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戴信军:从马社火到五丈原——三国趣谈
2025-03-10 17:41:59 来源:新西部网

从马社火到五丈原

——三国趣谈

文/戴信军

没想到虎年元宵节,是和西安美院老同学民俗专家高晋民教授在宝鸡蟠龙镇度过的。宝鸡陇州一带社火泥玩,马勺脸谱,木版年画中表现三国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形式独特,元素异呈,渊源流长。民间戏剧、说书盛行,丰富绚烂。解放前,陕西关中几乎每县都建有关帝庙,祭祀关公、诸葛亮等。我的故乡三原县城西关就有一座气场大的关帝庙,一井甜水,滋润了半个城三原人。正月十四下午我俩赶到蟠龙镇,为一睹“马社火”、“血社火”、“打铁花”民俗表演,先实地一探虚实。待了解清楚“马社火”在车家寺村,天色将晚,镇上并无住处,只有到原下宝鸡郊区寻宾馆。蟠龙镇晚上表演的“打铁花”与我们擦肩无缘。

正月十五早上5点多便出发,从宾馆驱车赶往原上蟠龙镇。小车攀上高原,星星点点灯火闪烁在渭北川道,高原空旷的夜色被车灯劈开两条光韵,汽车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高原。蟠龙镇还未苏醒,房屋笼罩在黄韵迷漫的街灯中。一家小吃早店,妇人做麻花,汉子炸麻花,麻花似金蛇油锅翻滚,买四根麻花以备早餐。待寻到车家寺村委会,天仍漆黑一团。村委会气派的办公楼前,灯光下几辆高大的彩车,长长黑影延伸向广场外原野,融入天地间,清冷的晨风中空无一人。终于有老汉披着黑棉袄走进大院,我忙上前询问马社火人在哪里化妆?老人手指大门外远处微弱灯光处,在老村大戏台那边,十几分钟路程。


车家寺村街巷整洁,房楼错落,彩涂墙面,缀以壁画,夹杂着戏剧人物。农家门前多植果木花树,朴素中多了清爽气息。穿过几条巷道,寂静黑暗中突现光韵中的车家寺大戏台。台下有年轻人支架拍照,戏台黄色灯韵中一个黑影。各式造型夸张奇特的头帽胡须挂满一边,七彩斑斓的古装戏服、蟒袍霞帔挂满另一边,中间大条案上堆满各种戏剧道具,仿佛是一个古戏装陈列展览。黑衣老人身影或站或蹲或侧面或背影。夜色中舞台独醒,清冷间有种跨越时空的神圣感。第一个赶早宝鸡摄影人忘我的记录着这渐渐消亡的民俗文化,正是这些生活中的有心人,为历史保存了一份惊喜,为研究者提供了原始图像。

化妆的地方在大戏台前巷口一处农家小院,大房间里灯火通明,有自描自画的,也有专人为画马社火脸谱的。画好三国花脸张飞、夏侯霸、许褚、魏延、周仓、吕布,还有位额头画虎的杨七郎。他们一身皂衣,围坐在电暖气旁长木橙上闲谝抽烟,亲兄弟般其乐融融,有种奇异的味道。几个彩涂脸蛋,线条随意的男女娃娃兴奋地走出走进。有汉子脸谱怪诞,咧开大嘴似五彩线条在脸上流淌,滑稽可爱。那位女子镜子里反复观看修描,俊美中自带一股英气,是马社火中唯一骑马执剑花旦穆桂英。

我们私聊时得知,村人多姓车,为大姓老村,世风纯朴。每年正月村人玩马社火,一个正月闹下来,十里八村乡镇都转遍。村人喜热闹,爱红火,花费数万元,村里集资。问到马社火演员费用,大花脸夏侯渊红眉直竖,大伙自愿,不要补助。额上画双的典韦直言:中午为了不耽误演游,免费包子管够,过年图个祥和快乐!花脸汉子们笑声爽朗,旁边正化妆的众人都扭过头跟着一起乐。


宝鸡陈仓渭河两岸川道、高原,曾是三国魏蜀争霸古战场,三国故事,民间传说,滋养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司马懿在渭河北原三刀岭等地扎寨安营,以阻诸葛亮出祁山,走褒斜,过陈仓,跨渭水取长安,也为陇西必经之道。当地人多崇赏三国英雄人物,饭后茶余谝起《三国演义》故事,胡子眉毛都是戏。民间流传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魏八夏九姜维。几个老汉坐在戏台坡道旁石板排水口,争论三国人物谁义?谁雄?谁忠?谁奸?高喉咙大嗓门,面红耳赤,咬牙怒目。拍石头,摔烟锅,唾沫星子乱飞。化好妆的社火人,赶到大戏台上換戏装,戴头饰。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黄脸的典韦,花脸的夏侯惇,异态的孔明……满戏台三国英雄时空转换,硕大的投影融入夜空。我为戏台上几个社火娃娃画起速写,线条疏朗,脸谱夸张,引得台上的花脸,台下的村人,手机拍照围观。真实的生活,现实的荒诞。

那些手执刀、剑、矛、戟、槊、锤、鞭等冷兵器社火人,跨上乌骓马、枣红马、赤鬃马、黄骠马、青鬃马、银鬃马、拳花马,威风凜凛,令人生畏。马是关山牧场每天一匹二百元租来的,高大健壮,气势逼人。数十骑三国英雄、大宋英雄,行进在昔日三国古道上,战旗猎猎,兵器如林。锣鼓助阵,炮竹冲天。似乎穿越到古代,魔幻般与村民和外地游客交集一处。这些装扮古代英雄的社火汉子、女子,身跨战马,挥舞兵器,呐喊着,嘶吼着,奔跑在戏场、村道、雪地、古原,卷起阵阵尘土、雪花和惊呼声!赞叹声!迎着渭北高原第一缕曙光,天地间多了灵性吉祥。一群黑鸟掠过马社火队列,几只小狗穿行在人群,还未返青的麦田升腾丝丝紫烟。雪后的高原马社火,把个虎年正月闹得万物惊醒,动地震天。朝阳似火,马嘶人欢。挤死娃娃,摔倒老汉。

老百姓敬天地,敬神灵,敬英雄,也敬自己。以民间社火表演的图腾形式祭祀,使各自的期盼、祈求更具神圣感,仪式感,也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延续。“马社火”、“血社火”、“车社火”,更是视觉盛宴的狂欢,一个正月农闲时节,使人们的生理和精神得以释放,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弘扬。


回西安途中,我们绕道虢镇(三国称虢县)去游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诸葛亮庙,了却一件多年心愿。殷勤英才,竭力尽心一世的诸葛亮,智绝如神人,谋略无人敌,但也有战略指导思想上判断失误和后世学术界争议之处,争议最多的有三个地方:先是重用关羽守荊州。关羽出兵围樊城,水淹七军。但东吴背盟,联曹偷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使东吴与蜀汉联盟瓦解。后用马谡失街亭。副将王平劝谏不成,自领一千兵守住后山。张郃截断蜀军水道,马谡战败而逃。刘备临终托孤孔明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马谡如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赵孝成王为了速战速决,将畏缩的老将廉颇换成赵奢的儿子赵括,赌上了国运。赵括想“一战定乾坤”,被秦国大将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括在突围时中箭身亡,四十多万降卒皆被活埋。“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张郃传》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后点评:“初战,亮宜自临阵。”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以正军纪。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刘备大度识人善任,封部曲牙门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十年坚固。诸葛亮重用魏延,让其担当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但对“性矜高”的魏延似有戒心,疑脑后有反骨。认为魏延从褒斜古道出,到子午峪取长安奇谋是“悬危”。当然如果守长安的夏侯楙(曹操女婿,贪图女色享乐的草包将军。)守城死防,魏延能否成功?后人只能以己之识来看诸葛亮“平取陇西”,再进关中的战略与魏延奇袭之高下。(在汉中石马乡魏延墓附近发现的两尊汉代石马,显示魏延的历史功绩得到认可。)遗憾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并未形成一个统一战争方向。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蔡家坡镇渭水南岸,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一部分,从关中平原拔地而起。传说秦二世胡亥西游见此原上大风悬尘落叶至五丈高,以为吉祥,惊骇中给此地取名五丈秋风原,后世改为五丈原。五丈原北临渭河,南靠秦岭,天然驻兵守寨之地,易守难攻,与渭水北绵延的黄土高原对峙相望。原坡杂木茂密,山势险陡。沿盘山大道而上渭河黄浪滔滔,田园阡陌茫茫。村寨散落,新城矗立。大桥连接南北,铁路公路横贯西东。始建于元初的诸葛亮庙,历经战乱沧桑,民国时得以重新修复,钟楼悬挂有清嘉庆所铸1350公斤铁钟。诸葛亮庙雄立于原头。原坡小路似僵蛇盘绕,沟壑纵横如卧龙延伸。梯田层层,雾气迷漫。高大的古木、松柏沿原畔簇拥,似列阵的众将军,护卫着高石台阶上大门面北的诸葛亮庙,潇森庄重气息笼罩。从山门拾阶而上,庙宇殿廊脊连,正侧阴阳转换。牌匾楹联,主次穿插。诸葛亮之智、之忠、之才、之能,尽在殿堂空灵幽冥中。“北伐曹魏名留汉简,六出祁山气吞中原。”我默坐于诸葛亮庙东侧院,献殿和正殿中间的八卦亭前石台上,遥想当年孔明轻摇羽扇,笑观八阵图,兵将如云,激流浪涌,马嘶刀光,喊杀阵阵。我只身步入阴暗的八卦阵中,(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心生几多好奇,左冲右突间不见生门、开门,皆为死门、惊门,忐忑而速退出。庙后院粉壁树影,曲廊石刻。竹枝摇曳,幽寂空无。一团龙形白云正飘浮在诸葛亮庙正殿屋脊上方,云影恰好落在正殿及东西两侧的魏延庙、杨仪庙殿顶上。五丈原已成为历代人们故地探幽,纪念凭吊诸葛亮的圣地。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内涵,历史演义,野史传说,赋予了这片热土以神秘色彩。漫步诸葛亮庙,体悟三国文化之博大深邃,古代建筑之精美多彩,让人留恋忘返,心灵震撼。正月的渭北高原清冷中孕育新生,寂静间树吟鸟啼。寒风拂过五丈原,几片枯叶旋舞,历史的迷雾仍纠结在那神秘的损益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里。正是:蜀汉砫石,天下奇才。六出祁山,五丈秋风。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末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在襄阳隆中隐居十年。种田唱歌,洞悉世情。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东汉末,黄巾造反。桃园三结义:贩屦织席的刘备手执双股剑,杀豪强逃江湖卖枣的关羽举82斤青龙偃月刀,杀猪屠夫张飞拿丈八点钢矛,他们置铠甲,得良马,聚乡勇,随刘焉破黄巾,立战功。阉宦专权,董卓弑君。曹操刺卓失败,挟天子令,十八路诸侯起兵,天下大乱。刘备先遇公孙赞,后接徐州陶谦印。从吕布,投曹操。磨难暂屈袁绍,避居荆州刘表。奔波半世,迄无所就。47岁时,水镜(司马徽)为玄德指点迷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报恩走马荐孔明,刘备三顾茅庐。27岁的诸葛亮年少气盛,笑指江山。以《隆中对》:“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夺取荆州、益州,南抚夷越,与孙权结好。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皇叔占人和。先取荊州为家,后取西川建业,形成鼎足之势,再图霸业。诸葛亮深得刘备厚爱,以自己的深厚人脉,丈人黄承彦的强大根基,大展经纶,鞠躬尽瘁。胸藏雄兵,以定乾坤。凤雏庞统和法正也加入刘备阵营。(遗憾庞统死于落凤坡乱箭之下)收黄忠、马超,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谚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将荊州重地托于关羽,“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并赠八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羽威震华夏。”杀颜良,擒于禁,斩庞德,抵曹仁,战徐晃。过五关,斩六将。曹畏惧其欲迁都。万人之敌,“勇而有义”。面如重枣的关羽刚而骄矜,拒吴侯求结亲破曹,直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关羽欲攻占樊城,傅士仁、糜芳酒后烧毁兵器粮草被严惩,留下遗患。关羽未听王甫推荐赵累良言。吕蒙施计托病,换陆逊示弱,引关羽中计。白衣人过江,奇袭烽火台,失荊州。关羽败走麦城,廖化突围到上庸,苦求刘备义子刘封及孟达,二人见危不救。(因关羽曾言刘封乃螟蛉之子)受刘封欺辱的孟达投魏王曹丕,劝降刘封不成,战败的刘封逃回成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资治通鉴》刘封被汉中王刘备赐死。糜芳、傅士仁为泄私愤而叛变。刘备的战略计划误判,对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默许和未及时援救,以及忽视孙权盟友也是责任。“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关羽父子败走麦城被潘璋副将马忠擒获,守麦城的周仓绝望而自刎。孙权为示好曹操和灭蜀战略而杀关羽,并将首级转献曹操,嫁祸于魏,被司马懿识破。曹操以王侯之礼,配以沉香木身躯葬在洛阳关林。得知关羽被杀,位居曹操麾下的相国“楷书鼻祖”钟繇,写下小楷代表作《贺捷表》。我陪老妗子在洛阳游关林时,老妗子感叹:一个人头咋就埋了这么大个坟!逆境不屈苦熬翻身的刘备称帝后,为给关羽报仇,未听赵云、诸葛亮、秦宓苦谏,先灭魏,后伐吴之忠言。孙权遣诸葛瑾为使,求和罢兵。刘备拒绝,亲率大军伐吴,使联吴抗曹战略彻底改变。有舍天下,报私仇之嫌。豹头环眼火爆脾气张飞急报兄仇,鞭打帐下末将范疆、张达。张飞酒醉睁眼酣睡,被其杀害后降吴。刘备打了几个胜仗,射杀甘宁、潘璋、李异等,杀害关羽、张飞的吕蒙、马忠、糜芳、傅士仁、范疆、张达,皆被诛杀或死亡。但被陆逊寻找战机破阵,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伐吴中,老将黄忠中箭后病重而亡,冯习、张南、沙摩柯、傅彤等将领战死,黄权无奈投降魏国。幸好常山赵子龙马鞍山救驾,刺杀朱然。刘备灭吴梦想破灭,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从此,蜀汉元气大伤,人才匮乏。诸葛亮临危受命,(李严后来消极配合,逐渐退出权利中心)鞠躬尽瘁,殚精竭虑,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充分发挥了他的超人军事才干。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人称“卧龙”。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驻汉中。南征收服蛮王后,开始北伐。临行前上书《前出师表》于后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后出师表》又言:“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己。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忠君谋国情深天地可鉴。75年我陕西省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三原文化馆工作,文化馆办公和职工住宿设在城隍庙内,两廊间镶嵌着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草书石碑雕刻。行笔如龙蛇,气势似长虹,文采书艺绝妙。金石意趣,叩响灵魂。

诸葛亮纶巾羽扇,鹤氅皂绦。事必躬亲,廉明勤政。《诸葛亮传》记述其“外连东吴,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他率赵云、马忠、魏延、姜维、邓芝、马岱等,与曹真、司马懿父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张郃、郭淮等斗智斗勇。出祁山,守街亭,攻陈仓,袭散关,箕谷、斜谷均留下征战足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三国人物:“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一生,推演兵法,神机妙算。洞察乾坤,呼风祈雨。博望坡运筹帷幄破曹军,初出茅庐显韬略(历史上为刘备亲自指挥);火烧新野,刘备“以人为本”救万民;舌战群儒,激孙权联蜀抗曹;智激周瑜,合力破曹;草船借箭(历史记载草船借箭为孙权所为),共图火烧赤壁之计(火攻之计为黄盖);三气周瑜,既生公瑾,何出孔明。《三国志.周瑜》记载刘备“遣诸葛亮诣权”。周瑜与诸葛亮未有直接交手。智算华容,关羽义释曹操;孔明智取汉中,刘备尊为汉中王;巧布八阵图,魚腹浦救刘备;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诸葛妆神,陇上夺麦。孔明空城计弹琴退仲达;造“木牛”“流马”劫粮草;诱司马懿火烧胡芦谷,骤雨灭火而逃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六出祁山,走陇西大道,陈仓古道,褒斜古道。刺杀韩德父子,活捉夏侯楙,利用其收服姜维。斩王双,射杀张郃,曹真兵败亦病亡。诸葛亮以巾帼女衣耻辱司马懿,激之应战,但其龟守不再出战。联吴伐魏的吴兵无功而退。诸葛亮心力交瘁,吐血昏绝。后人评诸葛亮见仁见智。陈寿在《三国志》中指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正史评价诸葛亮:“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苏轼评诸葛亮却直言:“唯有一胜之者,曲曲之忠信也。”朱德则指出诸葛亮一直用“顶牛阵”。唐代杜甫、白居易等都写诗纪念诸葛亮。杜甫《八阵图》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白居易诗曰:“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精彩,在于作者通透了文学创作的秘笈,在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以春秋笔法塑造了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而流芳世代。他明示读者:什么叫艺术真实,典型人物。当然作品渗入了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正统封建意识,也符合底层民意。相较于出身“阉宦之后”的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枉杀其父结义弟兄恩人吕伯奢一家九口,杀王垕、荀彧、杨修、华佗、小妾等;刘备携万民渡江避难,则多了“以人为本”的仁心厚德。而诸葛亮为忠君的贤相,智慧的化身。满门忠烈,后世楷模。多次屠城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开办学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龟虽寿》等诗歌让人难忘。在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中留下建安风骨,有三曹之说(曹操、曹植、曹丕)。真正融入老百姓血液中,茶饭之余能带给他们情感愉悦,精神相通的,还是三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传说,诗词文章,也影响了人们对事非的评价标准和审美判断。我们从三国文化中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我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心中各有一杆秤,当然也有共识的东西。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人性的复杂,内心的纠结,时代的局限。无论是正史、演义,或是传说、戏说,均不可避免留下作者印迹。他们力求让后世看到一个真实的三国;完整的三国;艺术的三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铸魂传道,启笛人生。正是存在即合理的禅释。

诸葛亮54岁重病时,在五丈原夜观三台星中,无奈的对姜维说:“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自知“知天易,逆天难。”虽下知地理,上知天文,摆阵布将,奇门遁甲,可是天不助人。“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能站能蹲能装病,坚壁固守,拖死孔明。将星陨落五丈原,大志未成身先死。司马懿观孔明生前营垒遗阵叹曰:此天下奇才也!唐元稹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孔明有周公之德之才之能。《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病死前传兵法于姜维,授锦囊遗计于杨仪。正史记载诸葛亮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性狷狭”的杨仪和魏延争斗,相互告发对方谋反。后主问蒋琬、董允,两人落井下石指责魏延谋反,逼魏延造反,被王平追赶马岱刀斩。杨仪脚踩魏延头颅讥笑:“庸奴,复能在作恶。”被费祎忽悠的魏延终死于权谋內耗,并灭三族。被文官集团利用的杨仪,因口出叛逆之言:“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邪!”费祎秘告后主,罢黜杨仪为民。杨仪自杀保住了家族未被诛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姜维九次伐魏而失败。司马昭令钟会(太傅钟繇子)、邓艾分兵攻蜀,钟会先夺取汉中,兵临剑阁关。宦官黄皓隐匿姜维告急表文,后主未听姜维派张翼、廖化兵守阳安关和阴平桥之言。邓艾三万人偷袭阴平成功,带一万人杀入蜀汉腹地。诸葛亮生前曾告诫姜维:“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邓艾偷袭阴平成功,见此地有一石碣,“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丞相诸葛武侯题。”遗憾刘禅使阴平险道驻守成一空寨,江油守将马邈献城降邓艾。诸葛瞻率刘禅禁卫军等三万人,与邓艾展开绵竹激战,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及参战的开国功勋后代五人战死疆场。现在绵竹当地还有五马旧槽的传说。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主战的后主五子北地王刘谌自刎以酬烈祖。虽“心存汉室”的姜维欲借钟会之力,复国蜀汉,最终计败身亡。邓艾、钟会皆死于叛乱,降宦黄皓被司马昭凌迟。扶不起的蜀后主刘阿斗降魏。至洛阳,“此间乐,不思蜀也。”被封安乐公的他在住所题一匾额“中山寨”,八年后刘禅寿终。魏吞汉室晋吞曹,吴主孙皓亦归降。凿人眼,剥面皮,暴虐凶残的孙皓居然得到善终。司马懿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兄弟三族,废魏主曹芳。司马昭弑魏帝曹髦。司马炎逼魏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大晋。三国也是乱世,在对付黄巾起义时是一致的,很少考虑老百姓的苦难悲伤。他们散沙般互相利用,征战杀戮,屠城烧寨,视人命如齑粉,以吞并对方为目的。他们多是倚强凌弱,普遍缺乏对神灵的敬畏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感。诸葛亮乱世遇明主,其报负得以施展。面对危倾北伐连战,理想无法实现,最终蜀汉先亡。后世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多年前游汉中定军山,成都拜谒武侯祠,这位神秘复杂的历史人物让人敬仰。诸葛亮重病时,在卧榻手书遗表于后主刘禅:“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动,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刘禅派李福问政后事,诸葛亮安排蒋琬、费袆可接其职。诸葛亮死后,朝中有人告发他贪污。后主命人查抄诸葛亮宅第,结果其家中清贫如洗也。正史和演义相互印证,升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完美,丰厚的三国及诸葛亮形象。杜甫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后世祭祀武成王姜尚的武庙中‘武庙十哲’就有诸葛亮,同时也得到李世民、李靖的崇拜。传说唐玄宗曾建有祭祀历代名将庙宇,10人中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


我从美院退休前后,多次漫游写生三国陈仓古道、子午古道、褒斜古道、傥骆古道、散关古道、祁山古道、阆中、剑门关、翠云廊、张飞庙、天水、岷州等地,寻踪探秘,写生得趣。回画室后创作了多幅山水画,将奇绝险峻的古道风景融入笔墨色彩中。三国群雄逐鹿,猛将名士灿烂如群星;武功智慧天地见玄妙。不拘于客观山水水墨写生局限,让笔墨潜入意识,色彩多显浪漫,以意象表现之,抒发心中之情怀和远思。

一道金光笼罩着五丈原,山原纵横,河川蜿蜒。有长须老者端坐诸葛亮庙前古木下石台,鸟瞰渭水,背影似石,银丝拂动,金光满身,寒风不时掀起衣角。夕辉下,五丈原落星湾庞大的蓝影,吞噬着黄色坡原。两条山道金蛇样起伏交织,浓墨般松柏林,形成高低屏障。荒草枯萎与裸露梯田,如流动的五线谱旋律。从五丈原东麓鸟瞰,仿佛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托起原头的诸葛亮庙。阴阳交汇,冷暖分明。东边天际渐渐混沌,大地间升腾薄雾紫烟。西天红韵一片,卧龙潜山。宝鸡写生采风归来,夜读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语曰:“得道者必静。”唯有静心明志,读三国,品诸葛,才会悟出百年三国之绚烂多姿,孔明之智慧远虑。三国是英雄辈出,兵法奇异。名士闪耀,智谋超绝。奸佞残虐,厚德忠义。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它是千百年中国历史大舞台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给世人以回味启示,为当代而借鉴反思。历史风云,以史为鉴。人生几何,观古喻今。宝鸡地区历史文化深厚,还有周公开创的礼乐文化,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造福一方。我曾游岐山周公庙,当地有研究周文化刊物《凤鸣岐山》,郑鼎文赠我专著《周公演义》。宝鸡及五丈原三国文化同时影响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使优秀民俗习俗得以传承。宝鸡五丈原一带及陕西关中古战场,千百年来留下多少英雄豪杰的足迹。苏轼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远古有周公、姜子牙、霍去病、卫青、白起、诸葛亮、李靖、韩信、张良等;近代有刘志丹、习仲勋、汪锋、于右任、张学良、杨虎城等。毛主席诗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8年4月,这块热土上让人敬仰的彭德怀将军,指挥了解放关中西府的“扶眉战役”。我的四妈温养言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88岁获得“共和国纪念章”的四妈15岁从三原女中出走,告别北城温家大院,奔赴马栏参加革命,进入“八一文工团”。南下摩天岭,北上凤凰山。转战黄土高原,放歌渭北山川。在渭北、西府、陕北等地为军民巡演,宣传革命,被人们称为三原白鹿原下的“白灵”。(陈忠实《白鹿原》中塑造的人物白灵)。四妈的先祖为明代尚书温纯,为故乡三原修建了古龙桥、木塔寺。1949年5月20日,西北野战军攻占西安。胡宗南败退汉中,联合马步芳、马鸿逵反攻西安。张宗逊率西北野战军仿效关公“拖刀计”,骗过胡宗南,歼灭其主力。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未踏入长安(西安)半步,遗恨五丈原。白驹岁月,静夜诗怀,作拙诗一首,以为纪念:

蟠龙秦汉社火将,

陇原三国古战场。

陈仓、褒斜、五丈原,

群雄争鹿谁为强?

乱世烟云苦百姓,

千年何处寻忠骨!

诸葛智绝八阵图,

祁山六出奇才扬。

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精编,冯克诚、田晓娜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2.4初稿

2022.12定稿

艺术简历:

戴信军一一陕西省社科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戴信军,1952年生于三原,祖籍蓝田。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黄土画派研究会画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特聘画家、西安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写生中国陕西直辖分部副主席。出版个人美术文集《从传统走向现代》《戴信军国画选》。他1969年参加梅七线三原民工团修建铁路,1971年荣获首届梅七线先进代表;1972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院,1975年毕业分配到三原文化馆工作;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院任教,1982年赴浙江美院(中国美院)深造。戴信军美术作品入选九届全国美展、六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展,入选十一届、十四届、十五届全国版画展,一、二、三届全国三版展;《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及邀请展、全国青年美展、国际和平年美展、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书画展获二等奖,延安颂三等奖。特别是美术作品《高兴》插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陕西省首届美术奖二等奖;获鲁迅版画奖、和平金奖。美术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版画》《版画聚焦》《劲草》《中国连环画》《连环画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中国当代美术版画.水彩》,1996、1997、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大事记》。书法作品获2022年陕西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画摄影展特等奖。发表文学作品近三百篇,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写作》杂志精短文学大赛三等奖,《西安日报》征文三等奖,《东方散文》征文三等奖等,作品先后刊登在《中国作家文粹》《延安文学》《岷州文学》《海内海外》《山花》《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洛阳日报》《西部文学报》《延川文典·散文卷》《龙桥新韵·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等。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