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千阳县水沟镇紧扣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创新实践“五链协同、五化并举”治理模式,系统重构组织、服务、解纷、品牌、数据五大链条,协同推进管理体系化、服务系统化、保障法治化、引领文明化、支撑智能化,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织密“组织链”,构建体系化管理新格局。将建强组织体系作为乡村善治的首要任务,着力破解治理主体分散、合力不足的难题。构建四级主轴,确立“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将治理触角从镇村延伸至农户,形成纵向贯通、执行有力的调度系统,确保政令畅通、一抓到底。完善三项机制,健全班子成员“一人抓一事”、村级重点任务清单、镇村主要干部每日动态通报晾晒三项机制,强化主官主责、主管主责、层层负责,清单式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推行一体联动,深化镇村干部一体化抓落实机制,严格选拔、优中选优30名年轻党员干部包抓各村,参加村例会,上手村事务,融入村组户,建立“周汇报、季测评、年考核”机制,打通服务治理的“神经末梢”。
优化“服务链”,打造系统化服务新范式。秉持“服务即治理”的理念,推动治理模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全域覆盖,完善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党群服务站为基础、网格员上门服务为补充的“三级”服务体系,印发《水沟镇便民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梳理便民服务事项87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需求精准响应,常态化运行“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集体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全面收集民意,精准派发任务,做到村级站点就地快办、平台推送线上帮办、干部跑腿线下代办。以分促管促干,将村级事务与村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推行涵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环境卫生等十大类四十多项积分评价办法,以户为单位月评比、季兑换、年表彰。近年来,各村累计兑换积分奖品、奖补养老保险的50余万元。
健全“解封链”,筑牢法治化保障新防线。坚持将矛调化解挺在前面,构建多元化解纷体系,维护乡村和谐稳定。打造“一站式”平台,规范建设镇综治中心,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协调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等部门力量常驻、轮驻、邀驻,实现矛盾纠纷集中受理、分流处理。”健全“一揽子”机制,在10个村建成“燕伋和调驿站”,推行“网格化”机制,推动“六类”易发矛盾纠纷分类分流、归口速办,一般矛盾实时答询、即时调处,复杂矛盾会商研判、专班调处,重大事件领导包案,挂牌调处。强化“一条龙”服务,在案件办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亲情等方式,因人施策、因情施策、灵活化解。在案件办结后,开展满意度回访,释法说理,推动事心双解、事了人和。
培育“品牌链”,塑造文明化引领新风尚。坚持以品牌建设提升乡村软实力,激发内生文明动力。以“燕伋新声”润心铸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的出生地这一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燕伋新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让党的创新理论出彩出新、入脑入心。《“燕伋新声”宣讲汇》荣获文明实践创新案例“三等奖”,水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荣获省级示范所。以“‘一顿饭’改革”利民减负,紧扣水沟群众红白事吃“两顿饭”费时费力费钱的实际,全域推广“婚丧嫁娶‘一顿饭’”改革,明确只吃中午一顿正餐,全程监管,资金激励,事均为民减负1万元,改革经验入选《全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以“一村一品”彰显特色,深耕村情村风,推进“一村一品”特质发展。裕华村传承千年“安化”文化,打造村史馆、党教室,获评全市党员政治生活馆。三泉村立足移民搬迁社区实际,开展“快乐星期六”托管服务,解决100余户留守家庭带娃难题。
激活“数据链”,开创智能化支撑新境界。以纸坊沟村为试点,以数据赋能为抓手,提升治理的精准性与高效性。集成数据资源,打造集党建、治安、环境、民生等数据于一体的“纸坊通数字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类治理要素的一图感知、一屏统管。畅通数据交流,在村民端,为群众提供“一键办”便民服务,实现事务线上办理、诉求便捷反映。在管理端,为干部提供“一图清”决策支持,实现对村情民意的精准把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宽数据边界,让数据成为“新农资”,通过“纸坊通”平台,果农可适时掌握果园土壤墒情、气候变化、生长状况,实现智能化、精准化作业;让数据变身“小保姆”,为70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配备的智能手环48个,实时关注老人身体状况和位置信息,有效缓解子女照护焦虑,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感。
“五链”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嵌套、协同赋能的有机整体。组织链是骨架,服务链是血脉,解纷链是免疫系统,品牌链是独特气质,数据链是神经网络,五者共同构成了水沟镇乡村善治的生命体。(来源:千阳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