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间趣一一卫俊贤中国画选》
龙门布衣一一花鸟画家卫俊贤
文/程征
在当代长安画坛知名画家卫俊贤的常用印中,最看重这一方“龙门布衣”。
“龙门布衣”是他的号,取义中肯的自号。
龙门,黄河咽喉-惊涛骇浪穿越700余公里晋陕大峡谷,经壶口惊世一跌,咆哮着,由北向南奔腾而来。到了最后一道宽不足40米的大山谷口,尽其余勇,挤破石门,奔涌而出。河床万米,浩浩荡荡,向东而去,引发了诗人“欲穷千里目,黄河入海流”的慨叹。
卫俊贤的家乡就在龙门右岸韩城。
韩城东望黄河水,北靠黄龙山,南依黄土塬。浓浓的土黄色,烘染了他对故乡的黄土情怀。
地上台塬丰饶;地下富藏乌金;考古发掘出土了东周芮国王族遗宝;司马迁墓祠屹立2000载,史圣故事播撒民间·····这厚土里深植着他的根系,处处镌刻着他童年的记忆。
这记忆是一个农村娃的淳朴乡愁。

卫氏世代务农,祖籍在黄河下游。20世纪初,他的父亲从老家河南温县沿着黄河逃荒来到关中平原最北边的龙门侧畔,路被大山挡住,便留了下来,临河结庐而居。从此,这里成了卫氏父辈躬耕生息的厚土。卫俊贤生于斯,长于斯,他是出身龙门侧畔的布衣,地道的黄河子孙。
布衣者,平民百姓是也。
他心性里的布衣特征,是父祖辈的恒常性遗传。或者说卫俊贤是带着布衣的心性来到世间,并走向艺术殿堂的。
《诗经》有言:“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可以概括卫俊贤的艺术人生。
其一,“何其处也,必有与也”。是说他所处的人文生态环境必然会熏染他。卫俊贤的“布衣”本性,即其世传家风“处一与”因果。
其二,“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则指锲而不舍,久必有成。卫俊贤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尽显“久一以”因果。

自1960年从一个身穿家织布衣的农村娃,怯生生地走进西安美术学院高大洋气的白色门楼起,到60多年后在大都市里享誉盛名的画家,卫俊贤的社会身份与生活环境已大大改变,可他人格里的布衣本性依然如初。就像穿越龙门的大河波涛,勿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其流淌激荡的秉性亘古不易。
勤恳务实是他的作风,也是他的学风。自学艺以来,他从不造势,不寻捷径,不图虚名,诚恳交友、求艺,数十年如一日,不紧不慢地耕耘自己的砚田,凭着自己的辛劳与坚韧,求取笔墨与学养的精进。就像父祖辈年年岁岁,勿论寒暑,面对黄土日复一日地耕耘劳作,日积月累而收获满仓。一个人的心性,不仅反映在其处事态度上,作为艺术家,更确定了其在艺术上的审美特质。
有人认为外显于艺术风格、内蕴于心性的审美特质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后天学养也会对它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

花鸟画自唐、五代时期分科以来,后世屡有对画家审美特质差异的评述,典型者如“徐黄异体”。宫廷画家黄筌与其子居寀,绘画题材“多写禁御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痕,但以轻色染成”(沈括《梦溪笔谈》),高贵、精致、典雅的画风投合的是宫廷审美格调,史称“黄家富贵”。而放达不羁的江南处士徐熙,画的却是江湖所见之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沈括《梦溪笔谈》),他在笔墨中抒发的是闲云野鹤式的放逸之情,史称“徐熙野逸”。富贵与野逸分别代表了在朝与在野两种极端的审美情致。此外,还有普通百姓的“俗”派,李唐所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即是俗的。“时人”的,下里巴人式的,浅近艳俗的审美喜好,历来为上流文人所不屑。

近现代花鸟画家秉承传统者不出富贵、野逸、艳俗三类。富贵典雅者如陈之佛野逸者如崔子范,艳俗者辄滥于市井。
卫俊贤笔下的花鸟,既非黄家之富贵,亦非徐氏之野逸,又绝不俗艳浮华。他的画很美,雅俗共赏。是的,他的画因具有朴素、平常、正气、鲜活的布衣品性而得到大众喜爱。
他的创作题材大致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传统惯性,如紫藤葡萄、芍药牡丹梅兰竹菊之类;另一部分则如卫俊秀老先生为同门后生所题的“田园画趣”。
前者,除了花鸟画的惯常题材,在艺术题材上,他的“传统”中也含有“中西合璧”因素--他先是走进素描教室,获得造型能力;而后又走出素描教室,回归中国画本体。实践者都知道,这历程需要将具象融于意象,造型化入笔墨,生活归于意境,是十分艰难的。他成功突破了这个难关,在相当地道的中国画中,汲取了西方艺术元素,尤其是现实主义的观念与方法,即“美在生活”的观念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这种观念与方法以中国画为本体,融入某些西画元素,总体图式及审美属性与古典传统若即若离,既有继承,又有新意,从而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精神表现方面有了当代的品性。正如他的老师孙其峰先生题词:“斟酌传统,取舍造化,勤运心源,自成格调。”
关于后者,“田园”为其艺术所指,“画趣”道其意蕴所归。既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不妨来看古人吟咏花鸟的田园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借菊寓隐逸。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借梅叹离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借花鸟以感伤。
我们今天读这些古诗,总感觉诗人身在田园里,心在田园外。与其借田园花鸟抒发惆怅之感,倒不如陆放翁“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来得自然平淡,这更容易与我们沟通。对照古时文人的田园观,我们可以更明显地触摸到卫俊贤的花鸟画作品异于“山人”“野叟”,他的画有种布衣心性的田园归属感。他笔下辣椒、稻黍、石榴野花、家鸡、喜鹊、麻雀与小老鼠等的画中情趣,既来自下乡采风之神会,更来自其童年的记忆。
石鲁曾主张艺术家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卫俊贤也坚信,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他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从画室走向广阔的田间与姹紫嫣红的园囿,尤其是到农村去,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从而获取无比丰富生动的素材。每当他遇到童年熟悉的情境,即会触动初心,进发创作灵感。就像一个人尽管后来尝尽天下美味,但最可口的味道永远是母亲做的饭菜。

你看他的画,辣椒艳红,焦墨勾点,素语题跋,好一番暖阳秋色;还有草丛中、谷穗下、竹笼旁觅食玩耍,颇有白石老人笔意的小墨鸡······这些农家题材的作品伴随着他回忆不尽的乡情童趣。譬如《只恐荆棘丛中行过速》,画面中浓密荆棘丛中有一群觅食的小鸡。画家穿越时空,回归儿时的心理,生怕自己的脚步声太大而惊扰了正觅食的小鸡,可谓“人之初,性本善”。
可能他从小喜欢麻雀,其花鸟画题材的作品中,不仅画了大量麻雀,而且很有特色。这种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最常见的被称作家雀的小鸟儿,自古就有入画者。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宋代崔白的《寒雀图》、孙其峰先生的《墨雀图》等前人之作,都曾是卫俊贤观摩学习的范本。前人画雀大多有感于麻雀生动可爱的模样,而他除了吟诵大自然的生生之气,更展现了其自幼在父亲耕耘的地头、母亲操持的小院里的情境。小家雀成为他潜意识里真挚恋乡情结的笔墨载体。

就表现图式来看,卫俊贤的花鸟画可分疏体与密体两类。
疏体多小品画,颇似虚谷。小品画尤应构图简要,着墨不多而意蕴无尽,方见功力。卫俊贤在小品画里追求笔墨之精到,立意之巧妙,构成之不凡。如《踏歌图》中麻雀们一齐挤上横竿,悠闲地排成两列,疏密有致,好比五线谱的视觉乐章。把停落于电线的群鸟譬喻成乐谱,前人或已有之。而像《稻香时节》中挤在盛满稻穗的竹筐上的一群小麻雀们,“队形”随竹筐提把的弯曲而弯曲排列的别致图景,乃卫俊贤用心于生活之偶得。这种独特构图在予人艺术趣味的同时,也能让观者体验生活的鲜活性与他突破既有图式的艺术创造性之间的奥妙。
《行色匆匆》中画有一队麻雀从画面上端衔尾而下,如紫藤花坠一般。《 麦香》中的一穗一雀,两相呼应。一穗引穗满年丰的联想,一雀见金秋之喜悦。他借用比兴手法,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同在一个屋檐下》中画有一只雏鸡与一只麻雀同框觅食,画家见物迁想,有感于现实中看似朝夕相处的伙伴,但因身份不同而命运殊异麻雀不被待见,却是自由的;小鸡受主人豢养,却终于一烹。以花鸟寓人喻世,足见画家思想的深度。
笔者更看重卫俊贤的密体花鸟画。
说起密体,山水画有王蒙、龚贤等人,写意花鸟画辄少见。卫俊贤从家乡原野里毫不惹眼的酸枣从、迎春藤、芦苇荡等灌木丛中常有所得,他遂将此繁密转化成宣纸上笔墨图式的繁密。他说:“我在酸枣树上下了不少功夫!”在他笔下,将地头崖畔-丛从生命力顽强的酸枣树的生长形态结构转换成了笔墨结构。枝权短粗瘦硬若“折钗股”,交织成面,间以红豆果实,便有了画面构成要素之点、线、面。再赋予墨色层次与枯湿、浓淡、虚实,便有了黑、白、灰的形式要素与“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对比。
然而,酸枣丛只是他为他的家雀铺陈的特殊画面环境。占据整幅画面很大面积的、由密密麻麻的墨网构成其密体基础的“面”,只是为其主体--麻雀,比酸枣果实更突出,也更具生动可爱形象的墨色的“点”而设的画面陪衬。他往往在各式墨网外沿与墨网中预留的空隙里,点染勾画,一两只或一大群麻雀随之跃然而出。他的密体结构不仅出现在画有酸枣丛和麻雀的作品中,他也用此方法画嘉禾、豆架、杨柳紫藤、石榴、梅花等物,以及其他小鸟小兽。
于此,卫俊贤在中国花鸟画的园囿里,用数十年心血创构了一种密体花鸟画式--具有浓厚龙门布衣特色风格的花鸟画图式,由此他也为花鸟画世界奉献了一捧采自乡士的鲜花!

艺术简历:
卫俊贤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研究员
卫俊贤 (1943.3— )号龙门布衣。男,汉族。陕西韩城人。西安美院附中毕业曾师从孙其峰先生研习中国花鸟画。曾从事纺织品图案设计。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1992年,作品《惜春图》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览作品集》
1999年,作品《密林》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展览作品集》,作品《高枝图》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作品集》,并获优秀奖。
2001年,作品《劝雀飞》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画展览作品集》,《卫俊贤中国画选》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成为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特邀画家。作品《惜春图》入编大型画册 。
2003年 ,作品《香魂》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作品集》,并入编大型画集。
2004年 ,作品《劝雀飞》入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作品集》。
其传略录入《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等十多种辞书。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