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社科院 >> 正文
著名书画家张鸿钧老师一一翰墨缘深 桑梓情长
2025-03-24 17:15:40 来源:新西部网

翰墨缘深 桑梓情长

——记书画名家张鸿钧

文/宋彦毅 韦良鸿

张鸿钧,这位从泾惠渠畔走出的艺术家,以笔锋作犁铧,在宣纸田畴间开垦出独特的艺术疆域;从垄亩少年到登上国家艺术圣殿,这条逆流而上的艺术长旅写满了他把砚底磨穿的执着。

1944年秋,张鸿钧出生于泾阳县永乐镇一个古老村落。其父对乡间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通达娴熟,财会账务均能应付裕如。尤其仿“二王”小楷颇具功力。对儿子练字尤为重视,言传身教、给予厚望。幼年的张鸿钧与碑帖结缘,在墨香中成长。晨光熹微时执笔,暮色四合时研墨,砚池中沉淀着书脉灵韵。其父观稚子笔下竟生金石气韵,遂以青石方砖为纸,素麻结毫作笔,命其俯身大地挥洒翰墨。这俯仰之间的天地纸砚,恰似将书道精魂熔入他的筋骨。

张鸿钧一次在舅父家中偶得王右军《兰亭序》《圣教序》碑帖,又得于右任《真草千字文》墨宝,如获至宝,昼夜揣摩其中气韵。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觞,贞观年间的佛光偈语,尽在笔毫起落间流转重生。沉醉墨海,他竟将卖蔬所得钱款尽数换作文房四宝,负荆归家之际,父亲顷刻转怒为喜:这痴儿得翰墨清芬,莫非要将金石气韵传承广大?

经年累月,素宣上渐显峥嵘气象。当年方砖磨出的腕底风雷,终化作劈开混沌的惊鸿之笔。世人只见大家挥毫时的云蒸霞蔚,却不知那力透纸背的力量来自俯身大地叩问书道的久久为功。

1994年,为华国锋主席奉送作品

1961年,华夏大地正值自然灾害频仍之际。青年张鸿钧因故辍学,怅然归乡、躬耕陇亩。然此间未坠青云之志,以翰墨之道求索人生进境,挥毫书就"有志者事竟成"六字悬于壁间,自励自勉。昼随社员荷锄南亩,夜伴孤灯临池不辍,将笔墨功夫淬炼得愈发精纯,其楷书方正典重,行草飘逸洒脱,渐成闾里佳话。

时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勃兴,出墙报、誊语录、绘宣传画皆为要务。鸿钧以丹青翰墨之长,于乡间挥洒自如:或援笔立就时事评论,或工笔细摹领袖肖像,更能编创剧目登台演出,以文艺润化乡风。其才华渐显,遂得领导识拔,借调至公社协理文宣事务。期间他恪尽职守,诸务皆能臻于完善,尤擅以笔墨教化民众,将时政化为百姓可感可知之图文。翌年经组织考核,正式提拔为基层干部,自此开启数十载为民服务之途。

经年淬炼,墨香不负青云志。案牍劳形之际,犹记少年翰墨初心,常在公务倥偬之际惜时如金,于素笺上勾勒胸中丘壑。

1969年张鸿钧调任雪河公社任团委书记,时值特殊年月,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然其以"磨砚穿石"之恒,昼理庶务,夜追晋唐。遍临孙过庭《书谱》、文徵明法帖,研习怀素狂草,复潜心汉隶碑碣、北魏墓志。他以书写毛主席诗词书法在长安城初展锋芒,恰似唐人笔下"春风得意"之态,更添凌云健笔意纵横。

1978 年春,泾阳文化馆向这位笔耕不辍者敞开大门。从此尺素天地化作浩瀚砚池,当年寒窗临帖的素心人,终以笔墨叩启人生新境。此番调任实乃志业薪火相传的节点,半生求索终得畅游艺海,夙愿得偿更待翰墨生香。来到县文化馆,他叩访了仰慕多年的王兴林先生。抛却世俗成见,执弟子礼恭聆教诲,终成忘年之交。每每与先生研墨论道,观其运腕提按之妙,常不知暮色侵窗,霜月悬檐。次年馆长告病,鸿钧承命主事,尽展其才。奔走阡陌、寻访艺脉,组织学习、筹办雅集,令乡野丹青焕发新辉,一时闻名遐迩。

1981年春,省上领导巡察泾阳,惊鸿一瞥间,识得璞玉精光。未几鸿钧奉调长安,掌陕西宾馆艺事。此地展有黄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墨宝,他如入宝山,昼夜伏案苦练,常至星沉月落。寓所虽近在咫尺,画室灯火却夜夜长明,宣纸堆案竟成卧榻,狼毫染霜权作枕衾。经年累月的潜心研习,令其深谙四家妙谛,翰墨之道融会贯通,将诸家精要熔铸为胸中沟壑,终成笔墨间的万千气象。

1991年仲春,鸿钧荣调陕西省委办公厅。一介寒门子弟跻身枢要之地,时人皆叹际遇非凡。然其自述:“余本蓬门耕读子,才疏学浅,今处庙堂之高,非为功名,只慰平生志趣,唯以德润身,以墨养心。”同年十月,鸿钧时任陕西华联书画院副院长,应侨联之邀,与罗国士、石宪章等八位著名书画家赴京举办书画展。揭幕当日,十帧书画即引群贤驻足,政坛元老、翰苑耆宿、异邦雅士皆击节称妙,谓之“铁画银钩藏岳峙,云烟落纸见风骨”。国画泰斗何海霞先生执其手端其作品良久,慨然道:“观君山水,尺幅间吞吐烟霞;品此六屏草书,如见渴骥奔泉,骤雨挟风,刚柔相济处自成一家气象!”满堂闻者莫不抚掌称绝,以为真知灼见。

鸿钧先生始终主张:真正的书画大家,必能使书法蕴含画意,绘画暗藏书韵。因书画本出同源,创作之初便如竹影生于胸臆,在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中自然萌发。他尤为推崇苏东坡"诗画交融"的美学理念,故在探究写意画精髓时,常潜心钻研八大山人的孤傲、任伯年的洒脱、吴昌硕的浑厚、石鲁的奇崛。每逢大师佳作,必驻足细观,咀嚼笔墨精妙,每每心有所悟便展纸研墨,反复揣摩。经数十年潜心研习,终得传统写意真谛。更从书画相通之理,悟出艺术与学问共融之道——先开阔胸襟涵养气象,再激发灵性捕捉神韵,最终凝聚心神专注创作,方能登入艺术堂奥。他强调高明的书画家当兼具清雅之风与豪放之气,唯有以气韵统摄笔墨,方能抵达"意在形外,神超象表"之境。其笔下花鸟山水,墨色朗润如新雨,构图明快若晨光,既含传统韵律之美,又跃动着鲜活的时代脉搏。

鸿钧先生虽久居西安,却将半生乡愁化作反哺故土的热忱。退休后他频繁往返于西安与泾阳之间,以笔为犁深耕文化沃土。2018年,龙泉山庄特别邀请并为他开设书画工作室,既为传承文脉,更为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他要将余热奉献家乡。为此,他特邀请西安楹联名家,踏遍泾川山水考据史迹,整理出二十余万字的文史札记;又奔走联络三秦书法耆宿,将四十余副楹联墨宝精心镌刻在青石板上。待到2019年冬月,"楹秀龙泉"文化长廊揭幕时,游人但见碑石列阵、翰墨生辉——郑国渠的涛声凝在楹联平仄里,嵯峨山的云霞映在碑碣丹青中,既为旱塬添了雅韵,又替文旅铸了灵魂。十年如一日,这位白发先生仍执拗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如同黄土塬上一株不老的松柏,用年轮诉说着对故土的深情。

张鸿钧先生以笔墨为舟楫,载动故乡文脉远航。十年间挥就“泾阳八景”、“泾阳赋”长卷百余幅,泼墨成卷,将古城风韵凝于笔端。他奔走呼号于青训班斑驳旧址,躬身守护右任故园松柏,细抚吴宓陵园碑碣,并为于右任、吴宓先生赋诗赞颂,仿佛以双手擦拭时光铜镜,让先贤风骨重焕光华。

文教征途上,他如春风化雨。辑《王兴林书法集》时踏霜访友,编《泾阳文史》时秉烛校字。尤其是 1996 年续修史话,他踏遍三秦寻访耆老,霜鬓沾尘犹带笑,归乡总携半篓墨香。为耄耋老者题"鹤寿"于堂前,与垂髫稚子论笔法在檐下,十余校训匾额如星辰悬于庠序,映照着少年们求知的眼眸。墨香浸润故园,竟成星火燎原之势。昔时握锄之手今执狼毫,泾水畔渐起书声琅琅。长安艺苑年纳泾阳子弟二十有余,犹见当年他在祠堂示范"永字八法"的身影。他濡墨挥毫于县委机关、企业学校、文化场馆等单位,题字赠书、布置书香环境等,贡献卓著。他性若春阳煦物,桑梓求墨宝者,虽布衣白丁,皆含笑应允,润笔之资分毫不取。高风亮节,闾里传颂至今。

花甲之年犹作春蚕,引清泉涤故里。污水处理厂管渠蜿蜒处,依稀可见他踏勘时竹杖点地的痕迹。这位于墨海泛舟的老者,以丹青酬知己,以碧水报桑梓,终将赤子情怀化作泾阳大地上的草木芬芳。

1984年,我调任雪河乡副乡长。每逢乡里举办大型活动,总能听到老同志们提起张鸿钧先生。说他当年在任团委书记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主持设计举办雪河公社农业学大寨大型农展,轰动县城。球场上更是英姿勃发,带领雪河公社男女篮球队、文艺队在县上参赛、演出,双双获奖,受到极高评价,堪称全乡瞩目的风云人物。自此,我心中便种下一份景仰,一直渴望能亲眼见见这位传奇人物。奈何三十年来扎根农业战线,虽多次托人转达仰慕之情,却始终未能谋面。2021年退休后,我重理翰墨自娱,忽闻张老师在龙泉山庄开设工作室,举办"楹秀龙泉"石刻展,当即掷笔整冠,急往龙泉奔赴金石之约。

临行前仍忐忑不安,唯恐唐突前辈。岂料张老师待我如老友,执手引观满室墨香。他指着墙上碑刻细说端详:"写字如修心,笔锋里藏着读书人的骨气,墨痕间淌着文化人的血脉。"寥寥数语,竟解我半生临帖之惑。临别时,他特赠手抄《正气歌》长卷,教我至今临摹不倦。

临别之际,张老师展纸研墨,"听雨楼中,望云轩外。"笔锋似檐下雨珠轻落,墨色如天际流云舒卷。恰逢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石振东先生来访,张老师笑称"当为知音添双璧",石先生即席挥就"静观明达"相赠。两幅字悬于素壁,一苍劲如松,一清雅若竹,看得我胸中暖流激荡。

归途细观墨迹,忽觉张老师笔底藏着的不仅是功夫,更是半生磊落襟怀。后来每逢晴窗展卷,总能想起他那日执手相告:“字要养气,人要守拙。”

2022年,数位退休干部、乡贤师长合力筹建"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时,诚邀张先生担任名誉会长。先生欣然应允,当即挥毫题赠"文化凝聚力量,艺术放飞梦想"十二字墨宝。三年来,每逢县里或研究会举办文化活动,夫人史惠芳必扶掖抱恙之张先生辗转赴会。或建言献策于幕后,或亲临指导于台前。这份桑梓情深的赤子之心,如泾水潺潺不息,始终滋养着我们全体会员奋进耕耘的热忱。

德高望重的张鸿钧先生虽久居西安,誉满三秦古都五十余载,然其赤子情怀始终萦绕故园泾阳。他总以拳拳桑梓情,运筹泾阳发展之蓝图;纵使足迹踏遍四海,仍以泾渭文化为魂,以郑国渠风物为韵,以赤子之心搭建起连通八方的文化桥梁。这位令人尊敬的文化使者,不仅为桑梓振兴注入不竭动力,更以润物无声的师者风范滋养故园桃李。其立身处世如泾水澄明,治学育才若仲山巍峨,既是我们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的精神导师,更是传道解惑的良师、赤诚相照之兄长!

(完)

艺术简历:

张鸿钧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鸿钧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就职于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顾问、常务副会长、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顾问、陕西华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省直机关书画协会副会长。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 姜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