平涂法等。总之,十八般武艺一齐涌上排场,每一种技法都为造型画境服务,目的只有一个“虽是人工,宛如天成”。比如“排画法”,基于中国独特的生宣纸特性,充分发挥水的渗透性流淌性,用预先调和好的墨彩,笔与笔之间依次排开造型。呈现出“有笔法不显示笔迹、有人工不展人功”效果。正如老子说的“道”一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虽然人工,真如天成。再如“水定法”,主要是用来表现气韵。传统画法要求墨色要活,即使墨调得再好,画出来还是死板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探索出“水定法”。通过用水的冲、擦、破等一系列方法,把墨、色包括骨类的线条消融一体,使色、墨活起来,让它们之间自然地融为一体。物象有阴阳调和,冲气以为和。水定法用色、墨、水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物象,本质上并没有扔掉中国的笔、墨造像,是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墨彩力透纸背,不附于表。细心察看,物象不是描绘出来的,好像是从宣纸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仙画”这种“道隐无名”、不显人工的“无为技法”,呈现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取名“仙画”的原因。

杜睿:您开创的“仙画”和传统写意画有何区别

张树珉:以线条造型是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风格形式。“仙画”有“骨”、有“线”。中国画在发展中虽然有“没骨”画法,从美术造型角度看,画家达不到精准造像。“仙画”的创作不勾线但有线,不画骨但有骨。在继承传统绘画中的“一笔造型”基础上,通过面与面之间的自然痕迹线,强化物象结构。作画时,充分发挥传统笔墨造型的功能,一笔、两笔或三笔画完一个物象,不去勾勒外轮廓线和设色,通过笔、墨、纸、水之间的关系,掌控好每笔的间隔,使水、墨、色在宣纸中自然滋、润、散,自然呈现物象轮廓,自然出现叶筋脉络,看上去更自然、更真实,没有人工的造作。这种“只画面、不勾线”的“积线法”类似传统的“没骨画”,但有区别。“仙画法”上的“线”是面与面汇积出来的。

杜睿:您从艺几十年,创作了千余件雕刻作品,请您谈谈您比较满意的雕刻作品

张树珉:我创作的《黄土岁月》、《风沙归旅》、《望穿秋水》、《灵猴》、《雄风》、《丝绸之路》等近千幅写意雕刻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各有特点。比如印象比较深的《黄土岁月》这套作品,是我评选国大师的作品。这套作品是用天然的木材加以创作而成,色彩上有天然的颜色,机理结构上又有天然性,这套作品有着历史的沉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我最近尝试着用多种材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创作了一些写意雕塑作品。比如说这个“女娲炼石”,我就结合主题,采用石材和木材两种天然材质,表现出女娲把自己变成了石头补天。女娲娘娘在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我比较喜欢这类题材。

杜睿:您的创作理念是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张树珉:写意雕刻是道家文化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它汲取了自然的法则,是一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自然特质掌握好、利用好,无论是木头还是石头材质,要具备独到的审美眼光,学会发现美用好美,才能创造出美的作品。比如我一笔下去非常自然天成,才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写意作品。这种写意精神就是道家思想文化精神的体现。和西方的绘画不同,西方绘画更多地是一点一点的描绘精修写实思想。中国写意画完全不同,画错了就是错了,就需要重新再来,只能一笔完成,非常考验画家的功底,作品是有唯一性的。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事物自我生发而成的,不靠外在力量;人法地,就是大地厚德载物。老子所讲的其实是一种行为,法是什么,法是自然,法生于行为。宇宙是道生发的,道又是自己生发的。自生自发的,就是道的行为。所以,我的作品追求自然,别人一看就像天成一样,隐藏了创作者的“功力”,也就是“道隐无名”、“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等道家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杜睿:您的作品在业界很有影响,在传承过程中有何困惑,如何解决?

张树珉:在雕刻这个层面,现在还算是比较成功。我目前是西安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去教学生学习写意雕刻。我和我弟张树军,我哥张树荣称为“长安三张”,共同做这件事,目前在圈内还算是认可的。写意雕刻这门艺术就像路一样,我走出来这条路,那么也希望后人不断地来研究传承和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也就是如何让后人跟上自己的步伐。 说到传承,我不但在西安美院带有学生,我和山西侯马一个职业中学也有合作,我发现这些学生很吃苦,很有灵性,在我的指导下学的很不错,在各类比赛和展览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近还有几个省大师也前来拜师取经,共同探讨学习写意雕塑的这门技法,我也感到很欣慰。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传承艺人们生存现状很艰辛,生活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就像著名的《核舟记》,如果是手工雕刻核舟记,那么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成本就比较贵。尽管市场上有需求,因价格高市场上也买不出去,卖的便宜,艺人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如果电脑雕刻,也就失去了人工技能的意义。成为一件产品,千件一样。这正如运动员跑步比赛,为什么现代交通工具这么多,还是坚持跑步项目呢?我想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展现人类本能,永远都是要坚守的。

我觉得国家首先还是需要对真正优秀经典的非遗项目和艺人要实打实出台政策来扶持,先解决这些艺人生存生活问题,不要流于形式,把精力和财力放在政府的政绩工程上,应当把钢用在刀刃上。只要艺人们生存问题解决了,才有动力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创作出传世经典的好作品。

杜睿:您为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您不断探索创立的“写意雕塑”和“中国仙画”也将名载史册。衷心的祝愿您钟爱一生的美术事业更加辉煌。

(完)

艺术简介:

张树珉,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书画家、雕刻家,中国写意雕刻艺术创始人,园林树雕艺术创始人,中国仙画开创者,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西安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西安航天基地张树珉雕刻绘画馆馆长,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自强模范”、“2019年西安十佳工匠之星”、“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2010年至今为西安美院特教学院讲授木雕。

张树珉写意木雕作品苍古与优雅并存,意蕴和哲理合一,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古朴自然,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写意雕刻之父”。其现代城市大写意雕塑作品将中华文化和现代城市审美相结合,凝聚了中国传统大写意精髓,成为中国城市雕塑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国画作品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师法自然,创造的“中国仙画”画法开辟了现代中国画一代新风。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代表作品有《路漫漫》、《灵猴》、《黄土岁月系列》《古风遗韵系列》等,数百件写意木雕和国画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作品及事迹入选《当代中国专家学者传略选》,入选《中国专家学者传略选》、《世界名人录》、《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传统工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精粹》等典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和机构对其事迹进行过多次报道。

作品欣赏:

作品:《女娲炼石》

《负重者》,尺寸高60x45x48㎝。材质:崖柏木抱石

《力破》,41x45x38cm,材质:崖柏木抱石。

《巴山夜雨》(写意木雕);尺寸(57×25×75cm);创作时间:1994年

《 大丰收》(写意木雕);尺寸(36×33×62cm);创作时间:2004年

《乡音》(写意木雕);尺寸(25×25×54cm);创作时间:1994年

《老人与海》(树雕艺术);尺寸(300×105×99cm);创作时间:2004年

《归去来兮》(写意木雕);尺寸(33×50×52cm);创作时间:1994年

《雪景寒林》(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120×120cm 2018年)

《桃源仙境》(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75×180cm 2024年)

《山海经节选--黄帝族谱》(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0年)

《山海经节选--帝俊之子》(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0年)

《山海经节选》(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0年)

《山海经节选 》(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0年)

《春华》(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50cm 2020年)

《春发》(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50cm 2020年)

《再回首》(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50cm 2020年)

《晚秋》(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50cm 2021年)

《春耕》(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4年)

《雪景寒林》(中国仙画 水墨纸本 50×138cm 2020年)

(责任编辑 姜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