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金石录》到笔墨精神的千年传承
一一李清照对书法的贡献
文/王行舟
在中国书法史上,李清照的名字似乎总被掩映在“婉约词宗”的光环之下,甚至有人质疑:一位以词著称的女性,如何能与书法这样的“男性主导”领域产生深刻关联?然而,当我们翻开她与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触摸那些对商周青铜铭文、秦汉碑刻的考释文字,便会发现:这部被梁启超誉为“宋代考据学双璧”之一的巨著,不仅为金石学研究奠基,更在书法艺术的基因链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今日的书法工作者,若忽视这位八百年前女性学者的智慧结晶,便如同临帖不观碑、习字不究源,将错失理解书法本质的重要维度。
一、《金石录》:书法研究的“地下基因库”
北宋文人普遍将金石视为“证经补史”的工具,而李清照在《金石录》中却展现出对书法本体的敏锐洞察。她以“器物-文本-笔法”的三维视角,构建起古代书迹研究的全新范式:
1. 碑帖笔法的科学比对
在考释《汉西岳华山庙碑》时,李清照突破传统金石学家“录文校史”的局限,转而关注书法本体:“其字画方峻,波磔如刀,与《礼器碑》之圆润迥异,盖东汉碑刻地域风格之别。”这种将不同碑刻笔法进行横向对比的方法,比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早六百年触及地域书风研究。当代学者复原东汉“长安书派”与“洛阳书派”的差异,正始于她对关中、中原碑刻的细腻辨析。
2. 篆隶笔法的溯源研究
《金石录》卷五记载,李清照曾比对西周《大盂鼎》与秦代《峄山刻石》,发现小篆“对称匀整之态,实源于商周金文之庄重,而化圆为方、删繁就简”。她更指出隶书“蚕头燕尾”的笔势,可追溯至战国楚简中的“蝌蚪文”顿挫。这些发现不仅纠正了唐人“隶书起于程邈”的谬误,更为后世书家理解篆隶演变提供了考古学依据。清代邓石如“以篆入隶”的创造,正受益于此类笔法溯源研究。
3. 物质载体的笔墨启示
李清照特别关注书写材质对风格的影响:在对比甲骨文“瘦硬通神”与青铜器铭文“凝重藏锋”后,她提出“刀刻易显骨力,范铸必求浑厚,今人追摹古法,当辨器识器”。这一观点启发了宋代书家对工具材料的自觉探索——米芾以退笔仿青铜铭文斑驳感,黄庭坚用浓墨现简牍沧桑气,皆可视为对《金石录》物质性思考的实践回应。
二、从考据到创作:李清照的书法美学观
作为词人,李清照将文学审美融入金石研究,形成独特的书法批评体系。她在《金石录》跋尾中提出的三大美学原则,至今仍在书法实践中回响:
1. “气韵生于刀笔之外”
评《北魏张猛龙碑》时,她强调:“碑刻锋芒如新,然笔墨传拓须去其火气,得萧散之韵。”此论直指碑学核心问题——如何将石刻的刀斧气转化为纸墨的书写性。清代何绍基临《张猛龙碑》时“以柔毫化刚劲”,正是对此理念的隔代呼应。
2. “古今之变,存乎一心”
考释王羲之《兰亭序》拓本时,李清照指出:“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今人摹刻务求形似,而神采尽失,岂非刻舟求剑?”这种反对机械摹古、倡导“意临”的主张,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创作观不谋而合,为后世书家的个性表达打开理论空间。
3. “女子书风”的审美正名
在《汉曹全碑》考释中,李清照特别提及碑阴题名中的女性笔迹:“娟秀而不失劲健,可知闺阁亦有擅书者。”这是中国学术史上首次系统性关注女性书法遗存。明代邢慈静以“簪花小楷”写《之室集帖》,清代姜淑斋以行草见雄强,皆可溯源于她对女性书法的价值重估。
三、当代启示:书法工作者的“李清照命题”
在展览馆、拍卖行、新媒体交织的今日书坛,李清照的学术遗产至少带来三重启示:
1. 重建“大书法史观”
当代书法研究多聚焦名家法帖,而对甲骨、金文、碑刻等“非经典文本”关注不足。李清照在《金石录》中展现的“全脉络研究法”——将工匠题记、刑徒砖文、买地券等“边缘书迹”纳入考察,恰能弥补此缺憾。近年敦煌写经、吐鲁番文书研究热潮,正是这种视野的当代延续。
2. 技术时代的“返魅”实践
面对AI书法、数字拓片等新技术,李清照“器物激活感知”的方法论更具现实意义。故宫博物院2021年“石鼓文光影展”,通过3D打印还原青铜铭文铸造痕迹,让观众以触觉理解“藏锋”笔法。
3. 女性书学的体系建构
李清照打破“女性仅善小楷”的刻板印象,证明女性同样能驾驭金石考据的理性思维。当代女书家萧娴、周慧珺以碑派雄强皆延续着这种突破性别局限的文化自觉。
李清照晚年作《金石录后序》,忆及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往昔,慨叹“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但正是这份在离乱中守护文化火种的执着,让《金石录》超越个人著述,成为整个书法文明的共同记忆。今天的书法工作者,或许不必再如她那般“食去重肉,衣去重采”以求拓本,但当我们在展厅观赏《石鼓文》拓片,在学院讲授篆隶演变,在案头提笔临池时,理应记得:有一位女性曾用毕生心血,为这些墨迹注入了历史的体温。记住李清照,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更是对书法艺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精神的坚守——因为真正的笔墨传承,从来不止于纸上的横竖撇捺,而在于文明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求索之光。

作者简介:
王行舟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行舟,陕西大荔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1982年入伍,1988年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天气动力专业。在部队历任宣传文化干事,文化站长、宣传处副处长、上校政治委员。200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研究室调研员、陕西省文联组联部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二级巡视员。
王行舟长期从事宣传文艺工作,策划组织了几十次重大书画主题活动及百余次艺术采风慰问活动。书法理论文章《关于时代背景下对书法的认知与思考》、《文化坚守与精神指领》--关于书法组织专业性的思考、《当代书法“美术化”现象的艺术反思》分别在《书法报》《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文化艺术报》等发表,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几十年来,为部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曾被评为全军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和陕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 姜丹)